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2)
2023(11934)
2022(10047)
2021(9274)
2020(7619)
2019(17450)
2018(17424)
2017(32795)
2016(18121)
2015(20468)
2014(21097)
2013(20502)
2012(19514)
2011(17966)
2010(18616)
2009(17582)
2008(17508)
2007(16099)
2006(14652)
2005(13612)
作者
(53511)
(44789)
(44766)
(42671)
(28716)
(21151)
(20262)
(17287)
(17051)
(16421)
(15507)
(15095)
(14868)
(14488)
(14289)
(13675)
(13137)
(13082)
(12961)
(12946)
(11872)
(11043)
(10801)
(10520)
(10044)
(10035)
(9974)
(9860)
(9121)
(8820)
学科
(91423)
经济(91297)
管理(56087)
(48649)
(41048)
企业(41048)
方法(31901)
数学(26333)
数学方法(26021)
中国(22505)
(21259)
(21257)
地方(20015)
(20009)
(19361)
业经(19196)
理论(15644)
(14171)
金融(14167)
(14090)
(13833)
银行(13798)
农业(13545)
地方经济(13275)
(13246)
(12910)
(12605)
贸易(12596)
环境(12405)
(12169)
机构
大学(277087)
学院(273714)
(118099)
经济(115533)
管理(98379)
研究(96366)
理学(82970)
理学院(81905)
管理学(80426)
管理学院(79901)
中国(73545)
(58472)
(58437)
科学(56216)
(49484)
财经(45262)
(44147)
研究所(44076)
中心(42334)
(40708)
(40148)
(38480)
经济学(38291)
师范(38128)
北京(37148)
业大(35145)
(34593)
(34252)
经济学院(33903)
财经大学(33237)
基金
项目(167425)
科学(131994)
研究(125416)
基金(121508)
(104741)
国家(103829)
科学基金(88445)
社会(81478)
社会科(76945)
社会科学(76927)
(64161)
基金项目(62881)
教育(59262)
自然(54278)
(53710)
自然科(52977)
自然科学(52961)
自然科学基金(52046)
编号(50859)
资助(50046)
成果(44788)
重点(38352)
(38033)
课题(36489)
(35997)
(34809)
(34073)
国家社会(33921)
教育部(33274)
(32902)
期刊
(145167)
经济(145167)
研究(89626)
中国(59885)
(47278)
学报(41216)
管理(39859)
科学(38381)
(37423)
教育(34361)
大学(31758)
学学(29407)
(27147)
金融(27147)
农业(24484)
财经(24243)
技术(23886)
经济研究(23200)
(21039)
业经(20440)
问题(18319)
(14527)
图书(14378)
技术经济(14106)
世界(13848)
(13111)
国际(12907)
理论(12863)
统计(12631)
现代(12476)
共检索到436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微波  
劳动关系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早期制度经济学存在一定的关联。以康芒斯为代表的早期制度经济学家对劳动关系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以制度作为分析研究劳动关系的基本框架;强调"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倡导在劳动关系中实施工业民主;劳资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缺陷。本文从早期制度经济学家对劳动关系的理论探索中得出两点重要的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林义  
波兰尼是制度经济学值得重视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本文对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思想做了概要介绍。作者认为 ,波兰尼的制度经济学经济思想及其方法 ,对于我国经济学界和社会科学界构建中国经济学和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晓东  黎莎  
马克思的服务劳动理论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但长期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就服务劳动理论的几个核心争议点及其代表性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结合马克思的服务劳动思想对这些核心争议点进行回应,在理论上明确服务劳动的性质类属。在当下中国转入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的实践中,识别服务劳动与第三产业大统计口径中不同劳动类属的区别,有助于探索高质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服务劳动支撑和关联着大量的实体经济内容,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服务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将进一步释放服务劳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未来可结合互联网情境对服务劳动和现代服务业相关问题展开专门研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香伶  张炳申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向其他经济学科的渗透,为劳动经济学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因此而焕然一新。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要比大多数其他市场更多地受到制度过程的支配。可以预见,劳动力市场理论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与新制度经济学进行融合,从而使其对经济现象的研究更为合理、更为丰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吕景春  
和谐劳动关系是构筑和谐社会与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核心内容。文章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劳动关系和谐的帕累托最优标准,认为雇主效率需求与雇员公平需求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和谐劳动关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并提出了创新利益制衡机制以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的基本策略。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布鲁斯·E·考夫曼  王潇  
本文论述了构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政策基础的核心原则——劳动力具有人身属性而非一种商品,并且认为劳动关系领域主要涵盖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这两个核心因变量。本文利用这一核心原理以及源于制度经济学的互补理论将理论框架进行扩展,不仅解释了雇佣关系和劳动问题的本质,也解释了劳动经济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理论缺陷。作为劳动关系基本定理的来源,本文用此框架来阐述一个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及组织组成的复杂的经济体中的最优经济行为,并且说明一定程度的劳动保护主义会促进经济效率和人类福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贵卿  陈维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条件下,员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成败有极大的关系。本文在对发达国家中带有合作性质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合作型劳动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培养一支忠诚而高效的员工队伍,对于企业赢得高绩效的竞争优势,建立企业与员工的互惠机制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设合作型劳动关系的框架和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郑英隆  刘凤珍  武志伟  
劳动合约是农民工形态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思想,从农民工劳动合约的关系网络特点出发,构建适于我国农民工劳动合约关系的框架结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制约农民工劳动合约制度实施的各种关系结构,提出三方机制中政府主导作用的要求。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宝强  
《劳动合同法》是一种共享品,弥补了《劳动法》的制度漏洞,它以优化配置资源和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符合李特尔"三重标准",体现了效率与公平分配合作收益的统一。该法促使就业情况反映真实的经济绩效,为守法企业创造了公平竞争环境,为劳务派遣提供了制度规范。一部分人对《劳动合同法》的误解、规避和抵制,不少都是利益作怪。实施中要注意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建立信誉档案,发挥工会作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天勇  张弥  
经济学新领域:劳动者行为的制度分析周天勇,张弥劳动者行为的制度分析,看起来似乎是经济学微观而又狭窄领域中进行的一种研究。其实不然,劳动者行为制度分析是经济研究的一个新的拓展。一、经济分析创新和理论的实践模拟经济理论假说如果不随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将是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萍  柳敏  
2012年,经济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劳动经济研究丛书》系列(共十册),该套丛书由山东大学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罗润东教授主编。此次推出的这套丛书,是该学术团队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我们近年来重点推出的学术著作成果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本套丛书所包括的劳动经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基本涉及了当代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鲍晓鸣  孟泉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下劳动关系制度研究的反思,提出过往研究缺乏将制度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与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进行考察,这样导致了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僵化地分析制度,以及把制度作为理性选择结果的误判。而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为克服这一缺陷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洞见。因此,未来我国劳动关系制度研究应站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鲍晓鸣  孟泉  
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下劳动关系制度研究的反思,提出过往研究缺乏将制度置于具体的社会情境与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进行考察,这样导致了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僵化地分析制度,以及把制度作为理性选择结果的误判。而历史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为克服这一缺陷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洞见。因此,未来我国劳动关系制度研究应站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孟国庆  
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的探索孟国庆劳动部提出从1998年4月开始,在全国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一是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增强新成长劳动力的谋职能力;二是有利于缓解近年来由就业与再就业汇合成的洪峰带来的冲击;三是解除家庭因子女待业带来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徐志强  吴芳  
尽管德国劳资共决制度的形成和构造有其特定的本土性,但劳资共决制与集体谈判机制所形成的对职工利益的"双重代表"模式对我国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劳资共决机制的构建应当以工会而不是职代会为中心。在审视劳资关系利益一致性和对立性的事实前提下,应建立中国特色的劳资协议机关和劳资共决机关,并使特定的资本权利在两个机关作出合理的配置。同时,应强化共决权实现的法律责任,改变目前权利虚置的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