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65)
2023(3952)
2022(3359)
2021(3135)
2020(2716)
2019(6142)
2018(6018)
2017(10870)
2016(6365)
2015(7139)
2014(6919)
2013(6999)
2012(6965)
2011(6592)
2010(6776)
2009(6202)
2008(6323)
2007(5676)
2006(5212)
2005(4777)
作者
(24888)
(20982)
(20824)
(19562)
(13321)
(10090)
(9111)
(8239)
(8150)
(7591)
(7516)
(7228)
(7097)
(7012)
(6824)
(6519)
(6312)
(6219)
(6156)
(6155)
(5559)
(5356)
(5281)
(4918)
(4888)
(4850)
(4591)
(4550)
(4498)
(4436)
学科
(23225)
经济(23186)
管理(13766)
(12880)
(10549)
方法(10088)
(9735)
企业(9735)
数学(8565)
数学方法(8363)
(6849)
中国(5920)
(4885)
农业(4712)
业经(4582)
资源(4509)
(4296)
土地(4268)
地方(4098)
理论(4075)
(4001)
环境(3889)
(3844)
贸易(3842)
(3685)
(3549)
金融(3548)
(3353)
(3275)
银行(3234)
机构
大学(103051)
学院(99520)
研究(46157)
科学(35133)
(33300)
(32811)
经济(32442)
中国(32343)
管理(30070)
(27725)
农业(26870)
研究所(26004)
理学(25704)
(25227)
理学院(25168)
管理学(24168)
管理学院(24025)
业大(23197)
中心(18847)
农业大学(17080)
(16674)
(16597)
(16548)
(16458)
科学院(16360)
北京(15939)
实验(15218)
(14960)
(14770)
(14724)
基金
项目(71714)
科学(54282)
基金(52224)
(51946)
国家(51612)
研究(41595)
科学基金(40178)
自然(31022)
自然科(30273)
自然科学(30254)
自然科学基金(29714)
(27292)
基金项目(26991)
(26099)
社会(23745)
资助(22297)
社会科(22295)
社会科学(22282)
教育(18804)
计划(18500)
重点(18016)
科技(17316)
(15539)
(15314)
科研(14864)
编号(14510)
(14125)
专项(13912)
(13726)
创新(13490)
期刊
(37392)
经济(37392)
学报(30676)
(29341)
研究(26844)
科学(25060)
中国(23728)
大学(20111)
农业(20083)
学学(19218)
(11745)
管理(11150)
(10192)
业大(9474)
教育(9337)
资源(7914)
农业大学(7901)
(7426)
(6910)
金融(6910)
中国农业(6776)
林业(6284)
技术(6235)
自然(6188)
经济研究(5829)
财经(5819)
科技(5489)
(5032)
图书(5005)
问题(4951)
共检索到152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党建友   姜文超   孙睿   尚保华   裴雪霞  
【目的】针对山西省麦区降水年际变化大,休闲期降水占比高、生育期降水少且分布不均,造成雨养旱地小麦年季间产量波动大、降水水分利用率(WUE)低等问题,探寻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麦田休闲期翻耕时间对土壤蓄水量和产量的影响,为山西南部旱地小麦根据降水型“定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21年度,通过田间区组试验,设8月10日(P_1)、8月20日(P_2)和8月30日(P_3)左右3个翻耕时间,研究翻耕时间、降水量及其分布对旱地小麦产量、休闲期土壤蓄水特性和生育期耗水及相关性的影响。【结果】(1)旱地小麦产量受降水年型、休闲期和生育期降水共同影响,且年型>休闲期>生育期。试验年度平均产量2 400.0—6 298.0 kg·hm~(-2),年季间变异系数为29.8%,其中丰水年(2012、2014和2015年度)、平水年(2011和2013年度)和枯水年(2010、2016、2019、2020和2021年度)平均产量分别为5 524.6、3 048.2和4 088.7kg·hm~(-2);休闲期降水量和生育期降水分布主要通过成穗数和穗粒数影响产量,年度和3—4月降水多则产量明显增加;翻耕时间对旱地小麦产量影响与休闲期降水分布密切相关,7—8月降水多,P_1产量高,9月降水多,则P_2或P_3产量高。(2)降水量及其分布和翻耕时间共同影响播种前和收获期土壤蓄水特性。休闲期降水主要影响播种前和收获期下层(100—200 cm)土壤蓄水量;休闲期丰水型播前上层(0—100 cm)和下层土壤蓄水量相近或略低,平水型和枯水型则下层低于上层,分别比上层低6.17%和24.66%;7月降水多有利于下层土壤多蓄水,8—9月降水多有利于上层土壤多蓄水;生育期降水主要影响收获期上层土壤蓄水量,尤其是5月降水;播种前和收获期上层土壤平均蓄水量P_2最高,收获期下层和0—200 cm土壤平均蓄水量P_2或P_3最高。(3)耕作时间和降水量对生育期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影响相对较小,年度降水多则旱地小麦生育期耗水多,3月降水对生育期耗水量影响大。【结论】休闲期降水量及其分布影响旱地小麦播前0—200 cm土壤蓄水量,并与3—4月份降水量共同作用影响成穗数、穗粒数和旱地小麦产量,且水分利用率与旱地小麦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山西南部7—8月降水多旱地麦田于8月10日前后翻耕,降水少时则翻耕时间推迟10—20 d,可增加播种前土壤蓄水量使旱地小麦实现增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逯玉兰  李广  韩俊英  燕振刚  董莉霞  
为定量评估甘肃省定西市旱地春小麦‘定西35号’产量对各生育阶段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响应,以研究区1971—2017年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为基础,利用APSIM模型对小麦生育期和产量进行模拟,对近47年来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变化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生育阶段中,与小麦产量显著相关的6个气候因子分别为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日均温和日均最高温,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日均温和日均最高温;主效应分析显示,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最高温、降水量、日均温和拔节–孕穗期的日均最高温、日均温、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降低;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上升趋势,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变化,小麦产量随拔节–孕穗期日均温的升高呈二次抛物线下降变化,随灌浆–成熟期日均温的升高呈二次曲线上升变化;小麦产量随着拔节–孕穗期日均最高温的升高而增加,但产量在达到某一峰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报酬递减;灌浆–成熟期日均最高温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为负效应,但二次项偏回归系数为正值,表示为叠加正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逯玉兰  李广  韩俊英  燕振刚  董莉霞  
为定量评估甘肃省定西市旱地春小麦‘定西35号’产量对各生育阶段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响应,以研究区1971—2017年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为基础,利用APSIM模型对小麦生育期和产量进行模拟,对近47年来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变化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生育阶段中,与小麦产量显著相关的6个气候因子分别为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日均温和日均最高温,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日均温和日均最高温;主效应分析显示,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最高温、降水量、日均温和拔节–孕穗期的日均最高温、日均温、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的直接贡献依次降低;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上升趋势,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变化,小麦产量随拔节–孕穗期日均温的升高呈二次抛物线下降变化,随灌浆–成熟期日均温的升高呈二次曲线上升变化;小麦产量随着拔节–孕穗期日均最高温的升高而增加,但产量在达到某一峰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报酬递减;灌浆–成熟期日均最高温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为负效应,但二次项偏回归系数为正值,表示为叠加正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艳梅  孙敏  高志强  崔凯  赵红梅  杨珍平  郝兴宇  
【目的】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覆盖的蓄水增产效果和生育期覆盖播种的节水增产效果,探索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覆盖和生育期覆盖的保水技术新途径。【方法】于2011—2014年在山西闻喜县开展大田试验,以休闲期覆盖渗水地膜与不覆盖为主区,以生育期膜际条播、条播为副区,研究覆盖对旱地麦田3 m内土壤水分、小麦产量构成、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增产效率的影响。【结果】休闲期覆盖较不覆盖处理提高了播种期0—3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丰水年达40—41 mm,平水年达55—58 mm,欠水年达70 mm,且欠水年更有利于蓄积土壤水分于深层,显著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达到20%以上,其覆盖的蓄水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朋召  周栋  郭星宇  于琦  张元红  李昊昱  张琦  王旭敏  王小利  王瑞  李军  
【目的】降雨和施氮是影响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降雨年际变幅大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小麦增产效应受降雨年型显著影响。分析不同降雨年型下施氮量对旱地麦田水分利用、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能够为实现渭北旱地冬小麦"因雨施氮"和稳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2020年连续3年在陕西合阳县开展田间定位施氮试验,以晋麦47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240 kg·hm~(-2)(分别以N_0、N_(60)、N_(120)、N_(180)、N_(240)表示),研究不同降雨年型施氮量对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水分变化动态、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构成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降雨年型和施氮对冬小麦播前底墒及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影响显著。(1)休闲期降雨与播前底墒呈线性相关,每增加1 mm夏季降雨,底墒增加0.9 mm。在丰水年和平水年休闲期降雨充足,前季小麦增加施氮量对下季小麦播前底墒无显著影响;在欠水年休闲期降雨较少,前季小麦每增施氮100 kg·hm~(-2),下季小麦播前底墒减少15.4 mm。丰水年较欠水年和平水年均能提高冬小麦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因而分别增加生育期耗水量35.7%和6.6%。全生育期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雨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波动较大,但160—200 cm深层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丰水年的水分利用效率较欠水年和平水年分别提高55.7%和26.5%,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2.3%和39.1%,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8.3%和5.2%。(2)与N_0处理相比,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施氮均降低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生育期耗水量4.6%—14.6%、6.0%—8.6%、2.2%—9.5%,分别增加水分利用效率20.7%—39.8%、4.7%—33.3%、13.1%—35.4%,分别增产7.1%—28.1%、1.5%—34.1%、8.5%—28.9%,分别提高蛋白质含量5.6%—10.4%、10.1%—17.7%、8.5%—15.6%。(3)施氮量和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拟合方程表明,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满足旱地冬小麦稳产优质的最适施氮量范围分别为189—202、116—124和161—174 kg·hm~(-2)。【结论】综合来看,丰水年、欠水年和平水年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89—202、116—124和161—174 kg·hm~(-2),并可采取"播前底墒确定基施氮肥量+播种至拔节期降雨确定追施氮肥量"的"因雨施氮"管理模式,既能满足旱地冬小麦稳产优质,也可保证水分高效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爱霞  孙敏  王培如  薛玲珠  雷妙妙  薛建福  高志强  
【目的】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干旱缺水、肥料不合理施用的问题,探索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蓄水和播前配施磷肥的最佳技术途径。【方法】于2012—2016年连续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旱地小麦试验基地开展试验,主区为休闲期深松与对照2个耕作方式,副区为施磷(P_2O_5)0、75、150、225、300、375 kg·hm(-2) 6个施磷量处理,以明确年际间休闲期深松和播前配施磷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夏季休闲利于旱地麦田土壤水分恢复,可提高土壤蓄水效率20%—86%;休闲期深松较对照显著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登科  殷俐娜  刘溢健  杨文稼  邓西平  王仕稳  
【目的】明确氮肥在黄土高原地区不同种植条件下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各条件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82篇大田试验文献,包含355个独立研究的1 169组观测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比较氮肥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年均温、不同年降水量及不同耕层有机质含量下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各分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间的关系。【结果】施氮整体上显著提高了黄土高原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增长率分别为66.09%和72.38%(P10℃地区;年均温>10℃地区施氮189 kg·hm~(-2)和187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年均温≤10℃地区施氮225 kg·hm~(-2)时产量才趋于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在施氮239 kg·hm~(-2)时达到最高。施氮后在年均降水≤600 mm地区产量相对增长率(70.48%)更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则在年均降水>600 mm时更显著;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在施氮量235 kg·hm~(-2)和244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实现高产的施氮量为250 kg·hm~(-2)。施氮后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1)条件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对增长率(78.24%, 86.55%)均高于>12 g·kg~(-1)条件,前者在施氮量226 kg·hm~(-2)和212 kg·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最高,而后者获得最高产量和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分别为163 kg·hm~(-2)和175 kg·hm~(-2)。【结论】在黄土高原,冬小麦在东南部和西北部获得高产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27 kg·hm~(-2)和212 kg·hm~(-2);年均温>10℃地区合理施氮量为187kg·hm~(-2),年均温≤10℃地区为239 kg·hm~(-2);年均降水>600 mm地区合理施氮量为250 kg·hm~(-2),年均降水量≤600mm地区为235 kg·hm~(-2);耕层有机质含量≤12 g·kg~(-1)条件下的合理施氮量为226 kg·hm~(-2),高于12 g·kg~(-1)时则为163 kg·hm~(-2)。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薩瓦狄尔  
河川迳流系数的变化,是决定于降雨的历时,强度及降雨前的天气。这可由Б.都尔河(文斯基森林山区)的两次洪水予以证实。1951年5月10—11日,由于连续下了42小时的霪雨,最大强度每小时7毫米,观测到洪水上涨4.18米;降雨强度减弱到每小时2—3 毫米时,水位立即下降。1951年6月19—20日,虽然下了一次暴雨,降雨强度每小时18毫米,但暴雨后是较小的雨,Б.都尔河的水位总共只上升了21厘米;这由于降雨前天气干燥而热的缘故。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武继承  郑惠玲  史福刚  杨占平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增产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以增加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不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8.42%~22.75%,以60 kg/hm2和45 kg/hm2处理较好;灌一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10.86%~19.86%,以45 kg/hm2处理最好;灌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10.79%~18.42%。水分利用率在不同处理间也有很大差异,不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降水利用率分别提高1.11~2.99kg/(mm.hm2),以60 kg/hm2处理提高最多;灌一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时灌水利用率分别增加0.063~0.206 kg/m3,以3...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O.A.德罗斯多夫  丘宝剑  
水在自然界,尤其是在大陆上的循环问题,人类很早就从不同目的加以注意了,可惜,在长时期的过程中,还没有资料对这一问题作出科学的解决。大气环流因子的数量评价,只是从高空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定辉  庞良玉  陈尚洪  舒丽  张玉兰  
受季节性干旱和土壤条件制约,四川丘陵地区旱地小麦产量常年处于不高不稳的被动局面,深入研究小麦节水栽培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覆盖与底墒对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底墒是决定小麦出苗质量和分蘖进程的最重要的因素,到最高苗时,A2和A3分别比A1提高15.60%和15.25%;②底墒对小麦分蘖成穗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不同覆盖之间分蘖成穗能力差异显著,地膜和秸秆覆盖比不覆盖提高21.19%和24.06%;③底墒和覆盖处理下小麦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交互作用不显著,且底墒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数,足墒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④底墒对小麦水分利用率影响不显著,薄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水分利用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绍松  李永梅  周敏  郑毅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和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相比在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小麦单作和蚕豆单作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蚕豆间作在蚕豆分枝期耗水量比蚕豆单作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在大麦分蘖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大麦/蚕豆间作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蚕豆单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间作小麦、间作大麦的WUE(水分利用率)比单作小麦、单作大麦高,但间作蚕豆的WUE比单作蚕豆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方保停  邵运辉  岳俊芹  李向东  王汉芳  秦峰  张德奇  吕凤荣  马富举  杨程  
为明确小麦水分利用特征,提高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视,以高产小麦品种周麦18为供试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拔节期1水、拔节期+开花期2水、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4水4个处理,研究了灌水次数对小麦水分利用、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总耗水量与灌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水消耗量与灌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增加而增加灌水过量而降低、水分边际效应随灌水增加而降低;减少灌水增加了对下层土壤水利用,过量灌水不利用对上层土壤水利用。适当增加灌水提高灌浆后期SPAD值和光合速率,产量随灌水的增加而增加。在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亮  黄婷苗  郑险峰  顾炽明  王朝辉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关中灌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地区实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农979"作为供试冬小麦品种,研究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0,87.5,175,262.5,350kg/hm2氮肥以及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用175kg/hm2氮肥6个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氮肥用量相等(175kg/hm2)的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较单施氮肥处理分别增加了39万穗/hm2,1.57,2.11g和1 200kg/hm2。6个处理中,玉米秸秆还田配施262.5kg/hm2氮肥处理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祥旋  杨占平  武继承  史福刚  薛毅芳  何方  杨稚娟  
在河南省丘陵旱作区,采用限量灌溉的方法,研究了灌水对冬小麦子实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灌水0~90 mm范围内,灌水平均增产13.0%~39.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0%~18.0%,且能改善冬小麦的生育性状和产量构成。在雨水偏丰的年份,满足最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充灌水量为45 mm,满足灌溉水利用率最高时的补充灌水量为30~45 mm。冬小麦拔节孕穗期灌水能增加成穗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灌浆期灌水能增加粒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拔节孕穗期是限量灌溉的最佳生育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