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72)
2023(10834)
2022(8918)
2021(7880)
2020(6678)
2019(14689)
2018(14598)
2017(28945)
2016(15127)
2015(16778)
2014(16568)
2013(16897)
2012(15794)
2011(14135)
2010(14641)
2009(14191)
2008(13921)
2007(13027)
2006(12095)
2005(11131)
作者
(42929)
(36510)
(36443)
(34283)
(22973)
(17275)
(16267)
(14214)
(13668)
(13030)
(12665)
(11909)
(11793)
(11606)
(11297)
(10897)
(10601)
(10441)
(10390)
(10171)
(9099)
(9060)
(8764)
(8619)
(8291)
(8193)
(7944)
(7796)
(7301)
(7218)
学科
(95988)
经济(95895)
(82722)
(66010)
企业(66010)
管理(57107)
(44892)
方法(31522)
业经(30227)
农业(30104)
(25168)
数学(23876)
数学方法(23808)
地方(20646)
中国(19879)
(18199)
财务(18193)
财务管理(18183)
企业财务(17245)
(16543)
技术(15625)
(15438)
(14326)
(13515)
(13261)
(12752)
贸易(12743)
地方经济(12479)
(12348)
理论(11650)
机构
学院(235210)
大学(225522)
(119816)
经济(118086)
管理(96486)
理学(82794)
理学院(82120)
管理学(81400)
管理学院(80965)
研究(76659)
中国(62544)
(51274)
(48822)
(44808)
财经(40575)
科学(40305)
(38075)
(37298)
经济学(37129)
(36712)
农业(36691)
中心(34944)
业大(34322)
研究所(33683)
经济学院(33231)
经济管理(29962)
财经大学(29127)
(28139)
北京(27701)
商学(27503)
基金
项目(144542)
科学(116847)
研究(110439)
基金(107810)
(90824)
国家(89868)
科学基金(79794)
社会(77290)
社会科(73084)
社会科学(73066)
(57507)
基金项目(57275)
自然(47209)
教育(46844)
自然科(46168)
自然科学(46159)
自然科学基金(45408)
(44514)
编号(44094)
资助(42357)
(34886)
成果(33974)
(33783)
(32863)
(32738)
国家社会(32690)
重点(30990)
(30255)
创新(29775)
人文(29545)
期刊
(151395)
经济(151395)
研究(72048)
(52764)
中国(45722)
(42362)
管理(39236)
农业(35339)
科学(29947)
业经(28877)
学报(27466)
(24490)
金融(24490)
大学(23182)
经济研究(23081)
学学(22790)
技术(21689)
财经(21626)
问题(19708)
(18886)
(18036)
技术经济(16614)
世界(16348)
农村(14301)
(14301)
农业经济(13962)
经济问题(13631)
现代(13115)
(12779)
商业(12747)
共检索到367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隋忠诚,殷立春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从已经经历过这一过程的发达国家道路看,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与我国的情况最为相似,因此,对日本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影响转移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回顾和分析,使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经验渐渐清晰起来。对比日本的情况,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日本的经验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鹤  苏艳娜  王瑞杰  
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差距是中国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林毅夫等人认为发展战略应该与资源禀赋相吻合,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出现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经济趋同。他们构造了技术选择指数,使用混合数据,构建了计量模型企图证实这一观点。本文以云南省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在林毅夫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产业结构指数,使用该指数衡量三次产业人均产出结构协调的程度,以云南省经济增长路径为背景,把它与全国和山东省作了一个比较分析,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证实了以下观点:发展战略的偏误,形成的投资结构及其结果———产业产出结构的扭曲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只有采取比较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臣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而且经济发展水平又较低,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中国存在许多相似和可借鉴的地方。本文通过探究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解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枉和有效办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海军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城乡劳动力自由转移困难、城镇就业饱和的局面下,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出发,运用协整模型和修正误差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都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爱玲  白媛媛  马艳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于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和作用,国内外的研究比较少,内蒙古的相关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得出了农业、建筑业、服务业增长都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工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小的结论,并探讨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丁霄泉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  增长的贡献 ,并指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一因素还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于开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动力逐渐表现为供给过剩,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现象的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陆续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文章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促进措施,以期进一步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菲  
文章以中国1981~2004年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关系。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占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提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农业产业化能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时序效益,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从而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栾谨崇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主要是向城镇转移难 ,是实现职业、地域、身份三重转换难。从经济学角度看 ,高昂的转移成本和较低的转移收入所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缺乏在城市中生存的基本条件 ,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根本原因。而政府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不合理的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和规定、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是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转移收入的主要途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吉元  胡必亮  
一世纪 本世纪50年代初期,阿瑟·刘易斯首先系统地建立起了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模型,对创立发展经济学和制定发展中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但是正如费景汉、拉尼斯、托达罗等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这一理论模型又有很大局限性。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的转出及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对这部分劳动力的吸收,看成是一种毫无障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生活相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