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2)
- 2023(12129)
- 2022(10337)
- 2021(9418)
- 2020(7826)
- 2019(17788)
- 2018(17516)
- 2017(33959)
- 2016(18600)
- 2015(20471)
- 2014(20237)
- 2013(19976)
- 2012(18396)
- 2011(16614)
- 2010(16518)
- 2009(15156)
- 2008(14701)
- 2007(13250)
- 2006(11121)
- 2005(9861)
- 学科
- 济(74926)
- 经济(74855)
- 管理(52360)
- 业(48675)
- 企(38896)
- 企业(38896)
- 方法(35134)
- 数学(31084)
- 数学方法(30754)
- 农(21270)
- 财(19876)
- 中国(18498)
- 学(17756)
- 地方(16083)
- 业经(15572)
- 环境(15395)
- 贸(14565)
- 贸易(14562)
- 农业(14250)
- 易(14147)
- 制(13424)
- 务(12816)
- 财务(12787)
- 财务管理(12756)
- 企业财务(12092)
- 和(12035)
- 银(11485)
- 银行(11455)
- 融(11265)
- 金融(11262)
- 机构
- 学院(261922)
- 大学(260270)
- 济(105524)
- 经济(103358)
- 管理(97968)
- 研究(88166)
- 理学(85269)
- 理学院(84245)
- 管理学(82569)
- 管理学院(82091)
- 中国(65185)
- 科学(56604)
- 京(53689)
- 财(48171)
- 农(47261)
- 所(45274)
- 研究所(41507)
- 中心(41424)
- 业大(41108)
- 财经(39223)
- 江(38288)
- 农业(37601)
- 经(35567)
- 范(34901)
- 师范(34523)
- 经济学(33317)
- 北京(32998)
- 院(31944)
- 州(30950)
- 经济学院(30445)
- 基金
- 项目(181171)
- 科学(142330)
- 基金(131725)
- 研究(130017)
- 家(116434)
- 国家(115540)
- 科学基金(97940)
- 社会(82378)
- 社会科(78110)
- 社会科学(78088)
- 省(71168)
- 基金项目(70096)
- 自然(64182)
- 自然科(62662)
- 自然科学(62642)
- 自然科学基金(61511)
- 划(60815)
- 教育(60043)
- 资助(53123)
- 编号(52294)
- 重点(41803)
- 成果(41712)
- 发(40042)
- 部(40004)
- 创(37950)
- 课题(36030)
- 科研(35810)
- 创新(35545)
- 国家社会(34358)
- 计划(34093)
共检索到368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亮 柴林 何伟军 孔阳 祁煜智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碳足迹的分布及转移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碳足迹总量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两个阶段,由“十五”期间的425 452万吨上升至1 066 353万吨,而后逐渐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898 908万吨。(2)标准差椭圆呈稳定的“南—北”分布,重心分布于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之间,呈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已偏移72.56千米。(3)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足迹驱动因子解释力度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华北地区不同时期碳足迹分布及影响因子存在时空差异,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亮 柴林 何伟军 孔阳 祁煜智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碳足迹的分布及转移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碳足迹总量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两个阶段,由“十五”期间的425 452万吨上升至1 066 353万吨,而后逐渐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898 908万吨。(2)标准差椭圆呈稳定的“南—北”分布,重心分布于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之间,呈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已偏移72.56千米。(3)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足迹驱动因子解释力度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华北地区不同时期碳足迹分布及影响因子存在时空差异,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丹丹 刘锐 陈动
本文选取30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依据200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八年间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布,揭示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2010年间,碳减排潜力相对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并有向四周扩展的趋势;全国省域碳排放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的总体趋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空间格局,表明在碳减排的进程中,全国碳排放量的总体空间差异在逐步缩小;碳排放的驱动因子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如GDP驱动因子在不同省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立群 李冰 郭轲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1980-2009年的生态足迹较大,且始终存在生态赤字。运用PLS模型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发现: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常住人口等因素都对生态足迹有着显著影响。
关键词:
生态足迹 PLS模型 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世伟 汪东亮
[目的]以生态足迹理论为指导研究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驱动因子,以期为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休闲农业发展驱动因子指标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以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分值,根据权重值和评分值的乘积对各指标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以此来分析驱动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在系统层中,旅游基础条件的权重值最高,其次是农业发展状况,区域基础条件权重值最低。在区域基础条件中,地理位置优越度的权重值最高,指示标志齐全度的权重值最低;在农业发展状况中,农业发展基础的权重值最大,农业从业人员比例的权重值最小;在旅游基础条件中,农事体验丰富度的权重值最大,权重值最小的是旅游接待水平。对休闲农业发展驱动力较大的前5个因子依次是农事体验丰富度、农业发展基础、乡土风情浓厚度、地理位置优越度和区域交通便捷度。[结论]在该文涉及的驱动因子中,作为生态足迹理论重要内容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是保障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此后的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强度状况。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德才 李萌萌 吴梅
本文以2000-2011年江苏省能源消耗数据及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江苏省碳排放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基于STRIPAT模型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江苏省整体还是各省辖市,碳排放均呈上升趋势,但碳排放强度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口数量、第二产业比重、碳排放强度和人均财富是影响江苏省碳排放的主要因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安静 郭琳 赵景峰
本文将Tapio脱钩指数和LMDI分解方法结合,分别从中国整体层面和中国省份层面对2000-2019年间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数进行测算并对脱钩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演变过程。(2)能源强度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弱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30.6%),而人均GDP的增长则是抑制两者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114.8%)。(3)各个驱动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能源强度在一些省份的各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促进了其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能源大省,则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斌 孙艳玲 王中良 赵天保
利用GIMM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残差分析和相对作用分析对华北地区1981—2006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981—2006年华北地区植被NDVI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009/10 a,但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且植被NDVI退化区域面积大于改善区域面积;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干燥度指数和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因素;此外,无论在华北地区植被改善区域还是退化区域,人类活动起到的作用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植被改善区,人类活动的相对作用为68.10%,大于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军 朱颖璇 杨雨豪 刘文胜 胡忆雨 陈阜 尹小刚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薇 彭丽
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ML指数,测算我国服务业整体及其14个细分行业2005—2015年间的碳生产率,并实证检验影响服务业碳生产率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服务业整体的碳生产率呈持续波动增长趋势,技术进步的提升是服务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主导力量;同时,碳生产率呈现生产性服务业高于生活性服务业的行业异质性;服务业的行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以及研发投入强度是驱动行业碳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服务业碳生产率 异质性 GML指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静 王克林 张明阳 段亚锋
本文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i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对南方丘陵山地带2000-2010年间植被覆盖的年际动态、季相变化和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并结合气象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南方丘陵山地带植被NDVI值较高,属高植被覆盖区。2000-2010年间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p=0.45)。从不同植被类型的季相变化来看,草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灌丛,森林植被变化幅度最小,生长峰值主要出现在8、9月份。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和石漠化综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勃 刘青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模式,本文选择国际化视角作为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切入点,丰富以往关注产业视角、流通视角、区域视角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同时,以往研究多数关注城市竞争力评分高低的横向比较,本文增加对驱动城市竞争力变化的要素的定量挖掘。具体思路是:选取深圳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在综合现有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国际视角下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针对性指标体系,选取国内开放程度较高的1 4个城市作为对比,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2002、2004、2006、2008、2010五个年度深圳城市竞争力得分位序,进而分析不同因子如何驱动其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深圳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林真 邓祖丽颖 王庆东 赵林萍 唐保宏
为提高玉米(Zea mays)秸秆饲用化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采集华北地区规模化推广种植的18个玉米品种秸秆作为研究样本,用概略养分分析法、范氏纤维分析法等对其营养品质分析评价。并用SPSS软件对玉米秸秆营养品质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研究18个玉米品种秸秆营养品质及其饲用品质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结果表明:18个玉米品种的秸秆营养品质存在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隆平206>漯单6号>先玉335>先科338>滑玉14>阳光99>登海605>浚单29>滑玉12>浚单26>浚单20>漯单9号>伟科702>阳光98>蠡玉1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