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88)
2023(13058)
2022(10741)
2021(9937)
2020(8222)
2019(18588)
2018(18681)
2017(35626)
2016(19629)
2015(22135)
2014(22229)
2013(21782)
2012(19588)
2011(17477)
2010(17168)
2009(15456)
2008(14927)
2007(13006)
2006(11337)
2005(9976)
作者
(58009)
(48300)
(47863)
(45490)
(30469)
(23031)
(21583)
(18988)
(18193)
(17011)
(16317)
(16145)
(15174)
(15149)
(14824)
(14784)
(14469)
(14421)
(13736)
(13615)
(12010)
(11716)
(11712)
(10855)
(10814)
(10674)
(10646)
(10591)
(9731)
(9543)
学科
(78437)
经济(78356)
管理(58005)
(57136)
(46621)
企业(46621)
方法(35886)
数学(30900)
数学方法(30576)
(22803)
中国(21375)
业经(19132)
技术(17798)
(17616)
(17431)
地方(15812)
农业(15645)
理论(13349)
(13142)
贸易(13135)
环境(12938)
(12752)
(12737)
(12457)
(11296)
财务(11221)
财务管理(11205)
(11095)
(10731)
企业财务(10625)
机构
大学(279533)
学院(278315)
管理(112109)
(107972)
经济(105590)
理学(97717)
理学院(96656)
管理学(94945)
管理学院(94470)
研究(93727)
中国(66987)
科学(60756)
(60306)
(49284)
(47371)
(45774)
业大(45478)
研究所(43677)
中心(41759)
(39541)
农业(38777)
北京(37833)
财经(37687)
(36973)
师范(36622)
(34415)
(33891)
(32379)
经济学(31731)
技术(31404)
基金
项目(198547)
科学(155829)
研究(143920)
基金(143582)
(126668)
国家(125644)
科学基金(107389)
社会(89546)
社会科(84856)
社会科学(84832)
(77864)
基金项目(76562)
自然(70872)
自然科(69079)
自然科学(69061)
自然科学基金(67810)
(65819)
教育(65086)
编号(58720)
资助(57974)
成果(46219)
重点(44636)
(42873)
(42734)
(41887)
课题(40058)
创新(39127)
科研(37755)
国家社会(36909)
教育部(36329)
期刊
(114919)
经济(114919)
研究(78851)
中国(51373)
学报(47825)
(45550)
科学(43600)
管理(40656)
大学(35385)
学学(33319)
(32928)
农业(32109)
教育(31953)
技术(26977)
(19336)
金融(19336)
业经(19221)
经济研究(18078)
财经(17600)
(17211)
科技(15838)
图书(15794)
问题(15346)
技术经济(15188)
(14985)
理论(13740)
(13311)
现代(12949)
实践(12782)
(12782)
共检索到394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少平  朱瑞祥  杨青  韩思明  韩文霆  
为了寻求黄土台原旱地冬小麦的适宜耕作栽培技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对照,比较了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与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的蓄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参试的各技术模式中,其农田效应、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最好,其次是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能融“深松深层贮水效应”、“秸秆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身,可显著改善旱地麦田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与传统耕作比较,该模式在夏闲期可多贮水84.4 mm,蓄水率提高18.2%,小麦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5...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尹光华  陈温福  刘作新  张旭东  张和喜  
机械化坐水种已成为中国半干旱区作物抗旱播种的有效措施。本文探讨了机械化坐水种的技术原理,研究了作物出苗的适宜土壤底墒,分析了2BQMS-2型坐水播种机的性能优点,提出了应用机械化坐水种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发展机械化坐水种提供技术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贾兵丽   李艳行   杨文杰   于杰   苑爱静   李宁娜   邱炜红   王朝辉  
【目的】探究不同降水年型及夏闲期降水量下磷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管理旱地冬小麦磷肥施用及稳产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陕西渭北旱塬2018年7月开始的冬小麦磷肥定位试验,设置优化施磷(+P)和不施磷处理(-P),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分析磷肥施用对冬小麦产量、降水利用效率、土壤贮水量、磷肥利用效率、冬小麦磷素吸收和土壤磷盈余的影响。【结果】干旱年和平水年小麦产量分别为3 432和4 549 kg·hm-2,而丰水年冬小麦产量可达7 634 kg·hm-2。与-P处理相比,+P处理显著提高小麦产量5.8%。冬小麦产量与年降水量、夏闲期降水量均呈线性加平台相关关系。干旱年,+P处理年降水利用效率和夏闲期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P处理,分别降低9.5%和8.0%,但在丰水年,+P处理年降水利用效率和夏闲期降水利用效率显著高于-P处理,分别提高13.1%和12.9%。平水年,1 m土层贮水量显著低于干旱年和丰水年,分别降低了10.8%和10.5%;在丰水年,磷肥施用对0—3 m土层贮水量无显著影响;在干旱年和平水年,+P处理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P处理显著增加了29.1%和17.8%;磷肥利用效率随着年降水量和夏闲期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丰水年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较干旱年分别显著提高74.0%和176.3%。此外,丰水年,+P处理土壤磷盈余最少,与干旱年和平水年相比,分别显著降低了67.9%和62.9%。-P处理土壤磷均亏缺,且丰水年的土壤磷亏缺量显著高于干旱年和平水年。【结论】冬小麦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在不同降水年型有不同效应,故旱地冬小麦生产中施用磷肥时需要考虑降水量变化。夏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有相似的规律,因此应当更关注夏闲期降水量,以此来预测目标产量和优化磷肥施用量,保证合理施用磷肥和作物稳产增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广森  
农业机械化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从建平县小麦生产的发展看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辽宁省建平县农机管理局李广森一、前言农业机械是农业的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作为科技的载体和结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装备程度和生产力水...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廖西元  王磊  王志刚  胡慧英  
本文按水稻生产环节对16个省5228个农户采用机耕、机种、机收及全程机械化等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表明,农户人均收入、种稻规模、所在区域、劳动力文化水平、秧龄系数和工价等因素都影响稻农采用机械化生产技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雯  田旭  王善高  
为厘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小麦生产的关系,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年调研数据,从生产方式(机械化)和生产技术效率2个方面考察了不同地形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促进了小麦机械要素的投入,且对丘陵山地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平原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丘陵与山地地区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则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提高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应结合不同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程度以及机械作业效率,加大农业机械的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创建农机跨区作业市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慧娟   苑严伟   周利明   牛康   方宪法  
[目的]玉米定向播种是一种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使种子以“直立且尖端朝下,胚面平行于播种行”或“胚面朝上,长轴垂直于播种行”的姿态被土壤包围,可优先产生垂直于播种行的叶片,有利于提升玉米产量。[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玉米定向播种生产模式及该模式可以促进产量提升的内在机制;之后依次围绕种子姿态识别、种子姿态调整和机械化定向播种三方面内容,阐述了玉米机械化定向播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发展动态。[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精准农业背景下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的需求,总结了现有玉米机械化定向播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和发展建议。[结论]玉米机械化定向播种技术将逐渐成为未来玉米播种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以期为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洪文  陈君达  邓健  赵卫东  
在我国北方旱作地区进行了连续 7a的玉米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田间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保护性耕作的平均土壤体积质量虽较传统耕作高 5 ,但不会导致土壤严重压实 ;土壤含水率较传统耕作平均增加 12 ,深松地达 2 0 .7 ,提高了土壤保蓄水能力 ;玉米产量平均增加 13 ,且成本降低。研制了不同的播种机防堵机构以及组合式限深切草器与双齿盘拨草配合防堵的 2 BMQF- 4 C型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和可调翼铲式深松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权龙哲  奚德君  王建森  肖云瀚  王建宇  郦亚军  
从玉米定向生长与栽培原理入手,对国内外定向种植机械化现状进行综述;针对研究现状,分析我国玉米定向种植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机械化定向种植涉及的运动控制和批量识别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定向栽植技术具有高产、防病等诸多优点,但目前玉米定向栽植技术多依赖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且难以大规模机械化推广;玉米机械化定向种植方面的研究多倾向于定向播种机构的设计,少有玉米粒群定向整列的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就目前玉米机械化定向种植现状,提出应采用多元技术手段开展玉米粒群批量整列机理的研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学春  李军  王红妮  郝明德  
明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对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验证EPIC模型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模拟精度的基础上,以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设置TR1、TR2和TR3三个气候情景,采用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对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1961—2010年黄土高原降水呈降低趋势,其年际间变化幅度和频率均有所增加。与1961—1970年相比,洛川、长武、运城和延安的年均降水量在2001—2010年间分别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学春  李军  王红妮  郝明德  
明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对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验证EPIC模型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模拟精度的基础上,以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设置TR1、TR2和TR3三个气候情景,采用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对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1961—2010年黄土高原降水呈降低趋势,其年际间变化幅度和频率均有所增加。与1961—1970年相比,洛川、长武、运城和延安的年均降水量在2001—2010年间分别降低了18.1%、13.6%、18.8%和24.9%,其变差系数分别增加了0.029、0.087、0.02和0.057。1961—2010年黄土高原气温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其中日最低气温增加幅度大于日最高气温增加幅度。与1961—1970年相比,日最高气温在2001—2010年间增加了0.30~0.84℃,而日最低气温增加了1.00~1.55℃。2)EP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0~2.0 m土层土壤湿度观测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值为6.0%~14.0%,R2和模型效率ME值分别为0.824和0.815。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的减少和最高气温的增加均不利于冬小麦生产,而最低气温的提高对冬小麦生产较为有利。洛川、长武、运城和延安冬小麦产量因年降水量的降低而分别减产了8.5%、7.6%、11.7%和12.3%;因日最高气温的升高分别减产了6.4%、6.8%、7.2%和-3.0%;因日最低气温的提高而分别增加了8.8%、10.2%、1.5%和12.0%。因此,为适应降水减少和日最低气温升高的趋势,黄土高原冬小麦生产区应适当调整冬小麦播期,研究并推广保水节水技术措施,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确保冬小麦的可持续生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升  邓峰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这对农业发展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本文把小麦经营分成生产和销售两个阶段,基于DEA-Windows模型,使用2004—2017年15个小麦主产省的投入产出数据,测评出两个阶段的效率,结果发现我国小麦生产效率年平均值稳步提升,而小麦销售效率年平均值逐年走低。基于Tobit模型,使用2004—2017年15个小麦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显著促进了小麦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机械化程度却对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农村人口老龄化显著抑制了小麦销售效率的提升,而机械化程度对小麦销售效率有正向的调节作用和促进作用。在东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小麦生产效率和销售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小龙  陈勇  王金华  周虹  邓飞  周伟  陶有凤  胡剑锋  陶诗顺  任万军  
针对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时效性偏差和多元推广主体联系不紧密,导致水稻机插秧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以机插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为基础,构建"一站两主体三中心四协同"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结果表明: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产教协同推广模式统筹技术、资金、人才和利益等因素,缩短了技术研发、传输和应用的时间,提高了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时效性。科研单位、推广系统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作构建交错式推广网络,形成2项四川省和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和1项地方标准,培育了一批农技研发人员、推广工作者和职业农民。2018—2020年核心示范片产量较2017年提高21.25%~34.39%,增收6 316.50~7 042.25元/hm~2;辐射示范带产量8 920~9 350kg/hm~2,增收4 871.44~4 968.20元/hm~2。该推广模式实现了机插秧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平衡,可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应用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海霞  郝含涛  史恒通  葛岩  
基于1997—2018年全国15个小麦主产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Durbin模型,探究农业机械化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第一,农业机械化推广有助于提高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这一效率的提高在小麦机收环节效果显著;第二,农机跨区作业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在纬度方向显著,经度方向不显著;第三,随着本地农机市场的发展,本地农机服务将逐步替代跨区农机服务,表现为2013年后,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逐渐以本地农机作业的贡献为主,且农机跨区作业范围已由跨省逐步缩小至省内作业;第四,本地小麦机械化作业面积的提高,促使更多小麦种植户卷入外部分工,进而诱导本地农机市场的发展并逐步将跨区农机服务挤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