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62)
- 2023(15861)
- 2022(13855)
- 2021(12988)
- 2020(10977)
- 2019(24593)
- 2018(24455)
- 2017(46135)
- 2016(25145)
- 2015(28191)
- 2014(27785)
- 2013(27044)
- 2012(24419)
- 2011(22025)
- 2010(22047)
- 2009(20344)
- 2008(19428)
- 2007(17060)
- 2006(14950)
- 2005(12932)
- 学科
- 济(97391)
- 经济(97266)
- 管理(75633)
- 业(72696)
- 企(62201)
- 企业(62201)
- 方法(43009)
- 数学(36361)
- 数学方法(35837)
- 农(26583)
- 中国(25847)
- 业经(24105)
- 技术(23540)
- 财(23222)
- 地方(21576)
- 学(21069)
- 制(18838)
- 理论(18057)
- 农业(17759)
- 贸(16443)
- 贸易(16431)
- 和(16050)
- 易(15906)
- 环境(15389)
- 务(14553)
- 产业(14550)
- 财务(14467)
- 财务管理(14440)
- 银(14417)
- 划(14397)
- 机构
- 学院(347630)
- 大学(346768)
- 管理(139992)
- 济(134615)
- 经济(131551)
- 理学(121445)
- 理学院(120115)
- 管理学(117999)
- 管理学院(117371)
- 研究(113899)
- 中国(82629)
- 京(73500)
- 科学(72107)
- 财(60208)
- 所(56456)
- 农(53631)
- 业大(51962)
- 中心(51682)
- 研究所(51528)
- 江(50668)
- 财经(48216)
- 范(47451)
- 师范(47027)
- 北京(46187)
- 经(43743)
- 院(41855)
- 农业(41850)
- 州(41320)
- 技术(39267)
- 经济学(39197)
- 基金
- 项目(242117)
- 科学(190645)
- 研究(179183)
- 基金(173142)
- 家(150542)
- 国家(149287)
- 科学基金(128853)
- 社会(111920)
- 社会科(105973)
- 社会科学(105949)
- 省(96869)
- 基金项目(92434)
- 自然(83315)
- 教育(82536)
- 自然科(81360)
- 自然科学(81342)
- 划(80875)
- 自然科学基金(79899)
- 编号(73744)
- 资助(69877)
- 成果(59059)
- 重点(54526)
- 创(54045)
- 部(52221)
- 发(52164)
- 课题(51417)
- 创新(49786)
- 科研(45591)
- 项目编号(45406)
- 国家社会(45230)
- 期刊
- 济(147949)
- 经济(147949)
- 研究(99950)
- 中国(69410)
- 学报(52922)
- 管理(52448)
- 科学(50345)
- 农(48333)
- 财(45172)
- 教育(45056)
- 大学(40166)
- 学学(37584)
- 农业(34281)
- 技术(33750)
- 融(26348)
- 金融(26348)
- 业经(25810)
- 经济研究(23490)
- 财经(22681)
- 科技(19798)
- 经(19487)
- 图书(18827)
- 业(18695)
- 问题(18499)
- 技术经济(18418)
- 理论(15975)
- 现代(15698)
- 商业(15552)
- 版(15483)
- 资源(15345)
共检索到504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廷廷 徐长乐 司桂霞 刘洋
技术产业在上海的转型升级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上海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入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及变异系数对上海2003-2011年的创新能力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同时对2011年上海及其他沿海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1年上海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呈现"U"字形变化的趋势,但创新产出能力并不高;在沿海省市中尚不具备明显的创新优势,创新能力低于广东、北京等发达省市。
关键词:
时空维度 高技术产业 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桂黄宝
高技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同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差距过大,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1995~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锡尔熵分解模型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时空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显著,并且呈扩大趋势,同时发现,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差距的最大因素是组间差距,而组内差距对其影响较小。研究结论为,我国制定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创新能力 锡尔熵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洪庆 侯毅
首先从行业层面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改进的熵值法实证研究了18个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同时发现,创新投入能力较强的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弱,而创新投入能力较弱的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强。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洪庆 侯毅
首先从行业层面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改进的熵值法实证研究了18个高技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同时发现,创新投入能力较强的航天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药品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弱,而创新投入能力较弱的计算机零部件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业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其创新产出能力都较强。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秀武 王波
知识溢出效应是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重要因素。本文借助于综合考虑了R&D经费和知识存量的知识生产函数,将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因素引入该函数,对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知识溢出因素于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两个维度下的知识溢出均对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耀吾 胡林辉 胡志勇
已有关于技术能力的研究侧重从国家层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伴随着科技的全球化和科技资源的跨国流动与重组,技术标准化应成为研究产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维度。基于R&D及其协作化能力、技术专利化能力、专利标准化能力和标准产业化能力的技术标准化能力链是测度产业技术能力的主要指标。深入这一视角的研究,可以用来揭示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化和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新时期与产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对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闫丽平 谷立霞 陈晔
本文在系统梳理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演进脉络,分析创新驱动战略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利用2009-2013年数据资料对全国各省市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取决于产业发展活力、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发展支撑力,三种因素不同功效的发挥导致我国各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存在差异。据此,从产业化、协同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薛阳 秦金山 王健康 冯银虎
文章基于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结合Maimquist指数,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从静态角度来看,研究期间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均值为0.5707,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均值最高(0.6249),东北地区的创新效率均值最低(0.3820)。从动态角度来看,研究期间全国Malmquist指数以每年平均1.8%的速度增长,其增长主要来自技术效率(1.9%)和纯技术效率(2.3%)的贡献;有22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的Malmquist指数处于增长状态,而且,不同省份的Malmquist指数增长来源不同且差异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春 李海超
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作用至关重要。根据经典物理力学理论构建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三维动态模型,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主导逻辑思维出发,从能力广度、能力深度、能力的生命周期3个角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模型进行维度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演化过程在空间内形成类似于"S"型的曲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鹏 刘兰风 魏峰 张治栋
文章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大方面提出了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总体规模、相对产出和相对投入为主要成分,揭示了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与原因,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类别判断与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目 周宗放
基于联系度的改进TOPSIS法中加入时间维,构建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并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行业动态评价;通过对动态综合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探明各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亟待改善的主要指标,从而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冯莎
本文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及分解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12—2016年我国各省(区、市)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并绘制创新效率评价矩阵。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整体创新效率水平不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2016年有所波动。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7.3%,关键促进因素是技术进步。创新效率的差距和不均衡现象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不一致,分解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同,可以将不同地区大致分为3种效率类型。可根据区域特征,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改善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江可申 邹卉
通过选择中国30个省高技术产业1995年至2011年17年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数据,研究各地区创新效率差异问题。结果显示,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平均创新效率差异显著。东部创新效率高于全国均值,主要受益于经费收入差异率;中部创新效率较低是由于新产品销售差异率过低;而西部创新效率最低,在于经费收入差异率和资源配置差异率均低导致。各省的创新效率差异来源各不相同。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创新效率 差异度分解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刘贻新 张光宇 张玉磊 廖丽平
结合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关于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和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引入突变级数法构造了高技术产业技术能力突变评价模型,以中国2008年高技术产业中的5大行业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可为高技术产业中各行业明确自己的优劣势、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科学的技术创新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 突变级数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耀华 李全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的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型产业,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刻不容缓。文章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算并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研发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上的两极集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