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78)
2023(16735)
2022(14485)
2021(13714)
2020(11386)
2019(26283)
2018(26006)
2017(49581)
2016(26631)
2015(30073)
2014(29657)
2013(28987)
2012(26315)
2011(23757)
2010(23578)
2009(21770)
2008(20780)
2007(17828)
2006(15295)
2005(13353)
作者
(74445)
(61723)
(61451)
(58406)
(39168)
(29455)
(27915)
(24192)
(23376)
(21830)
(20962)
(20812)
(19368)
(19354)
(19045)
(18867)
(18363)
(18189)
(17493)
(17469)
(15207)
(15172)
(14849)
(14034)
(13772)
(13619)
(13547)
(13367)
(12315)
(12026)
学科
(110611)
经济(110497)
管理(73218)
(69120)
(57243)
企业(57243)
方法(51589)
数学(45307)
数学方法(44571)
中国(30277)
(28633)
业经(24800)
(23977)
(21885)
(21391)
贸易(21378)
地方(21331)
(20827)
农业(18810)
(18632)
理论(18350)
技术(16907)
(16835)
环境(16756)
(15574)
银行(15538)
(14910)
金融(14907)
(14866)
(14778)
机构
大学(372678)
学院(372276)
(152814)
经济(149805)
管理(147740)
理学(129055)
理学院(127643)
管理学(125192)
研究(125191)
管理学院(124543)
中国(93075)
(79301)
科学(77330)
(65909)
(61569)
研究所(56553)
(55955)
中心(55950)
财经(53938)
业大(53902)
(50927)
北京(50265)
(49669)
(49271)
师范(49250)
经济学(46753)
(45785)
农业(43959)
经济学院(42235)
(41786)
基金
项目(259824)
科学(205543)
研究(190786)
基金(189485)
(165026)
国家(163744)
科学基金(141239)
社会(120975)
社会科(114833)
社会科学(114806)
(100051)
基金项目(99813)
自然(91499)
自然科(89461)
自然科学(89443)
教育(88106)
自然科学基金(87808)
(84673)
资助(78742)
编号(77172)
成果(61748)
重点(58317)
(57598)
(55899)
(54282)
课题(53371)
创新(50637)
国家社会(50083)
教育部(49785)
科研(49401)
期刊
(161440)
经济(161440)
研究(108088)
中国(67296)
学报(56127)
管理(54427)
科学(53440)
(50729)
(47774)
大学(42981)
教育(42305)
学学(40380)
农业(36208)
技术(33237)
(27741)
金融(27741)
经济研究(27702)
业经(26836)
财经(25533)
(22058)
问题(20741)
(19706)
图书(18517)
技术经济(18290)
统计(17940)
科技(17921)
(17137)
资源(16547)
理论(16538)
商业(16414)
共检索到529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文博  龙如银  
以我国30个省份为观测对象,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03~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时空动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地理集聚特点,且集聚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省域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存在一定的动态差异;同时,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但其依赖程度会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各省份之间的空间联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特征。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丁  崔晓亚  
基于30个省的数据,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新能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具有耦合性。中国地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除广东省外其余省份均处于中低水平耦合状态。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丁  崔晓亚  
基于30个省的数据,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新能源产业集聚与区域知识承载力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区域知识承载力与新能源产业集聚具有耦合性。中国地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除广东省外其余省份均处于中低水平耦合状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瑞  李北伟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互动协调的理论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老工业基地典型城市为例,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发现: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较强的动态反馈关系;产业集聚度提高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使耦合协调类型的跃迁;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提升的同时,区域创新水平也越高;区域城市间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清美  夏后学  
针对当下"人产城统筹"存在的现实需要,从产业集聚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依据出发,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08—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DIF-GMM和SYS-GMM方法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挥的积极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指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未实现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146逐渐攀升至2012年的0.4726后又迅猛降至2013年的0.2516,均值为0.2918,互动水平偏低,尚处在磨合阶段;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具有倒"U"特征,提高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指数。在深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互动过程中,应遵循市场规律,加强产业转移力度,围绕"人"的各项事业,依靠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区,进而对产业区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进行架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清美  夏后学  
针对当下"人产城统筹"存在的现实需要,从产业集聚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依据出发,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08—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DIF-GMM和SYS-GMM方法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挥的积极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指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未实现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146逐渐攀升至2012年的0.4726后又迅猛降至2013年的0.2516,均值为0.2918,互动水平偏低,尚处在磨合阶段;二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世刚  
低碳经济下发展新能源是北京市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创新实力的重要举措。文章从产业创新能力、市场发展能力、产业战略能力和产业环境建设等四个维度构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评价体系,根据定量研究结果提出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集成创新模式、太阳能和风能的龙头带动模式、地热能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以及生物质能的产学研联盟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世刚  
低碳经济下发展新能源是北京市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创新实力的重要举措。文章从产业创新能力、市场发展能力、产业战略能力和产业环境建设等四个维度构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评价体系,根据定量研究结果提出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集成创新模式、太阳能和风能的龙头带动模式、地热能的中小企业集群模式以及生物质能的产学研联盟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金凤  刁莹莹  冯立杰  刘鹏  
首先通过梳理分析大量相关文献和企业案例,解构并聚类出5个商业模式创新维度、总结归纳出9大创新法则,进而从维法耦合视角分两阶段构建基础和关键创新路径并设计相关创新方案,最后以纺织服装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为例,系统阐述维法耦合视角下商业模式创新方法的应用过程。研究结果证实该方法在纺织服装业应用的可行性,为企业主动、快速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系统化且可操作的理论指导,有助于企业在预估行业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发掘潜在市场机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俞思静  徐维祥  
文章利用2004-2013年相关数据,以江浙沪地区25个市为研究对象,构建金融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LS通径模型和耦合模型测度两者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各市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空间分布呈板块化结构,现已形成以上海、杭州为中心,以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嘉兴、金华、绍兴、宁波、舟山为辐射面的"Z"形耦合协调发展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潘苏楠  李北伟  聂洪光  
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动态耦合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稳定上升态势,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新能源汽车产业-美丽中国系统耦合度始终处于由拮抗向磨合过渡的阶段,但两大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耦合协调效益正在逐步提升;(3)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与美丽中国系统协同发展功效持续增强,耦合协调度将从中级协调跨入良好协调阶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莉萍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体系,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和互动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耦合效应。文章基于中原城市群产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程度的区位商指数,对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指数、第三产业集聚指数与城市化指数的耦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优势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一步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红岭  
农村消费升级与流通产业集聚之间存在重要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定性分析两者互动机理基础上,采用系统耦合模型方法,实证检验我国农村消费升级与流通产业集聚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农村消费升级与流通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存在明显省级差异,东部地区处于良性耦合的初级阶段,中西部地区仍处于耦合对抗阶段。农村消费升级同流通产业集聚存在高度协同关系,东部地区已经迈入高度协调的中级阶段,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而言,农村消费升级同流通产业集聚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协调关系,在农村消费升级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这一关系有持续增强趋势。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郭彬  张笑  
基于31个省的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2010—2015年中国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高度耦合性,协调度不断由中度协调回落到濒临失调;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经济越发达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越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立伟  沈满洪  
通过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区位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和N指数、区位商4组指标,利用面板数据,比较分析了中国各省份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结果发现:新能源产业存在集聚现象,但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比较高的地区是江苏、浙江、广东、内蒙古、西藏、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基础水平有关,同自然资源禀赋也有很大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