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10)
2023(4471)
2022(3585)
2021(3484)
2020(2985)
2019(7033)
2018(7258)
2017(13639)
2016(7498)
2015(8488)
2014(8425)
2013(8086)
2012(7027)
2011(6362)
2010(6898)
2009(6197)
2008(5984)
2007(5236)
2006(4524)
2005(3996)
作者
(24260)
(20062)
(20027)
(19004)
(12310)
(9659)
(8801)
(8045)
(7441)
(7170)
(6828)
(6642)
(6359)
(6348)
(6296)
(6121)
(6080)
(5958)
(5642)
(5468)
(5212)
(4969)
(4805)
(4617)
(4461)
(4453)
(4419)
(4359)
(4287)
(4053)
学科
(29277)
经济(29261)
管理(20024)
方法(16882)
(16645)
数学(15545)
数学方法(15058)
(13654)
企业(13654)
环境(8807)
(8515)
(8260)
生态(6524)
中国(6023)
理论(5982)
业经(5728)
(5537)
(5466)
农业(5171)
地方(4972)
资源(4443)
(4346)
贸易(4343)
技术(4308)
(4236)
(4220)
教学(4117)
(3863)
(3496)
规划(3309)
机构
学院(107538)
大学(104377)
管理(39914)
(36561)
研究(36298)
经济(35700)
理学(35052)
理学院(34616)
管理学(33465)
管理学院(33329)
科学(27699)
(26310)
中国(26002)
(23119)
业大(22391)
农业(21018)
(20011)
研究所(18704)
中心(16499)
(15311)
北京(14631)
(14524)
技术(14117)
农业大学(14083)
(13402)
师范(13229)
科学院(13105)
(12758)
(12662)
(12657)
基金
项目(78645)
科学(60382)
基金(55769)
(51881)
国家(51574)
研究(50853)
科学基金(42819)
(32736)
自然(31150)
自然科(30333)
自然科学(30322)
社会(29904)
自然科学基金(29708)
基金项目(29137)
社会科(28386)
社会科学(28373)
(28049)
资助(23987)
教育(23852)
编号(19978)
重点(18757)
计划(17635)
(16917)
(16413)
科技(16114)
(15584)
创新(15439)
科研(15401)
成果(14625)
课题(14509)
期刊
(37861)
经济(37861)
(24610)
学报(23955)
研究(23480)
中国(20743)
科学(19706)
农业(16910)
大学(16458)
学学(15958)
管理(14442)
教育(10900)
技术(10730)
(10524)
(10260)
业大(7457)
业经(7289)
统计(7283)
资源(6934)
(6754)
科技(6487)
(6414)
林业(6102)
决策(6059)
(5942)
金融(5942)
农业大学(5932)
经济研究(5696)
中国农业(5448)
技术经济(5357)
共检索到146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麦—玉—豆"模式是指在有机集成免耕、秸秆覆盖、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以大豆代替原"麦—玉—薯"模式中的甘薯而进行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其复种方式为"小麦—玉米—大豆"。该模式作为一项集抗旱减灾、用养地结合、保护性耕作、轻型栽培、微区轮作于一体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丁黎明  张圣旺  刘裕岭  孙爱萍  
姜堰市位于长江下游苏中平原,系典型的人多地少,后备资源制约型地区,且养殖业发达,粮经饲菜(肥)供求矛盾日趋突出。90年代以来,该市针对稻麦长期连作,有机肥锐减,农田生态恶化以及口粮基本满足,饲料大量引进,麦稻出路不畅的实际,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结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文举  闻大中  M.C.SaunderS  B.J.Miller  刘丹  
本文以下辽河平原为背景,应用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建立了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知识库,提出了建立该专家系统知识库的步骤: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表达、编码及证实。该专家系统知识库的建立能将有关多熟种植领域的专门知识和领域专家的经验以可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农业决策者,从而提高农业决策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佩华  
本试验对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阿里洋芋’、‘西薯1号’、‘抗青9-1’间套作较其净作增产分别达72%、43%、17.7%,叶绿素含量增加,晚疫病发病率分别降低58%、48%、53.8%,病情指数分别降低35%、39%、73.3%,间套作较净作对马铃薯品质影响较小,马铃薯田间自然环境(光照强度、风速、温度、湿度、寒意、热力指数、露点温度、湿球温度)有较大改善,玉米产量减产。试验结果表明在川西南海拔1800~2000 m的山地区可大力推广马铃薯+玉米高产高效间套作种植模式,对于当前改善和发展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舜  王志刚  卜义霞  张宝生  庄恒扬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黑麦草—水稻和小麦—水稻两种种植模式的水稻产量、经济效益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模式中水稻的产量差异不明显;在施氮0、75kgh/m2情况下,黑麦草—水稻的经济效益分别比小麦—水稻低23.91%、10.12%,而在施氮150、225kgh/m2情况下,黑麦草—水稻经济效益分别比小麦—水稻高2.54%、15.28%;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比小麦—水稻模式高,速效磷、速效钾则相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海明  刘景辉  刘国军  李立军  高聚林  
试验于1999~2001年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呼和浩特市初步研究了麦茬复栽油用向日葵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适宜的油用向日葵移栽育苗时间是在6月25日前后,叶龄为8片展开叶,株高为40~50cm;较适宜油用向日葵品种为新葵杂四号,其次是KWS;复栽油用向日葵的单产可达到2820~3570kg/hm2。综合成本分析表明,麦茬后复栽油用向日葵种植模式比小麦单作经济效益提高101 81%,较单作油用向日葵提高63 92%。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春   刘望平   杨敏   畅倩  
“不缺主粮缺大豆”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现状,振兴大豆生产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本文聚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采用探索式多案例研究方法,基于四川省两个典型案例地区访谈数据资料,利用微观经济学“短期成本理论”,探究在生产的不同发展阶段,产量与竞争力的变动趋势和演绎规律。研究发现,案例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处于“第一阶段”,未实现产量最大化,加大要素投入能够同时提高产量和成本竞争优势;然而,在进入生产“第二阶段”后,增加产量会带来生产成本升高和农民收益下降。基于此,本文提出要注重产量与成本优势平衡,以更好地实现粮食安全,有效地保障民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钰莹  司伟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集约化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在中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利用农户的调研数据和典型案例调查资料,梳理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模式、成本收益和补贴政策,分析了现阶段技术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该技术未来应用主体在于规模户,需依靠机械实现规模化种植;规模户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实现范围经济,具有双重效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将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机会成本最小化。本文还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包括技术模式应用推广与当地农业经营方式不够兼容、专门的补贴和保险体系尚未构建、适配农机供给和专业农机手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不完善、大豆购销渠道单一与农户认知存在偏差。为此,本文提出集成创新区域技术模式、完善补贴与农业保险体系、优化配套农机设备与服务供给、优先提供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打通种子供给与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开展多元化推广与多主体示范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红忠  罗芸  胡俭  曹淑华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岳华  李晓锋  刘伟  姚明久  伍文丹  蒋旭东  唐祈林  程明军  
为充分挖掘四川地区丰富的水热资源,建立饲草料周年生产体系,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下青贮玉米(Zea mays)与饲用燕麦(Avena sativa)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播期延迟,燕麦和青贮玉米生育期均缩短。晚秋播种‘林纳’综合表现良好,可前作青贮玉米。青贮玉米播期为5月21日时,‘奥玉3628’表现最优,可作为两季青贮玉米轮作模式中的第一季饲草。播期为8月21日时,‘雅玉158’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两季青贮玉米轮作模式中的第二季饲草。“青贮玉米‘奥玉3628’→青贮玉米‘雅玉158’→饲用燕麦‘林纳’”轮作模式下饲草全年生长时间长达339 d,全年干草产量高达48 905.15 kg·hm~(-2),粗蛋白产量达5 388.35 kg·hm~(-2),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利用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新素  龙致炜  宋广鹏  陈长青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磊刚  陈阜  孔凡磊  范士超  
农业碳足迹理论可以系统评价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碳排放,是构建低碳农业的理论基础,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探明农业生产中的碳足迹,本文基于河北吴桥县农户生产调查数据,利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研究方法,评价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的大小为1 737.37±337.02 kgCe/hm2.a,生产1 kg粮食的碳成本是0.12±0.03 kgCe,其中冬小麦的碳足迹是1 101.3l±251.91 kgCe/hm2.a,小麦的碳成本是0.16±0.04kgCe/kg,夏玉米的碳足迹是636.06±163.90 kgCe/hm...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继权  黄元宁  黄福建  高正宝  
根据1997、1998两年实验区和调查资料,对皖中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中稳粮增收新种植方式的产量、经济与可持续因素,以及预留带套种的机械使用、墒间设计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示范应用意见和栽培技术要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志强  吕丽华  姚海坡  张经廷  崔永增  张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为探讨限水条件下冬小麦高产或稳产的种植模式,于2015-2016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溉方式相结合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株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变化的影响。试验设秸秆覆盖,微喷灌(T1);全膜覆土穴播,微喷灌(T2);全膜覆土穴播,滴灌(T3);全膜覆土穴播,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4);免耕宽幅沟播,微喷灌(T5);微喷灌对照(T6);畦灌对照(T7);常规种植,不灌水,肥料一次性施入(T8);空白对照,不灌水,不施肥(不种小麦,T9)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T2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智敏  田小海  鄢圣芝  黄永平  
采用了系统工程、生态农业、农业气象、作物栽培、技术经济等原理,通过对江汉平原涝渍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性能解析、现有种植制度与新拓高效农业模式分析评价、高效优化机理的探讨,从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农业结构调优,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发,筛选归纳了四类适宜的高效种植(养)模式,即“稳粮兴油”增值型;“稳棉机动”增值型;“粮经、粮饲兼顾”饲养型;“种地与养地”结合型。上述高效农业模式具有产品优化功能、结构优化功能、缓和大范围洪涝和自我调控补偿功能,它们既自成体系,各显特色;又互成体系,构成粮、经、饲、肥“四元”种植结构。必须实行有序高效模式自身水旱轮作,高效模式与传统耕作制度之间轮作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