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89)
2023(12612)
2022(10551)
2021(10016)
2020(8163)
2019(18563)
2018(18045)
2017(34261)
2016(18670)
2015(20559)
2014(20443)
2013(20437)
2012(18921)
2011(17446)
2010(17487)
2009(16407)
2008(16296)
2007(14562)
2006(12999)
2005(11908)
作者
(52642)
(45223)
(44167)
(42167)
(28056)
(21529)
(19822)
(17368)
(16910)
(15718)
(15437)
(14815)
(14373)
(14222)
(14212)
(13513)
(12987)
(12915)
(12791)
(12707)
(11413)
(10938)
(10808)
(10225)
(10021)
(10000)
(9918)
(9712)
(9093)
(8965)
学科
(80906)
经济(80789)
(59044)
(50378)
管理(50200)
(36463)
企业(36463)
农业(33474)
方法(29876)
数学(26794)
数学方法(26564)
中国(24910)
业经(22699)
(21879)
(20465)
(16549)
贸易(16540)
(16234)
(15427)
(15193)
银行(15173)
(14678)
(14266)
地方(14005)
(13795)
金融(13793)
(13495)
农业经济(12515)
(12165)
技术(11813)
机构
学院(267121)
大学(265778)
(121953)
经济(119818)
管理(99425)
研究(98676)
理学(85718)
理学院(84772)
管理学(83580)
管理学院(83088)
中国(78687)
(63287)
科学(56491)
(55691)
(55622)
(49750)
农业(48330)
中心(45242)
研究所(44929)
业大(43923)
财经(43351)
(39753)
(39611)
经济学(38255)
北京(34899)
(34661)
经济学院(34373)
(33166)
师范(32851)
财经大学(32082)
基金
项目(178406)
科学(142218)
基金(133511)
研究(131802)
(117333)
国家(116316)
科学基金(98813)
社会(88363)
社会科(83565)
社会科学(83547)
基金项目(69957)
(67214)
自然(61219)
自然科(59825)
自然科学(59809)
教育(58821)
自然科学基金(58816)
(56711)
资助(53542)
编号(51302)
成果(42336)
(42100)
重点(40348)
(39241)
(38760)
国家社会(38393)
(37029)
教育部(35992)
(35983)
课题(35677)
期刊
(139890)
经济(139890)
研究(81853)
(67888)
中国(59568)
农业(46027)
学报(43975)
(42149)
科学(41723)
大学(34737)
管理(34087)
学学(33284)
(31524)
金融(31524)
业经(26399)
教育(23493)
财经(22364)
(21953)
经济研究(20880)
技术(20118)
问题(19645)
(19273)
世界(17093)
(15541)
(15500)
农村(15374)
(15374)
农业经济(15141)
国际(13858)
经济问题(13271)
共检索到412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康金莉  
清末民初,在资本主义市场形成过程中,中国农村经济形势恶化,传统金融制度失衡,形成对新式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华洋义赈会在河北试行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成功将西方信用合作制度移植到中国本土,为以后全国性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解析了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历程。研究表明,早期中国农村信用合作制度确立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了农村金融的诱致性制度需求,而其成功的供给制度安排亦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丰雷  蒋妍  叶剑平  
土地调整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应用1999—2010年5次17省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地理条件、人均GDP、非农产业比例等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变量是显著影响因素;同时,中央"不得调地"的正式规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农地调整制度的演进方向,特别是中央正式规则的渐进性实施特征是导致不同地区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地调整制度的重要原因。进行土地确权(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有助于减少土地调整,增进地权稳定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冯开文  
一场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反观与思考冯开文1978年之后,一场以诱致性为主要特色的制度变迁①在中国农村悄然地发生了。这场变迁体现出了一些与改革开放以前截然不同的重要特点,也蕴含着一系列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一变迁的突出特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万龙  
本文对家庭承包制实施以来中国农村所出现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现象进行了总结 ,归纳了多种形式的变迁模式 ,并且通过构建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成本—收益模型 ,分析了决定和影响制度变迁的诸多因素。本文还对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贵民  
诱致型制度变迁使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并繁荣一时。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建是一种强制型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安排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由此限制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要想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从强制型制度变迁向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变,具体为: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消除农民顾虑;建立多元化、科学合理、高效的筹资机制;建立灵活多样的费用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建立技术过硬,服务质量高的医疗服务机构体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蔡立雄  何炼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诱致性制度变迁则比强制性制度变迁能获得更大收入流,同时付出更少变迁成本,是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三次大规模制度变迁表明,凡是有广泛制度需求基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都能取得好的绩效;而没有需求基础的强制性变迁则成本高昂并最终失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新的大规模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有广泛的制度需求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顺势而为,防止落入高成本、低收益的强制性变迁陷阱。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学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的变迁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但它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明显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那种完全自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一诱致性制度变迁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业信用制度的“外部收益”性,而政府确立面向市场化的改革后使商业信用制度的诱致性变迁成为可能,非政府主体自发恢复被政府剔除于制度供给之外的商业信用制度,进而影响政府的制度供给,迫使政府最终设立发展商业信用的制度装置,促成商业信用制度实现诱致性变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士俊  
"三权分置"起因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引致的农民群众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体现出鲜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而党和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实行"三权分置"改革,既为土地流转清除了障碍,又对其施加了规范和约束,表现出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诱致性与强制性演进逻辑,启示在"三农"工作中,要重视利用诱致性和强制性两种方式,加强有效率制度供给,提高农业经济绩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辛德树  兰澄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产生农业产业化(agriculturalindustrialization)的概念首先由山东潍坊市于1993年提出,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是用一系列或松或紧的长期契约关系取代一些临时性的市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品   钟甫宁  
在家庭联产承包制背景下,中国农村土地分配通常基于公平原则将集体土地按远近、肥瘦进行分类均分;形成小规模、细碎化的土地分配局面,不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率。在农村人口和户数长期增长的背景下,一些村庄仍在自发实施的土地行政性调整会延续原来的分配规则并使承包地块进一步变小,还是会受到不断增强的规模经济的诱导、形成新的分配规则来消减细碎化?本文研究发现,土地承包关系调整会兼顾规模效率,初始土地分配越细碎、非农就业和机械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土地调整越倾向于削减细碎化。另外,当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利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类项目的实施降低了土地质量异质性时,土地调整也会更倾向于削减细碎化。相应的政策建议是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适时以二轮承包到期为契机,积极响应农户期盼,推动地块层面的规模化分配与经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学萍  易法海  
文章分别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网点设置与人员配备制度以及具体的融资制度安排逐一进行了历史回顾。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融资制度变迁是一种典型的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结果却没有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受初始产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也没有得到纠正。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熊学萍  易法海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融资制度包括融资制度的载体与具体的融资制度安排。本文分别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网点设置与人员配备制度以及具体的融资制度安排逐一进行了历史回顾。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融资制度变迁是一种典型的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结果却没有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受初始产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也没有得到纠正。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熊学萍  易法海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融资制度包括融资制度的载体与具体的融资制度安排。本文分别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网点设置与人员配备制度以及具体的融资制度安排逐一进行了历史回顾。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融资制度变迁是一种典型的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但结果却没有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受初始产权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也没有得到纠正。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少新  王国红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历程,指出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完全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农村合作金融的需求相悖, 导致严重的路径依赖,而且还伴随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必须用内生诱致性市场交易替代它;内生农村信用社组织体系是一个市场自然选择过程;目前中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催生着内生于市场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转轨经济条件下,内生于市场的农村信用社的诞生与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但要注意政府行为的严格界定和适时退出;农村居民地位的提高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是内生诱致性的农村信用社产生与发展的保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