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3)
- 2023(9793)
- 2022(8313)
- 2021(7903)
- 2020(6723)
- 2019(15685)
- 2018(15479)
- 2017(30192)
- 2016(17037)
- 2015(19214)
- 2014(19417)
- 2013(19672)
- 2012(18751)
- 2011(17039)
- 2010(17568)
- 2009(16565)
- 2008(16849)
- 2007(15679)
- 2006(13839)
- 2005(12434)
- 学科
- 济(76223)
- 经济(76146)
- 农(50384)
- 业(49901)
- 管理(37754)
- 农业(33410)
- 方法(30894)
- 企(27947)
- 企业(27947)
- 数学(27310)
- 数学方法(27006)
- 业经(20764)
- 中国(19612)
- 地方(16392)
- 财(16385)
- 学(16234)
- 制(15295)
- 贸(14360)
- 贸易(14359)
- 易(13901)
- 发(12532)
- 农业经济(12481)
- 银(11349)
- 银行(11306)
- 融(11167)
- 金融(11163)
- 行(10826)
- 体(10521)
- 策(10297)
- 发展(10223)
- 机构
- 学院(254649)
- 大学(253782)
- 济(106270)
- 经济(104095)
- 管理(93440)
- 研究(90856)
- 理学(80554)
- 理学院(79576)
- 管理学(78118)
- 管理学院(77638)
- 中国(69045)
- 农(66795)
- 科学(57037)
- 京(53815)
- 农业(51615)
- 所(48547)
- 财(46222)
- 业大(45761)
- 研究所(44171)
- 中心(42364)
- 江(40019)
- 财经(36567)
- 范(35696)
- 师范(35347)
- 北京(33618)
- 经(33123)
- 经济学(32495)
- 农业大学(31924)
- 州(31304)
- 院(30765)
- 基金
- 项目(165441)
- 科学(128568)
- 研究(121639)
- 基金(118633)
- 家(103990)
- 国家(103017)
- 科学基金(85830)
- 社会(76486)
- 社会科(71861)
- 社会科学(71836)
- 省(65417)
- 基金项目(63164)
- 划(54830)
- 教育(54757)
- 自然(53979)
- 自然科(52663)
- 自然科学(52642)
- 自然科学基金(51701)
- 编号(51102)
- 资助(48123)
- 成果(42738)
- 部(37536)
- 发(37358)
- 重点(37307)
- 农(36773)
- 课题(34607)
- 创(33518)
- 科研(31635)
- 创新(31405)
- 国家社会(31401)
- 期刊
- 济(124260)
- 经济(124260)
- 研究(71942)
- 农(70657)
- 中国(52472)
- 农业(48052)
- 学报(44602)
- 科学(40502)
- 财(33945)
- 大学(33805)
- 学学(32091)
- 管理(27626)
- 业经(25951)
- 融(25736)
- 金融(25736)
- 教育(25119)
- 业(22872)
- 技术(19787)
- 问题(18253)
- 财经(17393)
- 经济研究(16878)
- 版(16370)
- 农业经济(15078)
- 农村(15040)
- 村(15040)
- 世界(14934)
- 经(14908)
- 业大(12946)
- 资源(12789)
- 技术经济(12697)
共检索到382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志新 李亚 任欣
日韩两国在20世纪50年代与中国当前发展形势基本相同,都有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发展基础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日韩两国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政府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合理的转移方式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因此,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同时选择合理的转移方式,既要依靠工业化发展来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也要通过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关键词:
农村非农化 城市贫民窟 农村劳动力转移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志新 李亚
比较中印两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可以得出的启示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要在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下,通过制度创新及其配套政策支撑,运用多种有效模式,既要依靠工业化发展来吸纳部分劳动力,也要通过繁荣农村经济对其予以缓解乃至消除。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发展中国家 政府政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国华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在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源于工业化,政府干预起助推作用,最终导致农业的衰退;美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工业化、集中式的城市化互为推动;韩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结构、空间集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发达的教育使其成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印度落后的农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滞后的农村教育造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迟缓;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转移过程中,农民职业转移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分散式的小城镇构成转移的主要载体。通过比较各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从中得出启示: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基础和保证;工业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坚
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胡坚一、概述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三趋势之一──配弟-克拉克趋势,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将首先转入第二产业,从而导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珊珊 王东阳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快速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日本 农村劳动力转移 启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爱华
英国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以及不同时期的对策,在借鉴英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探讨,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启示。
关键词:
英国 农村劳动力转移 启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安强 贾兵强 姜峥
“科教兴村”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外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通过对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归纳概括出其主要的动因,并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科教兴村” 和谐社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梅君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通过对1996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1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转型,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其转移方式、增长速率以及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都发生了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向群 王朝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同模式。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划分为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转移和跨区域转移等三种模式。分析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从中得到启示,为浙江及其他地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转移模式 “三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恒波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在推进我国农村的小康建设中至关重要。英国是世界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 ,其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在综合评述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英国 农村 劳动力 转移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许昆鹏 黄祖辉 贾驰
文章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用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机制,提出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制,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兼顾实现。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 市场机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忠好 张骏
本文在对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江苏省的数据、运用Granger模型检验江苏省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运用Logit模型分析江苏省农村教育投资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农村教育投资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农村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随着农村教育投资的增加而增长。江苏省的经验带来的政策启示:要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而且要调整和优化农村教育投资结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令国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和基本规律。中国在近20年来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中国在人口供给规模、市场发育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和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他们会有所不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程姝 韩学平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与中国同属于金砖国家,历史背景与国情现状相似。印度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迟缓;转移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印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凝滞状态进行分析,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类型、就业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对中国新时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熊景维 钟涨宝
中印两国不同的政治架构与行政生态,使两国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治理中呈现出不同的理念、模式和策略。印度自由放任型的迁移体系强调迁移作为基本人权的要素与地位,在城市化过程中采取了包容性和以服务为驱动的治理范式。中国规制型的迁移体系突显了户籍制度及其背后的城乡利益分配与二元保障结构的体制约束,形成了以城市利益为中心和注重政策供给的治理特征。两国应相互借鉴各自治理模式中的优点,在政府角色定位、城乡利益关系调节和公共服务供给策略等方面进行优化与重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城镇化 治理 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