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2)
- 2023(1656)
- 2022(1469)
- 2021(1391)
- 2020(1218)
- 2019(2705)
- 2018(2660)
- 2017(4689)
- 2016(2976)
- 2015(3192)
- 2014(3179)
- 2013(3214)
- 2012(3134)
- 2011(2936)
- 2010(2975)
- 2009(2725)
- 2008(2623)
- 2007(2330)
- 2006(1980)
- 2005(1785)
- 学科
- 济(9647)
- 经济(9638)
- 业(5373)
- 管理(5299)
- 方法(4685)
- 学(4497)
- 数学(4183)
- 数学方法(4128)
- 企(3587)
- 企业(3587)
- 农(3024)
- 农业(2177)
- 中国(2059)
- 土地(2039)
- 财(1973)
- 地方(1932)
- 麦(1885)
- 资源(1712)
- 环境(1634)
- 小麦(1627)
- 壤(1570)
- 土壤(1564)
- 发(1510)
- 及其(1420)
- 制(1416)
- 业经(1368)
- 经济学(1364)
- 和(1327)
- 贸(1278)
- 贸易(1278)
- 机构
- 学院(45397)
- 大学(45293)
- 研究(22102)
- 农(21237)
- 科学(18987)
- 农业(17695)
- 所(14506)
- 业大(14265)
- 中国(14174)
- 研究所(13787)
- 济(13249)
- 经济(12864)
- 管理(11958)
- 农业大学(11418)
- 京(11158)
- 理学(10355)
- 省(10219)
- 理学院(10104)
- 业(9928)
- 管理学(9716)
- 室(9680)
- 管理学院(9655)
- 科学院(9565)
- 实验(9326)
- 中心(8974)
- 实验室(8967)
- 重点(8533)
- 资源(7809)
- 江(7365)
- 院(7308)
共检索到64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淑靖 吴金芝 黄明 王春平 李友军 汪洪涛 赵雯馨 黄修利 李文娜 李爽
为了研究旱地条件下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及同一来源高低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氮磷钾积累利用差异,以来源于中国(58个)、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42个)和国外其他地区(65个)的165个品种(品系)为材料,分析了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成熟期氮磷钾积累分配利用和需求特征。结果表明,与国外其他品种相比,CIMMYT品种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氮、磷、钾生理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1.3%,39.1%,26.4%,33.2%,22.6%,36.1%,中国小麦品种分别提高10.5%,18.1%,24.3%,29.4%,12.1%,24.3%,但二者的穗数,茎叶氮、磷、钾积累量,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钾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降低,且CIMMYT品种的增降幅均高于中国品种。同一地理来源下高产品种较低产品种,中国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22.4%,38.7%,39.3%和96.1%,CIMMYT品种的产量、穗数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97.6%,68.2%和71.7%,国外其他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57.2%,33.0%,43.6%,35.9%和76.4%;中国品种的地上部和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98.8%,101.0%,83.7%和118.8%,104.7%,131.2%,氮磷钾吸收效率显著提高93.6%,84.6%,70.3%,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102.8%,109.5%,75.9%,但百千克籽粒需钾、干物质量显著降低16.8%,11.1%;CIMMYT品种的氮磷钾吸收效率显著提高68.5%,71.4%,63.6%,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79.2%,81.7%,76.5%,但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量分别显著降低10.7%,10.3%;国外其他品种的氮磷钾生理效率显著提高34.7%,30.2%,60.6%,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73.0%,110.8%,52.1%,但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钾、干物质量显著降低26.7%,23.6%,36.8%,24.7%。综上,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氮磷钾吸收利用特征多表现出了显著差异,CIMMYT品种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籽粒氮积累量、磷钾生理效率,国外其他品种具有较高的穗数、茎叶氮磷钾积累量、地上部氮钾积累量、氮钾吸收效率、百千克籽粒需干物质和氮磷钾量,中国品种的多数指标居于二者之间。同一地理来源高产品种较低产品种提高了产量构成因素、收获指数和氮磷钾吸收效率,但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也显著提高,在以高产高养分含量为目标的生产体系中应适当增加氮磷钾投入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在土培、供钾0.0gK_2O/kg土和0.3gK_2O/kg土条件下,研究了25个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及其地上部分钾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供钾水平相同时,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及其钾积累量差异显著,钾积累量与生物学产量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分别以效应系数EC值和效益EF值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施钾的效应,在供试25个品种中,14、17号品种为施钾高效品种,1、19、24号品种为施钾低效品种。
关键词:
小麦品种,钾积累,生物学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东 桑晓光 周杰 满建国 谷淑波 王杰 相昌芬 鹿莹
【目的】揭示不同类型冬小麦氮、硫积累、分配与利用规律及对氮、硫肥反应的差异。【方法】在田间条件下,连续3年先后选用13个高产品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冬小麦氮、硫利用效率类型的划分,并在0—20cm土层土壤水解氮含量92.2mg·kg-1、有效硫含量42.4mg·kg-1的地力条件下,研究不同类型冬小麦在不同氮、硫施用量下,氮素和硫素含量、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冬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与硫素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品种间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将供试品种划分为氮低效硫低效组、氮中效硫中效组和氮高效硫高效组。氮低效...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婧 李想 王晓光 党现什 于海秋 康树立 赵新华 蒋春姬 刘喜波
为明确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大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2、中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0和小粒型花生品种农花16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积累最快时间、吸收最大速率及产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大粒型花生品种植株和荚果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均最高,中粒品种次之,成熟时大粒品种平均分别比小粒品种高61.63%、60.37%、47.64%和77.97%、91.49%、86.74%,中粒品种分别比小粒品种高46.53%、50.99%、38.32%和63.53%、73.37%、77.92%;籽仁中氮磷钾含量亦表现为大粒品种>中粒品种>小粒品种;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素积累量符合“S”型生长曲线特征,小粒型品种氮素和磷素积累最快时间出现较早,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出苗后58 d、65 d和53 d、81 d,大粒型品种则钾素积累最快时间较早,平均为出苗后54 d。大粒型和中粒型品种氮素和钾素最大积累速率均高于小粒型品种;大、中、小粒品种磷素最大积累速率平均分别为2.59,2.57,2.21 mg·plant~(-1)·d~(-1),3个品种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粒型品种百果重和百仁重均最大,分别为195.47 g、219.63 g和76.57 g、85.53 g,大粒型产量最高,达到5 300.00 kg·hm~(-2),中粒型品种次之,为4 744.44 kg·hm~(-2),小粒型品种产量最低,仅为4 713.89 kg·hm~(-2),后两者分别比大粒型品种低10.48%和11.06%,且与大粒型品种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
关键词:
花生 不同粒型品种 氮磷钾素 养分吸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海红 徐学欣 吴姗姗 於思益 石岩 赵长星
为了筛选适宜鲁东雨养地区高产高效冬小麦品种,于2016-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在雨养条件下选用黄淮海地区32个中强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32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进行分类,共分为5种类型,2 aⅠ类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分别为9 247.1,9 219.7 kg/hm~2,并显著高于其余各类冬小麦品种,Ⅰ类冬小麦品种协同提高了库容量(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质量;Ⅰ类冬小麦品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类冬小麦品种;2 a产量分别与库容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017-2018年产量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合2 a结果,烟农999和泰麦1918均属于Ⅰ类冬小麦品种,两品种协同提高了库容量和千粒质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表现出产量较高且稳定。综上所述,在鲁东地区半湿润偏旱的气候环境雨养条件下,烟农999和泰麦1918是适宜此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冬小麦品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荆奇 戴廷波 姜东 曹卫星 孙传范
以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 /品系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来源及累积转运过程 ,分析了氮素累积转运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反应。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下小麦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差异明显 ,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基因型 ,植株氮素与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过程有显著的差异。干物质与氮素的再分配是同步进行的 ,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合成氮素的再分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375 ) ,而籽粒产量的提高有赖于花后植株氮素吸收合成能力及光合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
小麦 干物质 氮素 转运 环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丽华 胡锐 赛力汗 雷钧杰 乔旭 陈兴武
为揭示滴灌高产冬小麦的物质生产规律,在滴灌(分别在越冬前、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花后12 d、花后20 d各滴水1次,每次滴水750 m3/hm2,共4 500 m3/hm2)条件下,田间比较了8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群体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产品种具有最高总茎数多,成穗数多;群体最高叶面积指数值大,孕穗至成熟期间干物质积累量大;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的特点。新冬32产量最高(为8 376.3 kg/hm2),其穗数为736.70万穗/hm2,穗粒数为36.4,千粒质量为36.76 g;群体最高总茎数为2 198.4万/hm...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品种 高产 物质生产与分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志红 陈晓远 林昌华 张宇鹏 何永胜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施肥水平下木薯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差异,探讨粤北坡岗地优质高产木薯氮磷钾养分的最佳用量。【方法】以木薯品种南美119为材料,采用"3414"方案,在粤北翁源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共设14个处理。【结果】施肥处理的氮素主要分配到地上部,不施肥处理的氮素则主要分配到根部;不同施肥处理的磷素均主要分配到地上部;不施肥处理和不施钾处理的钾素主要分配到根部,不施氮处理的钾素在根、冠间分配较均衡。在木薯不同生长阶段,植株氮磷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施氮、磷、钾化学肥料处理植株氮磷钾含量的下降速度小于不施氮、磷、钾化学肥料的处理。处理N2P2K2的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在各生育期均为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隽峰 张学美 杨珺 郭子糠 黄翠 丁玉兰 黄宁 孙蕊卿 田汇 王朝辉 石美
【目的】明确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转移及分配的关系,为旱地高产高氮含量的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小麦丰产优质绿色生产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22年,以14个产量相近、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的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陕西黄土高原旱地连续5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和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高产高籽粒氮含量小麦品种的生物量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转移及分配对施肥的响应。【结果】小麦品种的籽粒氮含量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籽粒千粒重每增加1.0 g,籽粒氮含量增加0.3 g·kg~(-1)。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高氮品种籽粒含氮量平均为24.9 g·kg~(-1),比低氮品种(21.5g·kg~(-1))高16%。高产高氮品种产量、生物量和穗数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加幅度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钾量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均高于低氮品种,籽粒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幅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品种颖壳向籽粒转移氮的能力高于低氮品种,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却低于低氮品种,施氮后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大幅下降。施氮、磷和钾均有利于提高高产高氮小麦品种地上部向茎叶的钾素分配。【结论】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籽粒氮含量品种的千粒重、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钾量较高,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低,籽粒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对施氮和施磷响应更敏感。因此,在高产的基础上,选育高籽粒氮含量的优质小麦品种,应关注高千粒重、磷向籽粒和钾素向茎叶转移分配能力强的材料,在生产中应注意磷钾与氮的协同供应,以提高小麦籽粒氮含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新 邵子睿 丛正坤 谭璇 张斌 白婧 向国红 段仁燕
【目的】比较不同水稻品种的锑积累差异,筛选出适合锑污染农田种植的锑低累积水稻品种。【方法】选取8个水稻品种连续3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品种间锑积累特征。【结果】供试品种的籽粒锑含量范围为0.02~0.20 mg/kg;根据籽粒锑含量进行聚类分析,8个水稻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第Ⅰ类低锑富集型品种为农香32、日本晴、鄂丰丝苗;第II类中度锑富集型品种为浓香42、黄华占、9311、玉针香;第III类锑超富集型品种为湘晚籼13。水稻根、茎叶、谷壳、籽粒中锑含量依次降低,根中锑含量远高于其他器官,籽粒与茎叶锑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稻品种各部位的锑转运系数(TF)中,谷壳向籽粒的转运系数(TFG-C)最高,根向茎叶的转运系数(TFSL-R)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籽粒锑含量与TFG-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FC-SL呈显著负相关(P<0.05)。8个水稻品种理论产量变幅为9597.91~4806.92 kg/hm2,产量最高的品种是9311,高达 9597.91 kg/hm2;产量最低的品种是日本晴,低至 4806.92 kg/hm2。【结论】综合考虑籽粒锑含量与产量,推荐农香32、鄂丰丝苗和9311在农田土壤总锑含量低于274.86 mg/kg的稻田中种植,既能安全保障籽粒锑含量,又能保证水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品种 锑含量 基因型 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在供钾(K2O,g/kg)0.0,0.3的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吸收N、P以及N/K、P/K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钾水平下,12个小麦品种植株地上部N、P含量构成明显的数量等级而呈等级差异,其生物学产量与地上部N、P吸收量呈极显著相关。在低钾条件下,N/K比与植株生物学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提高钾水平,小麦地上部N、K吸收量增值之比与施钾效益(EF)值(以每吸收1g钾所增加的地上部干物质克数表示)达极显著相关,但小麦地上部P、K吸收量增值之比与EF值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小麦品种耐低钾及高效利用钾的能力与植株对氮的吸收、氮钾平衡有关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施钾 N和P吸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紫鑫 张玉璐 贾靖 李文璐 赵露迪 孟繁港 盖红梅 徐学欣 赵长星
为明确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筛选出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于2020—2022年2个冬小麦生长季,选用4个紫色小麦品种(系)青研紫麦1号(QYZ-1)、QYZ-2、山农紫麦1号(SNZM1)和农大3753(ND3753),2个蓝色小麦品系20064和20072以及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JM22,对照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的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和各农艺性状的稳定性以及产量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各彩色小麦品种产量、千粒质量、开花期叶面积指数、花后SPAD值、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均低于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各彩色小麦品种(系)间比较,紫色小麦QYZ-1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彩色小麦品种(系),单位面积粒数与QYZ-2无显著差异,但其千粒质量显著高于QYZ-2;紫色小麦QYZ-1开花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蓝色小麦品系及ND3753,紫色小麦QYZ-1花后旗叶SPAD、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余彩色小麦品种(系);与其他品种(系)比较,JM22和QYZ-1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CV)均较小,彩色小麦间比较,QYZ-1的产量均值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均较高。另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分别与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旗叶花后28 d SPAD值、开花期全绿叶叶面积指数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2 a的结果,表明QYZ-1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维持了较高的花后旗叶SPAD值,花后旗叶的衰老较慢,开花—成熟时间较长,协同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出较高的产量。综上所述,青研紫麦1号产量稳定且可持续性较好,是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修文雯 陈传晓 田晓东 刘鑫 张怡明 李少昆 张凤路
试验于2010-201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6个玉米主推品种-白鹤、吉单101、中单2号、掖单13、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充足灌水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当代紧凑型品种叶片功能期长,干物质积累总量较大;随品种年代的递进,玉米单株光合产物转移率逐渐提高、果穗干物量和分配比例逐渐增加;1950-1980年品种单株根系质量逐渐增大,但1980年后品种根系质量趋向于减小。相对较小的根系减少了冗余生长,降低了光合产物的消耗。与早期品种相比,当代品种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少的冗余消耗,因而收获指数提高。本...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宁 王朝辉 王丽 马清霞 张悦悦 张欣欣 王瑞
【目的】明确主栽高产品种产量差异与产量构成、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对于通过选育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养分管理和栽培措施,缩小产量差,以指导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的高产优质生产。【方法】于2016—2017年度在我国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3个主要冬麦区进行田间试验,种植各麦区主栽高产品种,研究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差异及其与干物质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籽粒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介于7 751—8 702 kg·hm-2、7 302—8 413 kg·hm-2、5 554—到6 294 kg·hm-2。各麦区品种高产的原因不同,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品种具有高的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穗数也是高产的原因;黄淮南片麦区高的收获指数和穗粒数是高产的关键;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的主要原因是高的收获指数和千粒重。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品种有低的籽粒含氮量和需氮量以及高的氮生理效率;黄淮南片麦区,高产品种茎叶含磷量和需磷量较低,但磷生理效率和茎叶含钾量较高;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品种的籽粒含钾量低,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磷钾量高,地上部氮磷吸收量高,磷生理效率低于而需磷量高于对照品种。【结论】总体来看,黄淮北片麦区鲁原118、黄淮南片濮麦168、长江中下游麦区华麦7号等具有较好的产量表现;在我国主要麦区,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仍是高产的关键,同时提高地上部养分吸收利用和养分收获指数,才能提高生理效率,降低养分需求量,实现小麦高产优质。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 产量构成 氮磷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