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35)
2022(34)
2019(59)
2018(58)
2017(174)
2016(95)
2015(87)
2014(88)
2013(109)
2012(73)
2011(100)
2010(74)
2009(73)
2008(66)
2007(74)
2006(57)
2005(60)
2004(42)
2003(54)
2002(63)
作者
(250)
(222)
(194)
(174)
(115)
(111)
(99)
(85)
(70)
(68)
(68)
(68)
(64)
(63)
(60)
(60)
(58)
(57)
(56)
(53)
(47)
(47)
(46)
(45)
(44)
(44)
(43)
(43)
(43)
(41)
学科
(198)
经济(198)
(87)
(84)
管理(82)
(77)
业经(53)
水产(52)
农业(50)
(49)
(47)
(47)
贸易(47)
世界(46)
动物(43)
方法(43)
教育(42)
关系(41)
发展(39)
(39)
环境(39)
(38)
企业(38)
动物学(38)
数学(36)
数学方法(36)
建设(34)
农业经济(30)
中国(29)
各国(29)
机构
大学(1351)
学院(1141)
研究(694)
(491)
经济(485)
(416)
研究所(374)
科学(367)
中国(366)
管理(328)
理学(288)
(286)
理学院(282)
管理学(277)
管理学院(271)
(256)
师范(252)
(252)
中心(240)
(236)
研究院(219)
师范大学(214)
教育(212)
北京(210)
农业(201)
科学院(174)
(170)
研究中心(169)
国际(167)
日本(155)
基金
项目(724)
研究(608)
科学(519)
基金(451)
(406)
国家(399)
社会(336)
社会科(308)
社会科学(308)
科学基金(277)
教育(271)
(250)
(239)
编号(218)
基金项目(215)
(211)
课题(202)
成果(201)
(200)
资助(190)
发展(179)
(173)
重点(160)
(158)
教育部(153)
(150)
中国(145)
(145)
(143)
大学(140)
期刊
(753)
经济(753)
研究(393)
(324)
现代(317)
农业(291)
日本(281)
日本经济(281)
世界(280)
教育(258)
(236)
中国(186)
学报(145)
科学(140)
(123)
(117)
论坛(117)
大学(105)
管理(103)
比较(100)
图书(85)
国际(80)
学学(79)
书馆(69)
图书馆(69)
东北(68)
东北亚(68)
北亚(68)
(68)
问题(66)
共检索到2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浩  顾泽茂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1种寄生于大口黑鲈体表的鲺(Argulus sp.)进行鉴定,并根据SSU rDNA序列探究鲺属内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鲺体呈淡黄色;雌性体长1.93±0.46(1.42~2.54) mm,雄性体长2.18±0.49(1.57~2.87) mm;背甲马蹄形,侧叶末端伸达第三游泳足后缘;吸盘由多条(雌性:44~52;雄性:46~47)几丁质条组成,每条几丁质条含不等数量(雌性:5~6;雄性:7~8)的几丁质片。形态学与形态测量学结果与日本鲺(Argulus japonicus Thiele, 1900)最为相似。比对该物种SSU rDNA序列发现与日本鲺JN558647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9.77%(1 274/1 277),进一步支持鉴定为日本鲺。ML系统进化树显示:鲺属内物种主要分为3个进化支;其中,日本鲺株系多位于Clade I中且与A.foliaceus和A.rhipidiophorus呈并系类群;本次采集的日本鲺(MW866569)聚于Clade I的基部,与日本鲺KF747859和KF747860株系亲缘关系最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筱珍  杨丽丽  杨丽娜  成永旭  吴旭干  梁攀  范朋  
对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雄性生殖系统的发生及其与外部性征变化的关系进行详细观察与总结。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雄性生殖系统的发生与外部性征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日本新糠虾雄性生殖系统中,首先出现的是精索(孵出后的8~14d),其内含有大量精原细胞,此时外部性征尚未出现。孵出后14~20d时出现外部性征雏形(交接器和雄叶均透明无刚毛,第4腹肢雏形),其内部生殖系统进一步发育,出现精子细胞囊。至孵出后24~30d时,日本新糠虾雄性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同时也具备了成熟的外部性征。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吴燕燕  朱小静  李来好  杨贤庆  陈胜军  林婉玲  魏涯  
为了解养殖海水鲈鱼日本真鲈(LateoLabrax iaponcas)和淡水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原料特性及加工可适性,测定了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的形态参数、基本成分、蛋白质组成、p H值、采肉率、熟肉率、系水力、滴水损失、鱼肉色泽和质构参数,并对养殖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原料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真鲈和大口黑鲈的形体参数和色泽差异显著(p<0.05),两者的鱼头、鱼骨和内脏所占比例均较高;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大(p<0.05),大口黑鲈粗脂肪含量是日本真鲈的2.70倍;粗蛋白总含量差异不大,但各种蛋白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真鲈的总基质蛋白...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常清  
1、解散财阀和自由企业制度的建立。战后日本的解散财阀有以下几个作用应引起重视:(1)一扫战时行政和企业一体化的封建关系,使企业自主经营,向民营化的自由企业制度转换。(2)从持股的分散化开始,使新型的股份公司开始产生,确立了日本式自由企业制度的基盘。(3)促进了企业的自由竞争,其后以银行为中心的企业集团开始建立,出现了新的产业组织的格局,使企业既有规模又有竞争。(4)中小企业和新建企业可以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得以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绪刚  张训蒲  龚世园  刘军  胡艾国  胡秋元  王红辉  陶仁勇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是我国淡水虾中的重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研究其繁殖生物学是必要的。对日本沼虾雄性生殖系统的研究已较深入,但对卵巢发育的研究还很薄弱。本研究选取武汉市黄陂区面积为2 000 hm2的武湖为采样点,运用生态学和组织学等方法研究大水面日本沼虾卵巢的发育,旨在丰富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内容,为大水面合理利用日本沼虾资源提供参考资料。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洁明  柳凌  郭峰  张涛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相,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Ⅰ);精原细胞后增殖期(Ⅱ),精母细胞生长期(Ⅲ),精子出现期(Ⅳ)和精子成熟期(Ⅴ)。除日本鳗鲡下海鳗的精巢有73.3%的个体处在第Ⅰ时相外,其整个精巢的发育过程和细胞学特征与以前的研究无太大差异。在下海鳗群体中未观察到第Ⅰ时相的卵巢。因此,人工诱导日本鳗鲡的卵巢发育只有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Ⅱ);脂肪泡出现期(Ⅲ);卵黄充满期(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敏  柴学军  许源剑  王跃斌  胡则辉  
测定了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多种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日本黄姑鱼的胚胎发育阶段即能检测出较低的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而胃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不能被检出;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的活性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变化显著,淀粉酶和脂肪酶在仔鱼孵化后活力迅速增强,在仔鱼开口前比活值增至较高水平,分别为(0.433±0.010)U/mg和(388.53±16.16)U/g,这表明日本黄姑鱼在开口前体内就已经存在相应的消化酶,并可能具备了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消化能力,为其食物摄取作准备。胃蛋白酶活性最早于8d仔鱼中检出,比活力值仅为(0.33±0.09)U/mg,...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洪一江  张立明  胡成钰  
对鄱阳湖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is)幼体发育的5个阶段即Z0、Z1、Z3、Z5~Z6及Z9~Z11期进行观察,分析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谱带变化。结果表明,各期间幼体形态均有明显变化,幼体蜕皮次数随发育快慢不同,发育快的需9次蜕皮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慢的则需14次;LDH酶谱在5个发育阶段各有5条带,仅酶活性有强弱变化;EST酶谱不仅条带数从2条增加到9条,酶活性也有明显变化,EST1和EST3在5个阶段都出现,且酶活性逐渐升高;MDH酶谱共出现6条带,MDH1和MDH4分布延伸时间跨度大,酶活性高,可看作主带。因此日本...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费学谦  王劲风  周立红  
甜柿是柿(Diospyros kaki Linn.f.)树的自然类型,属日本主要栽培果树之一,其特点是果实采后不需人工脱涩即可食用,甜脆爽口,风味独特。近年来,日本甜柿已在我国大量引种栽培,国内对甜柿的生物学习性和栽培方法已作了不少观察和研究。但对甜柿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及果实发育期间生化物质消长规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作为柿果主要成份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曹林泉  秦政  姜玉声  刘鑫  李晓东  林源  黄楷涛  刘胥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瑛  朱琴  陈辉  朱小玲  崔峥  邱高峰  
在解剖镜和显微镜下对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根据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以及膜内溞状幼体期。日本沼虾卵裂属于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之间的过渡类型,无囊胚腔。3对附肢原基在前无节幼体期形成,胚胎在前溞状幼体期腹部开始分节,复眼色素也在前溞状幼体期出现,随后复眼色素区域逐渐增加,到膜内溞状幼体期孵化时复眼结构成熟。腹部分节和复眼色素的出现表明胚胎进入前溞状幼体期。随着胚胎发育的进行,由于附肢的形成和分化,与前几个时期相比,胚胎发育的最后4个时期所持续的时间较长。研究亮点:针对日本沼虾胚胎无节...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涛  张洁明  郭峰  柳凌  
研究了出膜后第1~9 d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早期幼苗,在不同光强度下趋光性分布及视觉发育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8900 lux的强光条件下,日本鳗鲡早期幼苗随着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52.2%的幼苗都集中在最暗的110 lux区域;而在2300 lux的弱光条件下,表现出趋弱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44.6%的幼苗都集中在25 lux区域。视网膜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幼苗的视网膜发育首先出现的是外界膜和内界膜,最后出现的是外丛层。幼苗的整个视网膜结构到9 d时,发育为9亚层结构。视网膜中最发达的是外核层,由3种细胞构成。发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国强  陈阿琴  吕为群  
通过软骨-硬骨双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鬼鲉从初孵仔鱼到35日龄的发育过程中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以10日龄髓弓的出现和11日龄脉弓的发育为起点;其中,椎体、髓棘、脉棘在20日龄形成,至35日龄基本完成骨化并伴随着躯椎的弯曲,并且发育和骨化顺序均为从前向后。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臀鳍、背鳍和腹鳍。胸鳍的发育以3日龄胸鳍的匙骨、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11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35日龄胸鳍下端支鳍骨游离。腰带和腹鳍出现较晚,在18日龄开始发育,但发育较快。背鳍和臀鳍出现在20日龄,23日龄时出现完整背鳍和臀鳍形态,并伴随着鳍棘的发生;背鳍从身体中部出现...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刚  戴颖  张亚  黄旭雄  朱永明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26℃和31℃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26℃和31℃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1.5)d、(24.0±1.0)d和(19.3±0.6)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组和31℃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d的试验期内,21℃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5.5)d,比26℃组提前了约17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组显著高于31℃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刚  戴颖  张亚  黄旭雄  朱永明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26℃和31℃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26℃和31℃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1.5)d、(24.0±1.0)d和(19.3±0.6)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组和31℃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d的试验期内,21℃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5.5)d,比26℃组提前了约17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组显著高于31℃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