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71)
- 2023(11971)
- 2022(9805)
- 2021(9039)
- 2020(7508)
- 2019(16799)
- 2018(16576)
- 2017(30963)
- 2016(17061)
- 2015(19159)
- 2014(19167)
- 2013(18331)
- 2012(17190)
- 2011(15438)
- 2010(16150)
- 2009(15475)
- 2008(14723)
- 2007(13857)
- 2006(12329)
- 2005(11354)
- 学科
- 济(58842)
- 经济(58729)
- 管理(52921)
- 业(46312)
- 企(39787)
- 企业(39787)
- 融(28794)
- 金融(28786)
- 银(26988)
- 银行(26958)
- 行(26118)
- 中国(25422)
- 财(22221)
- 制(22202)
- 方法(19556)
- 农(17679)
- 业经(16218)
- 数学(15935)
- 数学方法(15711)
- 体(15302)
- 学(14254)
- 地方(14226)
- 务(14208)
- 财务(14156)
- 财务管理(14119)
- 企业财务(13505)
- 理论(12452)
- 体制(11908)
- 农业(11665)
- 中国金融(11345)
- 机构
- 大学(234019)
- 学院(232989)
- 济(91864)
- 经济(89503)
- 研究(83312)
- 管理(81634)
- 中国(71251)
- 理学(67845)
- 理学院(67012)
- 管理学(65779)
- 管理学院(65336)
- 财(51031)
- 京(50587)
- 科学(48348)
- 所(42283)
- 中心(40120)
- 农(39225)
- 江(38599)
- 财经(38314)
- 研究所(37748)
- 经(34637)
- 业大(32254)
- 北京(32062)
- 范(31449)
- 师范(31066)
- 州(30709)
- 院(30627)
- 农业(30571)
- 经济学(29347)
- 财经大学(28526)
- 基金
- 项目(149014)
- 科学(116445)
- 研究(113021)
- 基金(106212)
- 家(92289)
- 国家(91469)
- 科学基金(77422)
- 社会(70831)
- 社会科(66886)
- 社会科学(66873)
- 省(58814)
- 基金项目(55367)
- 教育(52822)
- 划(49435)
- 自然(47779)
- 自然科(46642)
- 自然科学(46627)
- 编号(46501)
- 自然科学基金(45817)
- 资助(42927)
- 成果(41016)
- 重点(34482)
- 课题(34169)
- 部(33386)
- 制(32830)
- 发(32099)
- 创(31505)
- 性(30297)
- 创新(29566)
- 国家社会(29296)
共检索到382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傅钧文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在短期里对日本资本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但从今天来看,并未对日本金融系统造成大的冲击。以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为契机,日本对宏观审慎监管体制实施了重大调整。日本率先建立起宏观审慎监管体制是日本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日本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危机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冯润祥 李玉青 卢蕾蕾
英国金融体系未能幸免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暴露出英国金融监管框架同样存在明显缺陷。为此,英国政府决心对其金融监管框架进行改革,将基于系统整体的宏观审慎监管与传统的基于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结合起来。文章介绍了英国监管当局对其旧监管体系的反思,及新监管框架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际金融业监管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谭震 程红霞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李伟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业务不断出现混同的趋势,金融监管是否应从分业监管转向综合监管呢?本文有不同看法。从沃尔克法则出发,本文认为混业经营风险事实上的不可控决定了金融业应以分业经营为主、混业经营为辅,对应的金融监管应以分业监管为主、综合监管为辅,从而划分了各大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范围和职责;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则决定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内容以及在监管体系中的地位。本文拟对此逐一展开深入论述。
关键词:
沃尔克法则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期刊] 北京金融评论
[作者]
李伟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业务不断出现混同的趋势,金融监管是否应从分业监管转向综合监管呢?本文有不同看法。从沃尔克法则出发,本文认为混业经营风险事实上的不可控决定了金融业应以分业经营为主、混业经营为辅,对应的金融监管应以分业监管为主、综合监管为辅,从而划分了各大金融监管机构监管范围和职责;而宏观审慎监管理论则决定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内容以及在监管体系中的地位。本文拟对此逐一展开深入论述。
关键词:
沃尔克法则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朱小川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监管目标、内容、对象等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趋势,得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将中央银行和金融行业监管者包含在内、协调国内经济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创新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等启示。
关键词:
金融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锋
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形成的广泛共识。我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从监管目标、主体、客体机制等角度总结了近期国际上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议,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畅彤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及时审视了各自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并积极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英国于2012年12月19日通过了《2012年金融服务法》,两部法案均加强了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国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新设了金融政策委员会。同样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通过对比二者的职能,从中吸收和借鉴可行的监管理念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并提出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机制的建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于震 张超磊
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充分意识到,宏观审慎监管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力工具。日本作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代表,为应对巨额银行坏账,从2002年开始实施金融再生计划,并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成功注入金融监管中,金融体系稳健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采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以2003年为分界点,检验了日本信贷周期与经济周期关联性的前后变化。结果表明,日本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后,信贷周期存在阶段性逆经济周期现象,即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抑制了信贷顺周期性,阻止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向实体经济的转移。日本宏观审慎监管实践对于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日本 宏观审慎监管 信贷周期 经济周期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王璟怡 杜婧
在2009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宏观审慎监管被多次提及,二十国集团金融伦敦峰会后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其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的4条建议,可见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分析维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跨行业维度,二是跨时间维度。相应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方面,学者们从金融系统的相关性和亲周期性两方面提出建议。在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提出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思路的同时,中国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之路。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小杨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旋律。本文在介绍宏观审慎监管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监管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资本质量要求提高,发展表外业务受限;动态拨备制度建立,挑战传统盈利模式;流动性要求提高,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据此提出应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综合化经营,推动业务转型;实施跨国经营,加快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还要特别关注监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引进的工具方法与转变风险管理理念相统一,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贾君怡
2007~2009年国际性金融危机期间,回购与逆回购、证券借贷、保证金融资等证券融资交易表现出顺周期效应并产生了系统性影响。为此,国际组织将证券融资交易作为五大影子银行领域之一,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果包括定性和定量标准相结合的折扣系数监管框架、证券融资交易逆周期监管等。其中,折扣系数定量标准是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框架中关于证券融资交易的核心监管要求,已纳入《巴塞尔III: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本文全面梳理了国际证券融资交易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结合我国相关业务发展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思洋 吴昊
1998年以来,日本系统地重建了金融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和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事前金融监管制度重建与提高金融机构经营健全性,事后金融安全网建设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等三个方面。日本的经验表明,金融监管体制都具有时效性特征。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对立关系对立起来缺乏合理性,金融监管的作用是评估和检查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程序,而不是代替金融机构决策和进行风险控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发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危机十年后,宏观审慎性监管在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战略和微观实践中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识别的不足与困难、政策工具的银行导向与行业割裂、机构设置协调乏力、执行效果全面评估的困难等。通过详述这些问题,本文为推动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如下政策着力点:积极响应G20信息缺口动议,加快金融统计的综合化、标准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强对非银行非保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增强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解决金融监管行业割裂、形式合作和协调乏力的问题;推进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政策执行和效果的整体性评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妍
本次危机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最早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主要探讨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相关问题:近年来系统性风险的新特征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中央银行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我国应如何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稳定 中央银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