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1)
- 2023(4333)
- 2022(3743)
- 2021(3532)
- 2020(3046)
- 2019(6823)
- 2018(7039)
- 2017(13305)
- 2016(7598)
- 2015(8292)
- 2014(8721)
- 2013(8414)
- 2012(7781)
- 2011(7016)
- 2010(7111)
- 2009(6641)
- 2008(6434)
- 2007(5857)
- 2006(5065)
- 2005(4542)
- 学科
- 济(29587)
- 经济(29553)
- 管理(20696)
- 业(18522)
- 企(15755)
- 企业(15755)
- 方法(12651)
- 数学(10866)
- 数学方法(10776)
- 制(8552)
- 财(8520)
- 中国(8491)
- 学(8108)
- 体(7872)
- 农(7798)
- 地方(6668)
- 业经(5852)
- 结构(5746)
- 理论(5738)
- 体制(5489)
- 融(5385)
- 金融(5377)
- 银(5354)
- 银行(5325)
- 行(5137)
- 务(4927)
- 财务(4908)
- 财务管理(4897)
- 产业(4773)
- 企业财务(4721)
- 机构
- 学院(107292)
- 大学(107117)
- 研究(40755)
- 济(40263)
- 经济(39309)
- 管理(37047)
- 理学(31973)
- 理学院(31513)
- 管理学(30744)
- 管理学院(30565)
- 中国(28977)
- 科学(27017)
- 农(25774)
- 京(23216)
- 所(22653)
- 农业(20975)
- 研究所(20848)
- 业大(19877)
- 财(19519)
- 中心(17398)
- 江(17321)
- 财经(15230)
- 省(14610)
- 院(14382)
- 范(14277)
- 北京(14227)
- 师范(14030)
- 经(13797)
- 技术(13451)
- 州(13368)
- 基金
- 项目(73372)
- 科学(56420)
- 基金(51938)
- 研究(49981)
- 家(47714)
- 国家(47330)
- 科学基金(38598)
- 社会(30666)
- 省(30105)
- 社会科(28961)
- 社会科学(28954)
- 基金项目(27355)
- 自然(25986)
- 划(25502)
- 自然科(25395)
- 自然科学(25383)
- 自然科学基金(24951)
- 教育(23777)
- 资助(21514)
- 编号(19789)
- 重点(17324)
- 成果(16725)
- 部(15955)
- 发(15878)
- 计划(15254)
- 创(15028)
- 课题(14990)
- 创新(14112)
- 科研(14080)
- 科技(13707)
共检索到162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鹄生 李诗信 刘孔清
本试验对早稻“湘早籼19号”产量形成与群体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每蔸苗数相同的情况下,每平方米按30.0蔸配置分别较56.3蔸/m2、37.5蔸/m2和22.5蔸/m2,分别增产20.11%、9.84%、7.57%。其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在确保单位面积的蔸数的前提下,提高了本田分蘖成穗率和每穗实粒数。
关键词:
早稻,产量形成,群体结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庆国 黄丰 李海林
为选育早稻新品种 ,加速水稻品种更新 ,从怀 5 882 - 5×超丰早 1号的后代中 ,经多代选育育成了优良中熟早稻新品种湘早籼 33号 .该品种熟期适宜 ,全生育期与湘早籼 13号相同 ;米质较好 ,蛋白质含量高 ;田间抗性好 ,适应性广 ,产量在 7.5 t/hm2 左右 ,高产可达 8.2 5 t/hm2 以上 .于 2 0 0 1年 2月 2 2日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及命名
关键词:
早稻 品种 湘早籼33号 育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易镇邪 邹洁 陈冬林 周文新 屠乃美
为优化秸秆还田技术体系,采用2种快腐剂(腐秆灵、腐解菌)处理早稻还田秸秆,研究其对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快腐剂处理早稻还田秸秆,可促进晚稻分蘖,提高有效穗数;促进穗分化,提高每穗粒数与粒叶比;促进叶面积扩展,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对晚稻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8%~12%;腐解菌处理后的晚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产量及茎鞘物质输出率比腐秆灵处理的分别提高1.7%、1.5%、4.3%、3.9%和17.45%,2种快腐剂处理的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和茎鞘物质输出率的差异显著。
关键词:
快腐剂 秸秆还田 晚稻 产量形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宏斌 宁波 李政芳 吴素芳 陈孟珍 钱敏 张顺平
为确定优质稻耿籼1号的最优施肥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3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配比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耿籼1号最优施肥组合方案为氮肥(46%尿素)255 kg/hm2,磷肥(17%普钙)600 kg/hm2,钾肥(50%硫酸钾)150 kg/hm2,产量可超过8 829 kg/hm2。建立的耿籼1号最高分蘖数、成穗率、产量与肥料用量的优化数学模型,经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
水稻 耿籼1号 施肥量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惠哲 徐一成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朱德峰
【目的】通过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双季超级早稻上机插应用,探究机插效果及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超级早籼稻中早39、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采用水稻钵形毯状秧盘(BT)和传统平盘(CK)培育秧苗,考察种子出苗、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及分布、机插效果、产量并比较差异。【结果】水稻钵形毯状秧盘与平盘育秧种子出苗率差异不显著;钵形毯状秧苗根系独立成钵状,56.03%的根系在底层钵碗内,上部根系比例43.97%,且白根多,根数比对照略少,但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有所增加,而对照秧苗的下部根系比例37.86%,上部根系比例高达62.14%;从机插效果看,中早39和中嘉早17钵形毯状秧苗的机插断根率比平盘毯状秧苗分别降低了25.06%和14.24%,相同播种量下,2年重复试验中早39钵形毯状秧苗机插的漏秧率比对照分别下降了3.89%和1.67%,中嘉早17下降了2.22%和1.66%,另外翻秧、漂秧、伤秧比例较对照也有所减少;钵形毯状秧苗机插14 d后的秧苗叶重、茎鞘重、根重、地上部总重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明显增加,表明有利于促进秧苗早发生长;产量比较,中早39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比对照增产6.35%—7.66%,中嘉早17增产8.99%—10.87%,其中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增加实现增产,中早39和中嘉早17的钵形毯状秧苗机插处理有效穗数分别增加了2.14%—6.01%和4.76%—6.98%。【结论】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通过培育形成上毯下钵的钵形毯状秧苗,按钵取秧机插,有利于提高机插质量,减少机插漏秧率及伤根,促进秧苗早发,提高有效穗数,实现机插水稻高产。
关键词:
超级早稻 钵形毯状秧苗 机插水稻 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群体质量 大穗 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石泉 唐利忠 杨国俊 曹亚娟 易镇邪 周文新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多效唑3种喷施时期A1(1叶1心期喷施)、A2(2叶1心期喷施)、A3(1叶1心期与2叶1心期喷施)和4种播种量处理B1(75 g/盘)、B2(90g/盘)、B3(105g/盘)、B4(120g/盘)对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成苗率、每穴总根数、平均根长、茎基宽和百株干质量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播种量和多效唑喷施时期对秧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显著,以B3各处理的酶活性较高;较低播种量处理(B1与B2)分蘖速度较快,最终有效穗数随播种量增大而增多;播种量对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两者皆以B3处理最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影响显著,播种量处理间以B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较高,多效唑喷施时期处理间以A2处理产量较高;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对产量的互作效应显著,2017年和2018年分别以A2B3和A1B3产量最高,两年总产量以A1B3处理最高。可见,湘南早稻机插秧播种量以105g/盘为佳,多效唑以1叶1心期喷施为宜;适宜的播种量与多效唑喷施时期提高了秧苗抗逆能力,促进了物质积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云开 青先国 罗先富 陶曙华
为了提高优质稻整精米率,寻找其最佳的肥料运筹技术,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有机肥施用比例与基肥施用比例三因素对优质稻湘晚籼13号整精米率的影响.寻优结果表明:该品种高整精米率的最优肥料运筹方案是施纯氮180 kg/hm2,有机肥施用比例为66%,基肥施用比例为53%.
关键词:
肥料运筹 高档优质稻 整精米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昊 李刚华 王强盛 袁奇 郑永美 王惠芝 丁艳锋 王绍华
为明确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结构,以提高超高产的重演率,本试验采用不同密度和肥料处理,使小区产量产生9.00~12.00 t.hm-2的变异,研究了单季晚粳稻武运粳7号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颖花量大、高效叶面积大、高粒叶比以及高生物产量,尤其是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明显优势是超高产群体的最显著特征。与高、中产群体相比,12.00 t.hm-2超高产群体的指标主要为:穗数300~315万穗.hm-2,成穗率大于65%,颖花量47625万朵.hm-2左右,每穗实粒数131粒左右,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7.2左右,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平均每天小于等于0.062,高效叶面...
关键词:
单季晚粳稻 超高产 群体结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秦志列 王术 秦阳 徐士铁
根据穗倾角穴穗颈节至穗尖的连线与茎秆延长线的夹角雪的大小,将参试的12个品种划分为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3种类型,研究了不同穗型的群体形态生理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弯曲穗型品种抽穗期干物重较高,直立穗型品种抽穗后和成熟期干物重较高,抽穗后干物重占成熟期干物重的百分比也较高,半弯曲穗型上述方面介于二者之间。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和弯曲穗型的颖花/叶值相近,说明三者单位叶面积所负担的颖花数差异不大。就粒重/叶而言,直立穗型>半弯曲穗型>弯曲穗型。直立穗和半弯曲穗型品种抽穗后单个颖花拥有的干物质越多,成粒率越高。比叶重大的品种,抽穗后群体叶面积衰减缓慢,具有一定的群体叶面积,对干物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全志 黄丕生 凌启鸿
采用汕优 63和盐粳187品种(组合),通过设置前后期不同氮素配比,对水稻群体光合速率(CAP)和茎鞘贮藏物质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抽穗后CAP随生育进程而逐渐降低。汕优63以6:4配比CAP较高。上3茎鞘物质干重变化呈“V”字型,在穗后23d左右达最低值,其中以顶三茎鞘物质输出最多。CAP与群体质量指标、穗后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关系除穗后23d左右外比较密切,穗后23d茎鞘贮藏物质大量输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立强 高虹 李跃东 李睿 商文奇 姚继攀 马亮 隋国民
合理行株距配置能调节水稻群体微环境,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水稻高产栽培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技术。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群体结构及光合性能对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构建合理行株距配置,以辽宁主栽水稻品种辽粳401为试材,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33+17)×17cm、(33+17)×14cm宽窄行栽植;25×17cm、25×14cm窄行等距栽植;30cm×16cm等行距栽植;30×20cm为对照]对齐穗期群体结构和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光能截获密切相关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25cm等行距密植形式叶面积指数最高,可获得高产,但由于茎蘖数过多和LAI过大,群体质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导致穗粒数或结实率的下降,宽窄行密植可通过降低40cm以下群体下部和80cm以上冠层叶面积指数来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优化群体,在保证稳定有效穗数基础上更利于后期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成高产;宽窄行栽植模式下剑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栽植模式,显著高于25cm等行距栽植方式,各层消光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获得充分光能截获,(33+17)cm×17cm宽窄行栽植模式的温、光生产效率可高于对照18.89%,实现了对光、温资源的高效利用。宽窄行栽植可优化密植群体的冠层结构而获得高产,为北方粳稻行株距配置、宽窄行栽培增产原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强 梁康迳 郑秀平 吴志源 周天理 周元昌
以6个籼稻不育系为母本和5个早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早籼杂交稻粒形与产量性状进行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谷粒长、谷粒宽、谷粒长宽比、谷粒长厚比、穗实粒数、穗空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控制,谷粒宽厚比、穗数、单株产量主要受显性基因控制,穗总粒数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2)穗空粒数与谷粒长、谷粒长厚比,穗总粒数与谷粒厚,结实率与谷粒长、谷粒宽厚比、谷粒长厚比,千粒重与谷粒厚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正值或负值已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加性相关为主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可取得较好的育种效果.(3)各个性状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连华 陈多 张驰 田青兰 吴振元 李秋萍 钟晓媛 邓飞 胡剑锋 凌俊英 任万军
【目的】探讨日产量作为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品种筛选指标的可行性,系统研究中籼杂交稻品种株型特征及与日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四川地区机插栽培的高产品种,以期为中籼杂交稻机插高产栽培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34个中籼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收集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机插栽培下中籼杂交稻品种的株型特征及日产量进行研究。【结果】(1)机插栽培不同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日产量及产量差异较大,以2017年为例,供试品种全生育期为141—168 d,以154—164 d的品种为主,占供试品种的82.4%;产量变幅为10 261.05—13 099.34 kg·hm~(-2),天优华占产量最高,宜香3728最低,产量在11 110.90—12 827.15 kg·hm~(-2)范围内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76.5%;供试品种的日产量主要分布在67—80 kg·hm~(-2)·d~(-1),占供试品种的82.4%,天优华占、繁优609和晶两优534日产量较高,均超过80 kg·hm~(-2)·d~(-1),但仅占供试品种的8.8%。(2)聚类分析显示,高日产量类型品种占总数的29.4%;中日产量类型占总数的38.2%;低日产量类型占总数的32.4%。(3)与低日产量类型品种相比,高日产量类型品种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且有效穗充足,结实率较高,故其产量较高。(4)不同类型品种株型特征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秆长、N3节间长、N4节间长、穗长与日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着粒密度与日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日产量可以作为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之一,日产量较高的品种,其机插适应性较强。株高、秆长适宜,第三、四节间长较短,着粒密度高是高日产量品种的重要株型特征。此外,适宜四川地区机插的中籼杂交稻品种还具有全生育期适中、穗足粒多、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高的基本特征。综合来看,天优华占、繁优609、晶两优534、Y两优1号、C两优华占及F优498是适宜在四川地区机插种植的品种。
关键词:
水稻 机插 日产量 株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