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07)
2023(13905)
2022(11975)
2021(11413)
2020(9481)
2019(22147)
2018(22215)
2017(42664)
2016(23078)
2015(25944)
2014(25999)
2013(25406)
2012(22962)
2011(20692)
2010(20972)
2009(19087)
2008(18276)
2007(16125)
2006(13971)
2005(12178)
作者
(65458)
(54289)
(53951)
(51378)
(34542)
(26033)
(24478)
(21293)
(20617)
(19339)
(18654)
(18175)
(17276)
(17035)
(16762)
(16421)
(16308)
(16050)
(15428)
(15384)
(13473)
(13366)
(13148)
(12375)
(12095)
(12015)
(11989)
(11970)
(10873)
(10538)
学科
(88588)
经济(88498)
管理(71170)
(65334)
(56396)
企业(56396)
方法(44065)
数学(38069)
数学方法(37369)
中国(23574)
(23020)
(20534)
(20383)
业经(20191)
技术(20190)
地方(17704)
理论(17666)
环境(16681)
(15676)
农业(15243)
(14720)
(14234)
(14109)
贸易(14097)
(13682)
技术管理(13317)
(13176)
银行(13140)
(13057)
财务(12976)
机构
大学(321553)
学院(320925)
管理(131472)
(121013)
经济(118181)
理学(114643)
理学院(113391)
管理学(111050)
管理学院(110479)
研究(102170)
中国(75443)
(68821)
科学(66327)
(53926)
(50385)
业大(48722)
(48267)
中心(46907)
研究所(46353)
(46047)
财经(43679)
北京(43490)
(43046)
师范(42638)
(39673)
(38059)
农业(37668)
(37602)
技术(36030)
经济学(34966)
基金
项目(225618)
科学(177681)
研究(165050)
基金(161972)
(140700)
国家(139540)
科学基金(120897)
社会(101947)
社会科(96585)
社会科学(96557)
(89961)
基金项目(86155)
自然(80009)
自然科(78145)
自然科学(78130)
教育(77051)
自然科学基金(76686)
(75364)
编号(67765)
资助(67156)
成果(54266)
重点(50204)
(49886)
(48495)
(47242)
课题(47095)
创新(45851)
科研(42744)
大学(42127)
项目编号(41875)
期刊
(129279)
经济(129279)
研究(89657)
中国(61555)
学报(49705)
管理(49596)
科学(46607)
(43149)
教育(41528)
(39550)
大学(37878)
学学(35303)
技术(31453)
农业(30757)
(23626)
金融(23626)
业经(22097)
经济研究(19931)
财经(19778)
图书(18788)
科技(18259)
(16806)
(16779)
技术经济(16433)
问题(15921)
理论(15544)
现代(15170)
统计(15071)
(14595)
实践(14456)
共检索到458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孙艳艳  张红  张敏  
日本筑波科学城经过20年转型发展初步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包括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筑波科学城围绕重点领域构建多个产业创新网络,初步形成风险企业主导型、域内资源整合型、跨区域资源整合型等高精尖产业发展模式,从构建国家战略主导下的高精尖产业梯次推进格局和构建全链条式创新网络体系两条路径推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方面,筑波科学城构建了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五位一体"模式,并呈现大学和大院大所主导、集约化和平台实体化3个特点,其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风险企业持续发展活力不足和地方扶持力度不够。两大系统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白雪洁  庞瑞芝  王迎军  
日本筑波科学城作为政府主导型高科技园区的典型代表,在与硅谷的绩效对比中趋于落后,加之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筑波科学城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新筑波计划"进入再创发展阶段。这对正在面临"二次创业"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佳钰  张贵  李涛  
基于生态能量学和知识管理论将知识进行生态学解构,系统论述了知识能量的内涵和表征;提出"知识能量流动"概念,分析了知识能量流动的情境和机理,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知识能量流动的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具有生态能量学特征,知识势能、知识动能和知识内能共同决定知识能量结构;技术替代是知识能量流动的必要条件;知识能量结构是影响知识能量流量和流向的关键因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吕一博  韩少杰  苏敬勤  王淑娟  
随着开放式创新范式的兴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式特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承担者和原始性创新的源头,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显现出更强主导性与推动性,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主导的靶向功能性食品及药物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基于系统构建的阶段性特征识别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构建要素、构建机制与边界拓展特征。研究发现:(1)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经历了核心成员聚集、基本框架搭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吕一博  韩少杰  苏敬勤  王淑娟  
随着开放式创新范式的兴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开放式特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承担者和原始性创新的源头,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中显现出更强主导性与推动性,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主导的靶向功能性食品及药物协同创新中心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基于系统构建的阶段性特征识别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主体、构建要素、构建机制与边界拓展特征。研究发现:(1)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经历了核心成员聚集、基本框架搭建和系统动态发展三个阶段;(2)专家主导机制是贯穿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全过程的核心机制;(3)生态系统"分解者"功能的泛化是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主体发展的重要特征;(4)分布式的创新网络平台是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成功构建的核心要素;(5)各类边界的模糊和渗透是大学驱动型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所表现出的独特现象。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明  邹思明  张运生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标准及平台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技术创新体系。定价使得协同收益在合作各方之间自由流动而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利润分配的有效方式。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价格特征后,通过多案例分析论证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价模式:以零价格获取蚂蚁经济效应并联动销售其他盈利产品的免费模式,借助交叉网络外部性捆绑销售相关产品的价格补贴模式,以专利交叉许可和专利组合许可为基础的技术标准定价模式以及包含单向定价和双向定价的平台定价模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睿  张海涛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结构、主体行为和价值生成方式,从复杂网络视角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转移模型,运用数值仿真对其各发展阶段进行演化分析,探索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环境特征因素中,知识利用率、知识生产率、信任程度与整体知识水平正相关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认知水平与整体知识水平的收敛速度正相关、与最终收敛的整体知识水平负相关;在初创期,主体间知识距离与知识转移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结构锁定和知识趋同将导致系统发展停滞;进入成长期以后,主体应根据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情境因素选择合作策略以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与价值创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海霞  陈劲  
以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建构了以知识协同为途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创新主体为网络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和规律。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谷歌、阿里巴巴、浙大网新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规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晶  刘琼  于渤  
本文通过对366家新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探索创新生态系统模式对新创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创企业嵌入基于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基于产品的创新生态系统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且规模不同的新创企业选择不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式会对其创新绩效产生差异化影响,揭示了资源阈值与新创企业创新之间的联系;验证了“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能力-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并指出动态能力所扮演的中介角色;企业年龄对基于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间起倒U型调节作用,对基于产品的创新生态系统与新创企业创新绩效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伟  刘健  
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需要深入把握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与规律。本文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流量分为经济流、技术流和关系流,使用质性文本分析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人工智能行业12家上市公司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识别了枢纽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经济流主导演化模式和平台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流转换演化模式。本文为研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也为企业生态化战略实践提供了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洁  彭晓芳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主从视角下三主体的共生关系问题,构建三主体共生演化Lotka-Volterra模型,以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共生作用系数不同取值组合下三主体专利增长的演化规律,揭示三主体在专利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的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两企业的专利增长;偏利共生的关系下高校更能快速推动核心企业的专利增长,间接带动卫星企业的发展;寄生共生的关系下卫星企业抑制主体间的专利增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洋   盘思桃   罗梦思   张寒旭  
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亟须对自身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高度集聚和全面升级,但自2020年7月获批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至今,学界关于松山湖高新区如何打造科学城以及两者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研究尚属空缺。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实现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在对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和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认为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产业体系、创新环境体系、城市功能体系以及协同机制、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具有创新体系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和功能社会化的特征;进一步通过梳理我国其他三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经验,总结得出其在系统规划、产业布局、创新人才、开放创新和营造环境等五大方面高度重视,而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对标这三大国家科学中心,还存在源头创新能力偏弱、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不足、创新软硬件环境亟需优化、城市功能配套有待完善等差距和不足,进而从发挥科学城的创新策源作用、强化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引领、重视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提升凸显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推进松山湖高新区向科学城演变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青   吴翌晨   曹鑫  
促进“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妥善处理好系统中的关系风险。目前“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在关系治理、主体互动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等方面仍不足。为此,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汇总,探讨“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3种关系治理模式的互动方式、关系风险和治理机制,并以小米(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抖音、微信小程序等典型案例分析验证。研究发现:偏利共生型关系治理模式下,机构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效率为导向,实现创新行为的控制,其治理机制为核心企业控治;寄利共享型关系治理模式下,社群型创新主体为主导者,以公平为导向,实现创新关系的扩散,其治理机制为“社群自治+核心企业同治”;互利共赢型关系治理模式下,创新主体间平等合作,以民主为导向,实现创新效能质的提升,其治理机制为社群与核心企业共治。此外,这3种关系治理模式均以技术和创意等资源作为生态系统战略利益的根本来源,并借助其向创新主体表达自己的价值导向。然而,不同的关系特征会引起不同的共生风险,主要包括创新资源投入不平衡、主体利益分配不公平、竞合关系维持不稳定。基于此,要明确“互联网+”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的角色,核心企业应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关系治理范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艳艳  苗润莲  李梅  张红  
本文基于创新3.0范式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模式,提出构建以产业链、创新链等链条为依托,以创新种群、创新群落等复合主体为主导的资源整合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路径和机制研究。首先梳理总结京津冀创新资源整合现状,提出创新种群多样性有待提高、创新群落数量较少、创新链产业链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创新群落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传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资源整合路径、面向高端高新产业链创新链的资源整合路径,并从细化功能定位、强化激励机制、深化主体合作、优化服务生态4个方面研究了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运生  邹思明  张利飞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技术标准/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成员企业之间收益分配不均诱发创新生态系统机会主义行为,科学的定价机制因促使收益在合作各方合理流动而成为创新生态系统有效的治理工具。主要的治理模式包括具有进入权限制与专利许可定价特征的俱乐部型治理模式、具有平台企业权威控制与合作伙伴价格补贴特征的辐射型治理模式、具有依托开放源代码渗透市场并以增值业务赢利特征的渗透型治理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