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76)
2023(9614)
2022(8172)
2021(7747)
2020(6405)
2019(14791)
2018(14433)
2017(27714)
2016(15372)
2015(17563)
2014(17724)
2013(17527)
2012(16573)
2011(15147)
2010(15527)
2009(14519)
2008(14911)
2007(13845)
2006(12108)
2005(10898)
作者
(46777)
(39623)
(39366)
(37539)
(25096)
(18919)
(17954)
(15388)
(14731)
(14114)
(13498)
(13208)
(12589)
(12513)
(12410)
(12210)
(12154)
(11696)
(11420)
(11262)
(9991)
(9851)
(9770)
(8997)
(8940)
(8894)
(8880)
(8756)
(8044)
(7917)
学科
(65678)
经济(65617)
(44563)
管理(42824)
(35830)
企业(35830)
方法(29355)
数学(25378)
数学方法(25076)
(20266)
中国(18113)
(15417)
业经(14494)
(14373)
地方(14103)
农业(13782)
(12815)
贸易(12810)
(12423)
(12201)
技术(11095)
(10790)
理论(10632)
(10610)
银行(10579)
(10089)
(9988)
金融(9984)
(9453)
财务(9426)
机构
大学(234284)
学院(233705)
(93722)
经济(91630)
管理(87084)
研究(82273)
理学(74842)
理学院(73923)
管理学(72552)
管理学院(72092)
中国(59703)
科学(51838)
(49967)
(43201)
(42197)
(41945)
研究所(39486)
中心(36774)
(36283)
业大(35299)
财经(33850)
农业(33182)
(33020)
师范(32712)
北京(31454)
(30483)
(29135)
(28750)
经济学(28314)
师范大学(26100)
基金
项目(151592)
科学(118398)
研究(111764)
基金(107524)
(93862)
国家(93069)
科学基金(78018)
社会(68675)
社会科(64972)
社会科学(64947)
(60311)
基金项目(56728)
教育(52314)
(51359)
自然(49797)
自然科(48624)
自然科学(48602)
自然科学基金(47749)
编号(46567)
资助(43810)
成果(39320)
重点(34882)
(34111)
(33680)
课题(33089)
(32078)
创新(29915)
科研(28783)
教育部(28489)
(28302)
期刊
(105596)
经济(105596)
研究(67280)
中国(44715)
(38932)
学报(37643)
科学(35486)
(32449)
管理(30783)
大学(27989)
教育(27931)
农业(26259)
学学(26145)
技术(20365)
(19988)
金融(19988)
业经(17803)
财经(16536)
经济研究(16087)
问题(14289)
(14178)
(14051)
(12350)
科技(12281)
技术经济(12145)
(12057)
(11666)
论坛(11666)
图书(11510)
现代(11183)
共检索到345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天奇  周亭  
21世纪以来,日本立足于既有的国际科技合作基础,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创新、构建国际多边科技合作网络、推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政策工具,逐步建立起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科技外交战略体系。在政策实践过程中,日本政府注重发挥科技外交“以科技促进外交”和“以外交促进科技”的功能,由此开启了科技与外交融合发展的制度化道路。本文聚焦日本科技外交战略发展的主要历程,具体分析日本科技外交战略发展的现实动因、历史演化以及路径选择。借鉴日本科技外交发展的实践经验,未来中国可以通过统筹优化科技外交的顶层设计、建构多元行为体合作实践网络、积极参与国际问题的全球治理、搭建国际科技领袖的合作网络等方式,全方位发挥科技外交的巨大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惠仲阳  胡智慧  
进入21世纪,日本以发达的科技实力为基础大力发展科技外交,在解决全球问题、改善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的科技外交不管是战略还是实践都走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值得中国等其他国家借鉴。文章着重对日本科技外交战略的形成过程与当前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从三个层次分析和总结日本的科技外交实践,尝试为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科技外交提供借鉴。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孙鹏,管星火  
冷战后,俄罗斯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外交形势极为被动。至1999年,俄罗斯外交跌至立国以来的最低点。普京在此危难时刻宣誓就职总统,开始着手打造一个崭新的俄罗斯,力图重振俄罗斯、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经过3年来的调整和变化,普京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战略。即根据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以灵活务实的态度调整外交政策,实行以独联体为依托、平衡东西方的多方位外交战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刚  张兵  袁英梅  
本文首先提出"科技外交"的概念,在总结科技外交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揭示科技与外交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同时探索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外交状况,剖析其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中的外交战略,进而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同时为我国更好地开展科技外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针对我国科技外交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科技外交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和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张宝香  
本文概述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我国的外交工作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原则,同时,根据各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具体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进行的有效的调整。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玉环  
拜登政府上任以来,将应对气候危机作为内政外交的优先议题,对内推行气候新政,对外实施积极的气候外交战略,以此促进美国经济社会整体绿色转型发展、维护美国国家气候安全、恢复美国的国际信誉和全球领导力。在全球层面,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发起“领导人气候峰会”,在联合国及七国集团等多边平台推动气候合作;在区域层面,美国将“印太”地区作为推进区域气候外交的重点,充分利用四方安全合作机制、“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东盟合作机制等小多边平台,提升“印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双边层面,美国以欧盟为重点加强同盟友之间的气候能源合作,同中国、印度、南非、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开展气候外交。拜登政府的气候外交战略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气候治理领导权之争,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使大国“绿色竞争”更为激烈。需要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气候外交战略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国内党派分歧、地方政府反对等因素或阻碍美国履行气候变化国际承诺,美国同中国、欧盟等大型经济体之间的关系复杂演变也可能会制约其开展气候外交行动。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宫笠俐  
冷战结束后,环境议题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其纳入日本对外战略框架有着深刻的国内社会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以对外输出资本和环保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日本环境外交战略在树立环保大国形象及提高国际声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公益性的实施方式并没有改变其作为一国外交政策的利益性本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易平  江洪娟  
俄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中极为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本文认为正常而稳定发展俄美关系是伊拉克战争后两国的主要走势,其主要原因是俄美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只是局部的,两国之间并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俄美关系正常而稳定的发展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也将主要是积极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雯霞  
自俄罗斯联邦独立之后,其外交政策几经调整。从最初的大西洋主义外交战略到目前的新欧亚主义。这种以地缘和现实主义理论为考量的新欧亚主义外交战略并没有在“9·11”事件之后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欧亚主义仍然是普京政府对外政策的战略指导思想。本文拟通过对普京政府具体的外交政策的简要分析来说明新欧亚主义对普京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及俄罗斯外交在新世纪初仍然奉行新欧亚主义的必然原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邱丹逸  袁永  
日本在系列科技战略与政策引导下,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走独立研发、自主创新的道路,结束其对国外先进科技"追赶型"时代,迈入成为科技实力"领先型"时代。系统分析日本历次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及其典型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在对日本科技创新主要成效分析基础上,提出日本科技创新战略及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胡令远  王梦雪  
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国际社会解体以来,东亚地区并未完成具有主体性意义的现代东亚国际社会建构。地区性国际机制繁多却缺乏整合,虽在功能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共同意识建设方面却无明显进展。此外,各方对于建构过程中的主导权问题也存在争议。然而东亚国际社会的形成有助于维持地区稳定与促进区域内合作,推动东亚国际社会建构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有必要基于地区共同利益从功能与意识层面开展外交活动。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武桂馥  
从历史传统上看,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历来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两个基本要素。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这两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走向是谋求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平衡。但是,美国长期的外交实践表明,这两个要素既有联系而又互相区别,它们各自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德星  
在反对英国统治、争取独立的斗争中 ,印度国大党领袖梦想以大印度“联邦”的形式全盘继承英帝国留下的“遗产” ,而穆斯林联盟则主张按“两个民族”理论实施印巴分治。在大规模流血冲突中 ,按照“蒙巴顿方案”实施的分治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统”、“分”之争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据此 ,印度制定并实施了不结盟战略 ,巴基斯坦则针对性地奉行联盟外交战略。结果 ,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陷入紧张和僵局 ,军备竞赛最终也由常规竞赛发展为核竞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梁守德  
进入新世纪 ,国际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 ,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中国面临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际观念和外交战略思维的调整 ,以及新的外交政策举措 ,必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一切以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前提。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洪波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文化外交已逐渐成为当代国家闻总体外交关系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国家要想充分利用好文化外交这个重要的资源禀赋,还需要其文化影响力、综合外交实力和政府外交执行力等条件配合。近年来,文化外交在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俄文化交流表现出各级政府重视、多方积极参与、广泛搭建平台等特点。为进一步提升中俄文化交流的发展空间,需要使双方的文化交流向纵深化发展,打破新的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现象,培训人才,扩大交流规模和提升交流水平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不断挖掘两国关系的巨大潜能,推动双方文化领域的全面深度合作并取得更多的实际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