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9)
2023(12205)
2022(10554)
2021(10004)
2020(8209)
2019(18863)
2018(18833)
2017(36316)
2016(19748)
2015(22083)
2014(22136)
2013(21858)
2012(19870)
2011(17511)
2010(17263)
2009(15504)
2008(15043)
2007(13071)
2006(11261)
2005(9685)
作者
(56303)
(46680)
(46438)
(44112)
(29597)
(22379)
(21013)
(18430)
(17667)
(16624)
(15997)
(15685)
(14693)
(14610)
(14347)
(14267)
(14012)
(13886)
(13251)
(13251)
(11688)
(11379)
(11304)
(10513)
(10425)
(10371)
(10316)
(10295)
(9392)
(9149)
学科
(78327)
经济(78255)
管理(59720)
(57806)
(48415)
企业(48415)
方法(37186)
数学(32367)
数学方法(32009)
(20961)
(20703)
中国(19635)
业经(17469)
技术(17242)
(16845)
地方(16108)
农业(14764)
(14005)
财务(13937)
财务管理(13912)
(13220)
贸易(13210)
理论(13206)
企业财务(13178)
(12841)
(12832)
(12265)
环境(12188)
(10943)
(10898)
机构
学院(273691)
大学(273266)
管理(110948)
(105829)
经济(103481)
理学(96703)
理学院(95681)
管理学(94047)
管理学院(93569)
研究(89356)
中国(64971)
(58247)
科学(56897)
(47634)
(44489)
(43255)
业大(42350)
研究所(40742)
中心(40568)
(38707)
财经(38520)
北京(36666)
(35717)
师范(35370)
(35056)
农业(33867)
(32865)
(31967)
经济学(31027)
技术(31017)
基金
项目(193550)
科学(151697)
研究(142560)
基金(139133)
(121352)
国家(120353)
科学基金(103277)
社会(87922)
社会科(83316)
社会科学(83295)
(76577)
基金项目(74666)
自然(67653)
自然科(66028)
自然科学(66018)
教育(65275)
自然科学基金(64812)
(64210)
编号(58804)
资助(56552)
成果(46855)
重点(43517)
(42111)
(41532)
(40990)
课题(40229)
创新(38170)
科研(36884)
项目编号(36554)
教育部(35967)
期刊
(112810)
经济(112810)
研究(78629)
中国(49274)
学报(44064)
科学(40546)
管理(40160)
(39144)
(36567)
大学(33134)
教育(31773)
学学(31304)
农业(27954)
技术(26731)
(20037)
金融(20037)
业经(18619)
经济研究(18108)
财经(17942)
(15214)
科技(15048)
图书(14748)
技术经济(14661)
问题(14407)
(14114)
理论(13797)
实践(12783)
(12783)
(12641)
现代(12250)
共检索到3889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小平  查多禄  
该文运用旱地农业化学调控技术,研究了4种不同化学调控处理对旱地果园土壤水分、苹果新梢生长量、吸收根总量、净光合速率以及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采用的4种化学调控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2.04%~27.13%,新梢生长量增加了16.65%~25.65%,吸收根总量增加了28.57%~58.50%,净光合速率提高了31%~64%,气孔导度增大了1%~20%;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增加了11.21%~18.43%.表明4种处理具有明显的保墒增产作用,其中组合处理增产效果最好.4种处理的投入产出比为1:2.2~12.14.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小平  查多禄  
该文运用旱地果园覆盖保墒技术和径流农业集流整地技术,研究了地膜、秸秆覆盖对旱地果园土壤水分、地温、苹果新梢生长量、净光合速率和平均单果重、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杆覆盖处理,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增产作用.与对照相比,土壤含水量增加了0.42%~1.2%(旱季),表层地温增加0.5℃~3.5℃,光合速率明显提高,新梢生长量增加了52.77%~70%,平均单果重增加11.37%~18.98%,投入产出比为1:5.64~12.38.果园波浪式集流整地工程具有明显集流保墒效应;在果树定植初期,生长季植树带的土壤含水量较集流坡顶部增加了1.2%~1.5%;在果树初果期,生长季植树带的土壤含水...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尚金霞  李军  贾志宽  张丽华  
【目的】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方法】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分析各耕作处理在平衡施肥、无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收益。【结果】2年冬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3.4和31.1mm,2年玉米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6.3和37.3mm;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341.0kg.hm-2和24.89kg.hm-2....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魏宪昌  翟公敏  
平原地区通过河道建闸、打机井和开挖深渠,是促进“四水”转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豫东周口地区的多年实践为例,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建立“大闸、深渠、浅井”体系,对科学调度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炜珑  翁惠玉  高兰华  郭秀荣  刘守渠  王淑芬  
玉米双相覆盖技术在太原生态区增产率为14.48%。具有苗期适宜增温促发、中期保墒促长的土壤环境效应。增产机理是:玉米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增长,叶面积大,茎秆还原糖贮量多,干物质积累也多;具持续高强度灌浆特性,加快了物质运转速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解宗方  张伟  滕永忠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充分挖掘资源增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分析后的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近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的增长主要是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和作物资源潜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及对策,为河南省粮食增产和全国粮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会民  刘红霞  苗艳芳  李友军  王留好  王浩  周文利  
在豫西褐土区研究了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 :钾、锰配施对旱地冬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应 ,增产幅度为 6 .9%~ 2 5 .4 %;施用 0~ 112 .5 kg/ hm2 K2 O和质量分数为 0~ 0 .3%的 Mn SO4 ,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随钾、锰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钾、锰肥的合理施用量为每公倾施钾 (K2 O) 75 kg,同时配合叶面喷施质量分数为 0 .2 %~ 0 .3%的锰肥 (分拔节期和灌浆初期 2次喷施 ,每次喷施液为 75 0 kg/ hm2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尚中  王勇  樊廷录  王立明  赵刚  唐小明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目的】探求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农田土壤水温变化规律、降水高效利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高效利用和开发有限的自然降水资源。【方法】对6种覆膜方式下玉米关键生育期耕层土壤昼夜24h温度变化、0—2m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监测,结合作物产量分析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结果】玉米苗期,垄膜沟播(包括全膜双垄沟和半膜双垄沟)能防止白天耕层土壤温度过度上升和晚上温度过度下降;灌浆期,耕层平均温度最低;整个生育期,耕层平均地温比露地高2.4℃;垄膜沟播能把小于5mm的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水分贮存于土壤中,提高降水利用率。在平水年份,全膜双垄沟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露地分别提高91%和85%;干旱年份,半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德龙  牛安妮  邓挺  钱发军  石琴  罗铁贤  黎雪  
硅肥对甘蔗试验效果表明,在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上,每公顷施硅肥750kg与对照不施硅肥相比,增产率达10.9%~23.2%。施用硅肥后的甘蔗,植株生长挺拔,叶片清秀、光亮,病中害减少,抗逆性好。施用硅肥平均每公顷增收5242.5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5。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党夏宁  
我国耕地数量和质量持续下降,过度依赖化肥提高粮食单产的耕作方式已经使得粮食边际产出率呈下降趋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是实现粮食增产的现实选择。本文论证了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促进机理,选用1991-2008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和测算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得出对策建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齐宗庆  张桂龙  何建熙  
通过高接换种、爆破改土和加强综合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核桃增产效果,形成了一套高效易行的高接与爆破改土技术,筛选出适于当地生产发展的优良核桃品种和增产技术模式,其经济效益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高志强  洪坚平  孟丽霞  马红梅  孟会生  贾俊香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20—200 cm土层较2012年播前有10.2%—133.7%的增幅。从4年土壤氮平衡角度总体评价,土壤残留氮素具有一定后效作用,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28.8%—56.7%,氮肥表观残留率在12.1%—28.9%,氮肥表观损失率在31.2%—49.6%。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减少土壤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增加氮表观矿化量。其中WFFHS处理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和有机质的矿化氮,具有相对低的氮素表观残留率(12.1%)和氮素表观损失率(31.2%)以及相对高的氮素表观利用率(56.7%)。【结论】全膜覆土穴播监控施肥种植可更好地改善土壤水肥供应条件,更大程度利用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贡献率,构建合理群体,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冬小麦区有效的栽培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董孟雄  周希志  孙来虎  柴永峰  李永山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麦棉全年全覆盖沟垄种植技术,即采用地膜和秸秆全年交替覆盖的方法,通过整地起垄、条带种植、沟垄覆盖、间作套种,实现旱地一年多作、一膜多用,旱涝保收,高产高效的节水型耕作新技术。该项技术经历了旱、涝、平三个同年型的试验结果,亩产小麦248.5公斤,棉花45.2公斤,每亩增收效益190—340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从党  李刚华  李贵勇  夏琼梅  邓安凤  刘正辉  王绍华  凌启鸿  丁艳锋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