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38)
- 2023(4119)
- 2022(2718)
- 2021(2298)
- 2020(1834)
- 2019(3914)
- 2018(4127)
- 2017(7751)
- 2016(4451)
- 2015(5129)
- 2014(5328)
- 2013(4865)
- 2012(4131)
- 2011(3566)
- 2010(3458)
- 2009(3299)
- 2008(3259)
- 2007(2994)
- 2006(2736)
- 2005(2736)
- 学科
- 济(18078)
- 经济(18060)
- 业(12032)
- 管理(10926)
- 企(9243)
- 企业(9243)
- 中国(7470)
- 农(6874)
- 业经(6019)
- 方法(4750)
- 农业(4680)
- 发(4494)
- 地方(4406)
- 学(4173)
- 发展(4028)
- 展(4023)
- 数学(3758)
- 产业(3755)
- 数学方法(3712)
- 财(3638)
- 制(3618)
- 镇(3454)
- 信息(3304)
- 体(3190)
- 总论(3117)
- 信息产业(3082)
- 化(2943)
- 银(2877)
- 银行(2868)
- 理论(2771)
- 机构
- 大学(63162)
- 学院(62672)
- 济(24811)
- 经济(24302)
- 研究(24216)
- 管理(21331)
- 理学(18128)
- 理学院(17921)
- 中国(17592)
- 管理学(17496)
- 管理学院(17391)
- 科学(15194)
- 京(13814)
- 所(12859)
- 农(12541)
- 研究所(11784)
- 财(11080)
- 中心(10308)
- 江(10145)
- 业大(9880)
- 农业(9817)
- 范(9064)
- 师范(8939)
- 院(8905)
- 财经(8732)
- 北京(8605)
- 经(7994)
- 州(7961)
- 经济学(7943)
- 技术(7306)
- 基金
- 项目(42140)
- 科学(33020)
- 研究(30450)
- 基金(30175)
- 家(26939)
- 国家(26722)
- 科学基金(22453)
- 社会(19557)
- 社会科(18474)
- 社会科学(18469)
- 省(16650)
- 基金项目(15513)
- 自然(13980)
- 划(13876)
- 自然科(13685)
- 自然科学(13683)
- 教育(13630)
- 自然科学基金(13436)
- 编号(12211)
- 资助(11567)
- 成果(10199)
- 重点(9861)
- 发(9804)
- 课题(8915)
- 部(8608)
- 创(8528)
- 国家社会(8410)
- 化(8335)
- 创新(8011)
- 科研(7904)
共检索到97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姚文杰 龚小玲 吕耀平 鲍宝龙
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骨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玻璃鳗阶段,日本鳗鲡的主轴骨骼和附肢骨骼均已骨化完全,但肌间小骨并未出现。在鳗线阶段,体长5.2 cm以上的日本鳗鲡椎体小骨、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均已出现。其肌间小骨的骨化顺序不同于其他鲤科鱼类从尾部向前依次骨化,而是从头部向尾部依次骨化。这提示鱼类肌间小骨的骨化可能与其不同的游泳方式有关,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关键词:
日本鳗鲡 肌间小骨 骨化顺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吕耀平 陈洁 鲍宝龙 黄佩佩
利用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唇(Hemibarbuslabeo)早期发育阶段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受精后35 d(dpf)之前,除了肌间小骨,唇所有其它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5 dpf(相应的体长为23.67 cm)开始在尾部区域骨化,髓弓小骨首先出现在尾部的第37~41肌节之间,脉弓小骨首先出现在尾部的39~40肌节之间,然后依次往前;到62 dpf(相应的体长为30.03cm)肌间小骨骨化全部完成。骨化过程中,唇肌间小骨是从简单的I型,到卜型,再到Y型,再分化为各种复杂形态。唇肌间小骨出现的时机和形态形成规律与其它鲤科鱼类相似,提示鲤科各亚科鱼类肌间小骨的骨...
关键词:
唇 肌间刺 骨化 早期发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吕耀平 周晨晨 杨丽美 鲍宝龙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瓯江彩鲤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两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7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出现前,其他骨骼均已骨化完成,肌间小骨在32 dpf(day past fertilization)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3 dpf全部出现。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间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经比较,鲤科不同亚科鱼类肌间小骨在骨化时机和骨化形态方面具有相似的形态发生规律,为今后研究肌...
关键词:
瓯江彩鲤 肌间小骨 骨化 形态 发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雪 王良炎 陈琳 王磊 马晓 胡灿灿 孔祥会 聂国兴 李学军
为探索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基因在淇河鲫肌间骨骨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淇河鲫仔稚鱼为研究对象,利用整体骨骼染色法对肌间骨的形态发生进行观察,并采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ost基因在肌间骨不同骨化阶段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淇河鲫发育至2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肌膈中出现纤维束;25 dPf髓弓小骨出现,28 dPf脉弓小骨出现,33 dPf髓弓小骨出现分叉,45 dPf肌间小骨发育完全。sost基因在肌间骨骨化发生各阶段均有表达,23 dPf的表达量最低(P<0.05),...
关键词:
淇河鲫 肌间骨 骨化 硬化蛋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洁 吕耀平 戴庆敏 张乐 杨露莹
在脊椎动物中存在着两种twist基因,即twist1和twist2,二者对骨骼的发育具有调控作用。为探究唇(魚骨)twist1和twist2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本研究克隆得到了唇(魚骨)twist1和twist2基因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唇(魚骨)TWIST1和TWIST2与其他鱼类保守性较高,都具有螺旋—环—螺旋(HLH)结构域和色氨酸—精氨酸(WR)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唇(魚骨)TWIST1和TWIST2与斑马鱼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唇(魚骨)twist1和twist2基因在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twist1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心脏中次之,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twist2在皮肤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脾中的表达量最低。此外,twist1和twist2基因的表达量在肌间刺骨化的四个关键阶段发生显著变化。提示,twist基因与肌间刺骨化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首次在经济鱼类中克隆得到了twist基因,并揭示了twist基因与肌间刺骨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调查鱼类twist基因功能以及肌间刺形成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梁英 关瑞章 黄文树
为分离日本鳗鲡脾脏中的抗菌肽,实验采用10 ku和3 ku切向流中空纤维柱对脾脏醋酸粗提物进行分级分离,并结合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技术对小于10 ku和小于3 ku 2部分样品分别进行分离纯化。结果显示,2种分子量截留纤维柱超滤获得了大于10 ku、小于10 ku和小于3 ku 3部分样品。小于10 ku和小于3 ku蛋白样品抗菌活性较大于10 ku样品强。对小于10 ku样品经阳离子交换层析以及采用pH 9缓冲液进行反相高效液相层析分离纯化,获得一个抗菌肽,质谱分析其分子量为1 391.82 u;对小于3 ku样品经阳离子交换层析并采用pH 9和pH 2两种缓冲液进行反相高效液相...
关键词:
日本鳗鲡 脾脏 抗菌肽 分离纯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倪勇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塜本胜已助教授在1991年7月26日发表报告说,1991年6月下旬~7月22日该研究所调查研究船《白凤丸》在菲律宾东侧海沟附近34个地点,成功地采集到孵化2周、体长10毫米的日本鳗鲡幼体991尾。从鳗鲡幼体分布状况和海流等来看,日本鳗鲡的产卵场在北纬14°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光明 史千玉 蔡秋凤 潘冰青 翁武银 苏文金 曹敏杰
以日本鳗鲡皮与肌肉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溶、酸溶、盐析、冻干等方法纯化得到胶原蛋白,采用加热、饱和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纯化得到两种亚型的小清蛋白(PV-Ⅰ和PV-Ⅱ),纯化的目标蛋白经动物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印迹实验确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分别与鱼类过敏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且二者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均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提示,日本鳗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二者可引发不同患者的IgE介导特异性超敏反应。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戴佳琳 戴家佳
本文分析了15具白骨化尸体标本的股骨汞(Hg),铅(Pb),镉(Cd)元素含量数据,在三年的时间内采集了3次,一共收集到45个数据。首先将这组数据看着纵向数据,利用线性随机效应混合模型、Cox随机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对每个白骨化尸体标本建立线性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出死亡时间,而且不需要采集铅元素含量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效果也很好,最大误差不会超过1个月。其次我们对数据不作任何假设,利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方法分析数据,并利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训练集和测试集的NMSE分别为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戴佳琳 戴家佳
本文分析了15具白骨化尸体标本的股骨汞(Hg),铅(Pb),镉(Cd)元素含量数据,在三年的时间内采集了3次,一共收集到45个数据。首先将这组数据看着纵向数据,利用线性随机效应混合模型、Cox随机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对每个白骨化尸体标本建立线性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出死亡时间,而且不需要采集铅元素含量数据。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效果也很好,最大误差不会超过1个月。其次我们对数据不作任何假设,利用机器学习中随机森林方法分析数据,并利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训练集和测试集的NMSE分别为0.1205944,0.5604286,因此可以用训练出的模型来预测死亡时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吕耀平 鲍宝龙 蒋燕 杨琳琳 李家乐
对骨舌鱼总目、海鲢总目、鲱形总目和骨鳔总目等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数量、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海鳗肌间骨的数目最多(409枚),其次是刀鲚(221枚),黄颡鱼肌间骨数最少(8枚),双须骨舌鱼次之(70枚),鲤科鱼类的肌间骨数目在99~133之间。2.从骨舌鱼总目到骨鳔总目,各种肌间骨可归纳为7种形态类型,从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演化,然后出现退化现象。双须骨舌鱼只有形态最简单的"I"形髓弓小骨,没有脉弓小骨;海鲢总目的海鳗出现一端两分叉的形态,而鲱形总目的鲥和刀鲚出现一端多分叉的形态,到骨鳔总目的各种鱼类,开始出现两端两分叉,并在此基础上出现各种更复杂的形态;肌间骨形态在鲤科的鲌亚...
关键词:
肌间骨 真骨鱼类 髓弓小骨 脉弓小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曹晓颖 赵金良 陈晓武 周昊天 郝月月 赵岩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鳜(Siniperca chuatsi)仔稚鱼(1~35日龄)头骨、脊柱、附肢骨骼的骨化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头骨前鳃盖骨于14日龄最先骨化, 15日龄上下颌骨骨化,且上下颌骨相对长度呈现连续变化过程。17日龄后,颌齿、关节骨、舌颌骨骨化;19日龄,隅骨、间鳃盖骨、鳃盖骨、鳃条骨、额骨骨化。20日龄后,方骨、下鳃盖骨、辅上颌骨等骨化; 35日龄,头骨骨化基本完成。(2)脊柱于15日龄由前向后骨化, 20日龄背肋与腹肋由基部向末端骨化, 29日龄骨化完成。脉弓与脉棘、髓弓与髓棘均由前向后、由基部向末端骨化,脉棘与髓棘骨化时间晚于相应的椎体。(3)附肢骨骼骨化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匙骨于16日龄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5日龄骨化;背鳍、臀鳍分别于18日龄、20日龄骨化,骨化方式相似;腹鳍于23日龄骨化,骨化方式与胸鳍相反;尾杆骨、尾下骨于25日龄骨化,附肢骨骼于35日龄基本骨化完成。结果表明,鳜骨骼骨化发育与其早期运动、摄食与御敌等行为密切相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蒲金成 湛嘉 刘登攀 杜力 黎原谷 刘利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柳凌 郭峰 张洁明 鲁大椿
对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卵巢发育的时间与催产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卵母细胞在体内胚泡破裂(GVBD)的发生过程、以及用17α-OHP和17α,20β-DHP诱导日本鳗鲡排卵的方式、时机和催产效果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时间越长,催产率越低。造成催产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鳗鲡在卵母细胞成熟后期,雌鳗个体对催产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催产时机难以掌握。通过采用适合日本鳗鲡卵母细胞的透明液观察GVBD的发生过程,并根据每个个体GVBD的发生速度,制订适宜的催产方案基本解决了上述难题。本实验采用CP、HCG、17α-OHP或17α,20β-DHP混合催产,使其平均催产率由35 4...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伟妮 朱志华 陈智伟 梅景良 林旋
从患腐皮病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体表溃烂处分离到1株病原菌(322A),对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生理生化分析,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促旋酶(gyrase)B亚单位gyrB基因序列,并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感染实验证实菌株322A具有致病性;生理生化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16S rRNA基因分析显示,该菌株与气单胞菌属细菌的同源性均在99%~100%,构建的系统树显示,菌株322A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FJ462702))亲缘关系最近;gyrB基因分析表明,该菌株与A.hydrophi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