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8)
- 2023(12971)
- 2022(11123)
- 2021(10513)
- 2020(8601)
- 2019(19837)
- 2018(19698)
- 2017(37873)
- 2016(20652)
- 2015(23131)
- 2014(23028)
- 2013(22852)
- 2012(20902)
- 2011(18635)
- 2010(18327)
- 2009(16555)
- 2008(15775)
- 2007(13881)
- 2006(12115)
- 2005(10576)
- 学科
- 济(81725)
- 经济(81641)
- 管理(58424)
- 业(56680)
- 企(46453)
- 企业(46453)
- 方法(38442)
- 数学(33391)
- 数学方法(33019)
- 农(22386)
- 中国(21154)
- 学(19632)
- 财(18932)
- 业经(18112)
- 技术(17640)
- 地方(16984)
- 农业(15750)
- 贸(14180)
- 贸易(14171)
- 理论(13851)
- 易(13765)
- 制(13019)
- 和(12968)
- 环境(12783)
- 务(11585)
- 财务(11518)
- 财务管理(11496)
- 教育(11244)
- 银(11067)
- 银行(11009)
- 机构
- 大学(290203)
- 学院(289417)
- 管理(113955)
- 济(111550)
- 经济(109082)
- 研究(99740)
- 理学(99137)
- 理学院(98035)
- 管理学(96253)
- 管理学院(95767)
- 中国(71284)
- 科学(65185)
- 京(62624)
- 农(51334)
- 所(51017)
- 财(48674)
- 业大(47323)
- 研究所(46990)
- 中心(44297)
- 江(41761)
- 农业(40556)
- 北京(39476)
- 财经(39364)
- 范(38175)
- 师范(37712)
- 院(36798)
- 经(35874)
- 州(33951)
- 技术(33774)
- 经济学(32890)
- 基金
- 项目(205719)
- 科学(160243)
- 研究(148205)
- 基金(147499)
- 家(130684)
- 国家(129632)
- 科学基金(109668)
- 社会(90791)
- 社会科(85939)
- 社会科学(85914)
- 省(81400)
- 基金项目(78496)
- 自然(72915)
- 自然科(71140)
- 自然科学(71121)
- 自然科学基金(69844)
- 划(69066)
- 教育(67649)
- 资助(60537)
- 编号(60382)
- 成果(48180)
- 重点(46761)
- 发(44708)
- 部(44399)
- 创(43485)
- 课题(42094)
- 创新(40561)
- 科研(39588)
- 计划(38635)
- 大学(37610)
- 期刊
- 济(119857)
- 经济(119857)
- 研究(83671)
- 中国(54343)
- 学报(51461)
- 农(46529)
- 科学(46431)
- 管理(41669)
- 大学(38001)
- 学学(35919)
- 财(35399)
- 教育(34088)
- 农业(32935)
- 技术(27448)
- 融(20847)
- 金融(20847)
- 业经(19506)
- 经济研究(19417)
- 财经(18439)
- 业(16781)
- 科技(16270)
- 图书(15739)
- 经(15721)
- 问题(15320)
- 技术经济(15294)
- 理论(14040)
- 版(13897)
- 业大(13858)
- 实践(12933)
- 践(12933)
共检索到415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小平 查多禄
该文运用旱地果园覆盖保墒技术和径流农业集流整地技术,研究了地膜、秸秆覆盖对旱地果园土壤水分、地温、苹果新梢生长量、净光合速率和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杆覆盖处理,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与对照相比,土壤含水量增加了0.42%~1.2%(旱季),表层地温增加0.5℃~3.5℃,光合速率明显提高,新梢生长量增加了52.77%~70%,平均单果重增加11.37%~18.98%,投入产出比为1:5.64~12.38.果园波浪式集流整地工程具有明显集流保墒效应;在果树定植初期,生长季植树带的土壤含水量较集流坡顶部增加了1.2%~1.5%;在果树初果期,生长季植树带的土壤含水...
关键词:
集流整地技术 覆盖保墒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小平 查多禄
该文运用旱地农业化学调控技术,研究了4种不同化学调控处理对旱地果园土壤水分、苹果新梢生长量、吸收根总量、净光合速率以及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采用的4种化学调控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2.04%~27.13%,新梢生长量增加了16.65%~25.65%,吸收根总量增加了28.57%~58.50%,净光合速率提高了31%~64%,气孔导度增大了1%~20%;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增加了11.21%~18.43%.表明4种处理具有明显的保墒增产作用,其中组合处理增产效果最好.4种处理的投入产出比为1:2.2~12.14.
关键词:
旱地果园 化学调控 蓄水保墒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炜珑 翁惠玉 高兰华 郭秀荣 刘守渠 王淑芬
玉米双相覆盖技术在太原生态区增产率为14.48%。具有苗期适宜增温促发、中期保墒促长的土壤环境效应。增产机理是: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增长,叶面积大,茎秆还原糖贮量多,干物质积累也多;具持续高强度灌浆特性,加快了物质运转速度
关键词:
玉米,双相覆盖,增产机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尚金霞 李军 贾志宽 张丽华
【目的】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方法】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分析各耕作处理在平衡施肥、无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收益。【结果】2年冬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3.4和31.1mm,2年玉米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6.3和37.3mm;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341.0kg.hm-2和24.89kg.hm-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董孟雄 周希志 孙来虎 柴永峰 李永山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麦棉全年全覆盖沟垄种植技术,即采用地膜和秸秆全年交替覆盖的方法,通过整地起垄、条带种植、沟垄覆盖、间作套种,实现旱地一年多作、一膜多用,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的节水型耕作新技术。该项技术经历了旱、涝、平三个同年型的试验结果,亩产小麦248.5公斤,棉花45.2公斤,每亩增收效益190—340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斌瑞 罗彩霞 王克勤
该文在研究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集水节水技术和土壤蓄水保墒技术的研究概况,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海英 杨兴国 张谋草 黄斌 王宁珍
通过对庆阳优质特色产品黄花菜越冬期进行地膜覆盖和玉米秸秆覆盖,分析越冬期土壤水分损耗、早春地温变化特征,以及不同覆盖材料水、热资源对黄花菜发育期、生长量、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论认为:在秋季降水充沛、土壤收墒充足、冬季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的年型,采取越冬覆盖能最大限度保持土壤水库蓄水。陇东塬区黄花菜越冬田间覆盖应大力提倡秸秆覆盖,由于秸秆覆盖既环保,又保墒,而且能有效调节黄花菜发育进程,使产量形成期避开陇东春旱最严重时期,提高水、肥利用率,增产显著。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降水对陇东塬黄花菜产量形成至关重要。
关键词:
黄花菜 越冬覆盖 水热 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康荣 汪晓春 刘军 罗显树
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是改造低产水田、促进水稻高产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对10个试验点产量的统计分析,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比对照增产1291.5kg/hm2,增19.7%,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因子的分析表明: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地增加有效穗、穗总粒和穗实粒,分别增加11.3%、10.7%和10.5%,而千粒重的提高则不明显。该项技术在具体操作上,要严把杂交种、旱育秧、全层肥、湿润管、群体优5个技术关键。
关键词:
水稻 全程地膜覆盖 湿润栽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尚中 王勇 樊廷录 王立明 赵刚 唐小明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目的】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高效利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方法】对6种覆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期耕层土壤昼夜24h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监测,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玉米苗期,垄膜沟播(包括全膜双垄沟和半膜双垄沟)能防止白天耕层土壤温度过度上升和晚上温度过度下降;灌浆期,耕层平均温度最低;整个生育期,耕层平均地温比露地高2.4℃;垄膜沟播能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分贮存于土壤中,提高降水利用率。在平水年份,全膜双垄沟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分别提高91%和85%;干旱年份,半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文萍 赵文革 刘建平 任小俊 南怀林 张超美
1998年在山西特早熟棉区进行棉花双膜覆盖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 ,双膜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早熟增产效应。双膜覆盖能提高温度 ,提早生育 ,显著地促进了群体叶面积的发展进程 ,提高了群体光合生产率 ,增加了光合产物的合成和积累 ,并使之得到合理分配 ,最终获得早熟、优质、丰产
关键词:
棉花 双膜覆盖 生物学特性 生理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菊祯 张梦璐 何文清 隋鹏 陈源泉 崔吉晓
【目的】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等多方面作用,是一种缓解马铃薯生产限制的高效且简便的技术措施。基于全国数据,量化地膜对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为马铃薯可持续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81—2021年在Web of Science和知网公开发表的291篇关于中国马铃薯地膜覆盖的大田试验文献数据,包括北方一作区、西南混作区、南方冬作区、中原二作区共4个区域,利用Meta分析方法量化地膜对马铃薯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不同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年均降水、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栽培管理措施(钾肥施用量、种植密度、地膜颜色、栽培方式)角度出发,研究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不覆盖相比,地膜覆盖使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4.9%和28.3%;不同区域地膜增产与提升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不同,依次为:北方一作区(27.2%)、西南混作区(18.1%)、南方冬作区(23.6%)、中原二作区(10.1%)。而水分利用效率只在北方一作区表现明显,提高29.1%。在不同区域,地膜提高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受自然条件与栽培管理措施影响。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区域地膜提高产量的响应不同。种植密度与栽培方式在各区域的响应一致,即低密度种植与垄作条件下,地膜增产效应最好。在北方一作区,地膜在低等降水量,较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低等土壤容重以及低施肥水平,中等种植密度,黑色与垄作条件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最好。【结论】地膜覆盖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不同区域的增产效果依次为:北方一作区、南方冬作区、西南混作区、中原二作区,水分利用效率仅在北方一作区有所改善。在降水少、土壤较贫瘠、土壤疏松的自然条件下,以及较低水平的施肥量、较低种植密度、黑色与垄作的栽培管理措施下,地膜更能发挥其增产作用。在北方一作区,地膜使马铃薯增产与保水达到最佳效果所需的条件相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高志强 洪坚平 孟丽霞 马红梅 孟会生 贾俊香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20—200 cm土层较2012年播前有10.2%—133.7%的增幅。从4年土壤氮平衡角度总体评价,土壤残留氮素具有一定后效作用,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28.8%—56.7%,氮肥表观残留率在12.1%—28.9%,氮肥表观损失率在31.2%—49.6%。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减少土壤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增加氮表观矿化量。其中WFFHS处理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和有机质的矿化氮,具有相对低的氮素表观残留率(12.1%)和氮素表观损失率(31.2%)以及相对高的氮素表观利用率(56.7%)。【结论】全膜覆土穴播监控施肥种植可更好地改善土壤水肥供应条件,更大程度利用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贡献率,构建合理群体,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冬小麦区有效的栽培措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齐宗庆 张桂龙 何建熙
通过高接换种、爆破改土和加强综合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核桃增产效果,形成了一套高效易行的高接与爆破改土技术,筛选出适于当地生产发展的优良核桃品种和增产技术模式,其经济效益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魏敏 杨平华 严庆海 何代帝 刘华强 刘颖
【目的】本文研究了缓解攀枝花市的季节性干旱对芒果产量的影响,验证核技术合成新型保水剂的增产效果。【方法】通过保水剂+缓释肥、保水剂+常规施肥与只施用缓释肥、常规施肥的对比试验。【结果】施用保水剂比相应的对照土壤水分含量增加5.8%和8.3%,叶片的SPAD值增加9.6%和11.0%,达到显著水平;株产增加12.3%和28.5%,达极显著水平。【结论】核技术合成的新型保水剂不仅提高了土壤水分、保水效果好,还锁住了肥料成分不流失,芒果产量显著提高,适合在季节性干旱严重的攀西地区使用。
关键词:
保水剂 攀枝花芒果 保水保肥 增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