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39)
- 2023(5101)
- 2022(4211)
- 2021(4042)
- 2020(3382)
- 2019(7531)
- 2018(7363)
- 2017(13564)
- 2016(7848)
- 2015(8546)
- 2014(8592)
- 2013(8425)
- 2012(8185)
- 2011(7301)
- 2010(7541)
- 2009(7042)
- 2008(7271)
- 2007(6914)
- 2006(5931)
- 2005(5452)
- 学科
- 济(27314)
- 经济(27273)
- 管理(22253)
- 业(20336)
- 企(16590)
- 企业(16590)
- 方法(12495)
- 数学(10534)
- 数学方法(10303)
- 学(8678)
- 财(8243)
- 农(7881)
- 中国(7344)
- 制(6761)
- 业经(5808)
- 务(5425)
- 财务(5413)
- 财务管理(5394)
- 银(5330)
- 银行(5306)
- 理论(5256)
- 企业财务(5182)
- 农业(5180)
- 融(5095)
- 金融(5095)
- 技术(5081)
- 贸(5056)
- 贸易(5052)
- 行(5044)
- 易(4929)
- 机构
- 大学(115268)
- 学院(114093)
- 研究(43213)
- 济(39961)
- 经济(38843)
- 管理(38005)
- 理学(32186)
- 中国(32015)
- 理学院(31694)
- 管理学(30800)
- 管理学院(30597)
- 科学(30277)
- 农(29127)
- 京(25603)
- 所(24268)
- 农业(23559)
- 业大(22202)
- 研究所(22180)
- 财(20283)
- 中心(19836)
- 江(18016)
- 省(16293)
- 北京(15999)
- 财经(15900)
- 范(15250)
- 院(15076)
- 农业大学(15035)
- 师范(15017)
- 州(14591)
- 经(14479)
- 基金
- 项目(76551)
- 科学(58490)
- 基金(55477)
- 家(52085)
- 国家(51693)
- 研究(49391)
- 科学基金(41886)
- 社会(30154)
- 自然(29713)
- 省(29639)
- 自然科(28990)
- 自然科学(28973)
- 基金项目(28806)
- 社会科(28547)
- 社会科学(28536)
- 自然科学基金(28461)
- 划(26235)
- 资助(23320)
- 教育(22792)
- 编号(18442)
- 重点(18041)
- 计划(16728)
- 部(16716)
- 成果(15748)
- 发(15727)
- 科研(15202)
- 创(15124)
- 科技(14896)
- 创新(14313)
- 性(14271)
共检索到175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水江 王耀发
针对旱地保护性耕作中播种与施肥不当导致的烧苗、缺苗问题,以旱地冬小麦为例,对保护性耕作的种肥分施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出苗状况的综合评价指标——苗情指数,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苗情指数与种肥间距和化肥施用量间的数学关系式,得出了旱地冬小麦在一定种肥间距下的化肥施用极限和在一定施肥量下的合理种肥间距,为种肥间距的合理调整及合理施肥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种肥分施 种肥间距 苗情指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廖植樨 邓健 张进 古润生
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小麦地的传统、免耕和深松3种耕作措施和0,25%,50%和75%4种覆盖度以及拖拉机轮胎压实与非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耕作措施、覆盖度和压实3种因素中,压实对土壤水分保护效果的影响最大,可以使具有25%~75%残茬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地的平均径流强度增大3倍之多。传统耕作加覆盖的保水效果好于免耕加覆盖和深松加覆盖。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水分 水分保护 模拟降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兵 邓健 李问盈 寥植犀
对 6种保护性耕作法和传统耕作法进行了连续 6 a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保护性耕作法的冬小麦地夏休闲期蓄水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 ,平均多蓄水 9 ,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耕作平均高13.2 ;产量比传统耕作平均增加约 14 ,其中旱年增产幅度较大 ,平、丰水年增产幅度较小
关键词:
旱作农业 保护性耕作 免耕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董文旭 胡春胜 陈素英 秦树平 张玉铭
【目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而对氮素氨挥发的影响并不是很清楚。研究长期定位试验下华北农田施肥后氨挥发发生规律,探索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氮素利用率。【方法】采用间歇动态箱式法对翻耕、旋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氨挥发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相对于翻耕和旋耕处理,免耕显著促进了小麦季和玉米季地表追肥的氨挥发,但显著降低了小麦基肥期的氨挥发速率。翻耕、旋耕和免耕下小麦-玉米全生育期氨挥发损失量为15.8、18.4和28.6 kg hm-2 a-1,分别占施肥量的4.9%、5.7%和8.8%。实验室培养分析表明,免耕和旋耕显著提高了表层(0—5 c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素娟 李琳 陈阜 张海林
以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免耕冬小麦田0~180 cm土壤含水量高于翻耕,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含水量之间差异减少。土体0~30 cm贮水量呈波浪状变化,其中免耕具有很好的蓄水保墒作用;耕作处理之间0~180 cm的土体贮水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免耕处理土体贮水量高于翻耕,秸秆还田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直立免耕(ZT1)处理作物耗水量最少,分别比翻耕(CT),翻耕+秸秆还田(CTR),旋耕+秸秆还田(RTR),秸秆粉碎免耕(ZT2)少消耗3.8,39.6,55.8,61.8 mm的水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雪松 曹永胜 曹克强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因其具有诸多优点,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地区广泛采用,但在采用该技术的同时,也使各地的土传病害加重,使植物保护工作面临新问题。文章对土传病害在河北省的发生现状进行了简介,并在分析土传病害加重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小麦土传病害 治理对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春芝 李升东
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以济麦22、烟农19、济南17和烟农21四个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旗叶SPAD值、旗叶光合速率(Pn)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条件下LAI、SPAD值、Pn和NDVI与该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呈非线性的关系,经济产量是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不同基因型小麦的LAI、SPAD值、Pn和NDVI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济麦22和烟农21能够充分利用土壤的有限水资源,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可以作为旱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提...
关键词:
小麦 保护性耕作 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彩龙 张敏 谢新宇 刘铁宁 王文颇 韩金玲 李彦生 周印富 蔡瑞国
为了确定冀东地区冬小麦的最佳追氮时期和追氮量,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总氮肥量240 kg/hm2条件下,分期施用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京冬8号和京冬11号2个冬小麦品种。设4个处理:全部底肥(NⅠ);1/2底肥、1/2起身(NⅡ);1/2底肥、1/2拔节(NⅢ);1/3底肥、1/3起身、1/3挑旗(NⅣ)。NⅢ处理有利于小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提高4.41%~13.00%和3.04%~14.97%,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小麦施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氮肥分期施用,即氮总量的1/2作底肥,1/2做拔节期追肥有利于小麦产量的...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分期施用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洪文 陈君达 邓健 赵卫东
在我国北方旱作地区进行了连续 7a的玉米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田间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 :保护性耕作的平均土壤体积质量虽较传统耕作高 5 ,但不会导致土壤严重压实 ;土壤含水率较传统耕作平均增加 12 ,深松地达 2 0 .7 ,提高了土壤保蓄水能力 ;玉米产量平均增加 13 ,且成本降低。研制了不同的播种机防堵机构以及组合式限深切草器与双齿盘拨草配合防堵的 2 BMQF- 4 C型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和可调翼铲式深松机
关键词:
旱地农业 保护性耕作 免耕播种机 深松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瑞芝 李少昆 李小君 金亚征 王克如 初震东 高世菊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慧芝 张绪成 尹嘉德 方彦杰 王红丽 于显枫 马一凡 张国平 雷康宁
【目的】为优化西北旱作区春小麦施肥量及施肥方式,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于2018—2020年开展大田试验,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4个处理,分别为氮肥常量浅施(PM)、氮肥减量浅施(PM-N)、氮肥减量深施(PMD)和氮肥减量分层施肥(PMA),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期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冠层温度、叶面积指数、产量等指标,计算土壤贮水量、阶段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植株氮素累积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等,从土壤水分-冠层发育-产量角度揭示化肥分层和深施对土壤水肥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PMA和PMD处理显著调节春小麦生育期耗水进程。苗期到拔节期,PMA和PMD处理在0—300 cm的耗水量较PM处理分别提高11.8—20.4 mm和15.1—25.4 mm,较PM-N处理分别提高10.7—14.6 mm和9.3—20.0 mm;抽穗到灌浆期,较PM处理分别提高15.1—39.8 mm和16.5—26.5 mm,较PM-N处理分别提高18.1—48.7 mm和19.5—35.4 mm。PMA和PMD处理在春小麦生育期的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分别较PM处理平均提高7.2%和4.2%、23.0%和19.4%、34.6%和17.8%,较PM-N处理平均提高7.6%和5.4%、17.7%和10.8%、38.5%和23.4%;PMA处理拔节后和PMD处理抽穗后的冠层温度分别较PM处理降低8.5%和4.5%,较PM-N处理降低8.6%和4.8%。PMA和PMD处理穗粒数较PM处理平均提高4.3%和4.0%,较PM-N处理平均提高4.8%和4.2%;公顷穗数较PM处理平均提高10.1%和6.2%,较PM-N处理平均提高11.0%和7.8%。PMA和PMD处理的产量、WUE、植株氮素累积量、氮肥偏生产力较PM处理分别提高10.5%和5.1%、11.8%和6.2%、48.0%和35.7%、38.2%和31.3%,较PM-N处理分别提高15.7%和10.0%、14.1%和8.0%、51.8%和40.4%、15.7%和10.0%。PMA处理较PMD处理增产5.2%,WUE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8%和5.2%。PM-N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PM处理提高21.0%(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璐 黄玉祥 高鹏洋 丁尚鹏 张恒榜 付作立 朱瑞祥
【目的】针对免耕条件下玉米播种施肥时,采用自然回土方式存在的种肥间距不稳定、种子覆土量不足等问题,采用主动覆土方法,设计一种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方法】设计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利用EDEM对该装置的作业性能进行离散元仿真,研究圆盘直径、圆盘入土深度、圆盘张角、排种管前后间距及圆盘后方开口间距对种肥间距和种子覆土厚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圆盘直径(150,175,200,225,250 mm)、排种管前后间距(60,80,100,120,140 mm)及圆盘后方开口间距(110,135,160, 185,210 mm)为试验因素,利用3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试验,分析各关键因素对种子覆土厚度的影响。与不加覆土圆盘的装置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对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作业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得出了影响种子覆土厚度的主次因素:圆盘后方开口间距、排种管前后间距、圆盘直径;最优组合是圆盘直径201 mm,圆盘后方开口间距103 mm,排种管前后间距115 mm。田间试验表明,设计的装置种肥间距与种子覆土厚度与仿真优化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63%和11.45%;设计的装置种肥间距和种子覆土厚度较不加覆土圆盘的装置分别增加了14.30%和19.30%,种肥间距与种子覆土厚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21%和7.26%。【结论】所设计的基于双圆盘覆土的种肥分施装置作业效果满足种肥分施要求,为后续种肥分施技术与装置的研发提供了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如浪 冯佰利 蒋树怀 张小东 屈洋 蔡晓青 朱瑞祥
以春玉米品种沈玉17为材料,设置保护性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传统耕作(CT)3种耕作方式,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T与TS和CT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干筛法分析结果表明,0~30 cm深度,NT处理粒径>0.25mm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均显著高于TS和CT处理。湿筛法分析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MWD在0~10 cm深度为NT>TS>CT,处理间差异显著(P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君达 李洪文
在6年的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先后试验研究了碎秆免耕、碎秆深松、倒秆免耕、立秆免耕、碎秆免耕+耙、碎秆深松+耙等保护性耕作方案,研制出组合式限深切草轮、行间压草轮,以及单体防堵分草板等免耕播种机的关键作业部件。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减少水土流失、增产增收的效果,已形成一种新的机械化旱作技术和机具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