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50)
2023(2570)
2022(1801)
2021(1752)
2020(1288)
2019(2963)
2018(2985)
2017(3890)
2016(2606)
2015(3138)
2014(3082)
2013(2438)
2012(2203)
2011(2074)
2010(2126)
2009(1685)
2008(1563)
2007(1505)
2006(1363)
2005(1217)
作者
(5301)
(4398)
(4389)
(4347)
(2798)
(2096)
(2050)
(1695)
(1682)
(1655)
(1545)
(1522)
(1394)
(1389)
(1379)
(1350)
(1312)
(1275)
(1246)
(1224)
(1154)
(1113)
(1072)
(1045)
(1034)
(1033)
(1030)
(1001)
(943)
(909)
学科
教育(5690)
(5491)
经济(5487)
管理(4901)
中国(4425)
(3510)
(3104)
企业(3104)
教学(3094)
政治(2715)
思想(2682)
理论(2679)
业经(2624)
思想政治(2620)
政治教育(2620)
治教(2620)
德育(2600)
产业(2012)
学校(1779)
工作(1774)
信息(1755)
总论(1732)
信息产业(1678)
学法(1582)
教学法(1582)
研究(1542)
(1430)
地方(1424)
高等(1422)
(1276)
机构
大学(32303)
学院(27263)
研究(10198)
(8059)
管理(7802)
经济(7762)
教育(7529)
(7076)
(6923)
师范(6910)
理学(6492)
理学院(6350)
中国(6205)
管理学(6077)
管理学院(6015)
师范大学(5562)
科学(5396)
(4805)
北京(4722)
(4209)
(4194)
中心(4174)
(4174)
(3806)
研究所(3755)
技术(3477)
研究院(3296)
职业(3194)
业大(3185)
图书(3038)
基金
项目(17283)
研究(16524)
科学(13643)
基金(10415)
社会(9835)
教育(9791)
社会科(9127)
社会科学(9121)
(8051)
国家(7895)
成果(7732)
编号(7670)
(7605)
科学基金(6919)
(6552)
课题(6491)
大学(6167)
(6012)
基金项目(5086)
项目编号(4907)
规划(4858)
研究成果(4409)
(4356)
(4295)
(4264)
重点(4201)
高校(4180)
(4122)
(3940)
(3903)
期刊
教育(16827)
研究(13390)
中国(11312)
(10239)
经济(10239)
大学(4718)
高等(4368)
学报(4087)
图书(3867)
高等教育(3741)
管理(3406)
(3287)
职业(3109)
书馆(3032)
图书馆(3032)
科学(2855)
(2755)
学学(2675)
成人(2429)
成人教育(2429)
技术(2255)
农业(2120)
(2025)
金融(2025)
业经(1853)
经济研究(1841)
教研(1811)
高教(1811)
(1743)
论坛(1743)
共检索到50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精神生活的贫乏以及精神产品价值的虚无是我们时代的主要标志。科学主义、技术主义、消费主义以及过度的专业主义导致我们时代的大学四分五裂。由于理念的式微,信仰的破灭,在转型过程中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学术共同体被利益分享的松散联合体所取代,人文主义的大学不可避免地滑向学术资本主义,昔日的象牙塔如今陷入被"收购"的险境。为避免转型时代大学转型的失控,有必要调整改革的思路,重塑大学的远景。对于大学转型而言,决定性的存在不是制度,不是建筑,不是金钱,也不是技术,而是远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加斌  
软科学的时代精神本刊特约记者王加斌软科学以广博的现代科学知识体采为后盾,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成为科技经济相结合的重要纽带。在改革开放这一宏伟而复杂的社会实践中,软科学以其集成多学科的优势,为我国诸多重大决策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为国民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坤庆  
通观历史,可以说,凡是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无一不体现它所处的时代精神。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现了早期英国资产阶级的人格特征;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充满了对宗教信仰的反叛和对平等自由的渴望;期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几乎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叔子  
着重论述了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及与此相应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路。首先论述了教育与文化、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论述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次,论述了这一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及其关系,特别是论述了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再次,论述了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论述了同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的五个“定要”与五个“更要”,即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思路;最后,指出了在校园文化中推进和谐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并论述了应根据学校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而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恋  
文章论述了公共图书馆精神产生的时代因素,以及与时代精神的关联,并指出公共图书馆精神对于我国图书馆发展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麻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而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历史已经证明,墨守成规是不可能长期繁荣富强的,只有不断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向社会成员提了理性而富有刺激性的新的奋斗目标,才能促进繁荣的深入发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陈薪伊  
上海图书馆是我在定居上海之前就来过的一个著名场所,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场所,我们中国人特别需要这种文化交流。我也需要跟我的观众交流,我更需要跟上海的有求知欲的人交流。同样,剧场也是一个文化交流和精神交流的场所。但我一直认为剧场并非娱乐场。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东兴  白金  
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校园生活方式、大学使命和时代精神为特征,全过程影响着校园中每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表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基于所有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和物质环境等资源要素优化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高校作为文化沉淀和传承、融合和创新的主要社会机构,理应高度重视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以期融入、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切实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重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通福  
文化创造是人在一给定的世界里实现价值理念的过程,因而讨论文化建设不能不兼顾生活世界与文化精神两个维度。哲学所塑造的文化精神深刻影响人类文化发展:两千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希腊、希伯来、印度等文化区的哲学突破确定了其后各大区的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向,近四百年前的现代哲学的出现又为其后代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秩序的确立奠定了观念基础,在造成空前的现代文化成就的同时也蕴涵着内在的危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是近两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处在综合各轴心文明的突出地位,因此,通过对各大文化精神传统的认真清理,通过对当下生活世界的精心培育与合理安排,其所达致的成就应当能为人类走出现代精神的困境提...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胡静林  
在这个热情洋溢、秋高气爽的初秋,财政文学会成立了!财政文学会的成立,得到了财政部党组的重视和关心,得到了有关部门以及部内各司局的帮助和支持。我们要把财政文学会的工作做好,真正使它成为财政文化建设的重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恋  
文章对“武汉宣言”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和具有的历史意义作了论述和充分肯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进元  
文化是保险业发展的育人之本、立信之本、兴业之本。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具有时代精神的保险监管文化,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保险监管事业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近年来,大连保监局按照保监会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紧密结合大连实际,对监管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思考、总结和提炼。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胡志华  
党的十九大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方针,要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强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党中央国务院专门颁发文件,号召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表示,做企业同样需要精神——要凭借一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晁罡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分运用中国的文化理念解释中国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殷殷期待。中国人包括中国企业家的行为正变得更加进取自信、勇于担当、格局广大,一些企业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入企业管理之中以解决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问题,恰是情理之中的选择;如“天人合一”“修齐治平”“家国一体”“天下大同”等精神,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一些优秀企业家所坚持和运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