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13)
2023(4164)
2022(3585)
2021(3380)
2020(2662)
2019(5661)
2018(5776)
2017(10112)
2016(5480)
2015(5785)
2014(5211)
2013(4753)
2012(3904)
2011(3464)
2010(3550)
2009(3427)
2008(2898)
2007(2427)
2006(2103)
2005(1748)
作者
(13160)
(10961)
(10826)
(10419)
(7005)
(5316)
(5002)
(4151)
(4061)
(3865)
(3657)
(3575)
(3420)
(3396)
(3350)
(3350)
(3340)
(3273)
(3246)
(3032)
(2770)
(2720)
(2522)
(2503)
(2493)
(2452)
(2439)
(2372)
(2251)
(2184)
学科
(13501)
经济(13486)
管理(13186)
(10905)
(9112)
企业(9112)
(5371)
中国(4783)
方法(4288)
业经(4186)
理论(3975)
(3772)
(3704)
贸易(3700)
教学(3609)
(3595)
(3562)
农业(3437)
数学(3363)
教育(3332)
数学方法(3261)
(3174)
地方(2831)
环境(2693)
(2627)
(2461)
银行(2456)
技术(2392)
(2363)
(2348)
机构
学院(64256)
大学(61554)
管理(22055)
(21221)
研究(21002)
经济(20671)
理学(18492)
理学院(18292)
管理学(17853)
管理学院(17723)
中国(15310)
科学(13388)
(12709)
(10475)
(10217)
(10070)
中心(9631)
技术(9562)
(9519)
研究所(9496)
(9465)
师范(9350)
业大(8987)
职业(8524)
(8443)
(8314)
财经(7775)
北京(7730)
农业(7373)
师范大学(7189)
基金
项目(43250)
研究(34172)
科学(33077)
基金(28817)
(25039)
国家(24799)
科学基金(21019)
社会(19849)
社会科(18687)
社会科学(18686)
(18565)
教育(16674)
编号(15676)
(14902)
基金项目(14817)
自然(13010)
自然科(12727)
自然科学(12723)
自然科学基金(12462)
成果(12438)
资助(11233)
课题(11094)
(10356)
重点(9971)
项目编号(9654)
(9639)
(9580)
创新(8830)
(8545)
(8502)
期刊
(27508)
经济(27508)
研究(18409)
中国(14206)
教育(13039)
学报(9786)
(9772)
管理(8522)
科学(8382)
(7726)
大学(7233)
农业(7014)
技术(6474)
学学(6473)
业经(6210)
图书(5201)
(4926)
金融(4926)
职业(4839)
经济研究(4754)
现代(3817)
书馆(3770)
图书馆(3770)
(3656)
(3583)
论坛(3583)
商业(3404)
科技(3246)
财经(3137)
(3065)
共检索到99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围绕"何谓学力之基础"、"学力中的生活与科学问题"、"学力中的态度问题",勾勒了日本学力论争的历史线索。然后归纳了当今围绕"生存能力"的培养所展开的学力论争的基本论题。日本的学力论争中提出的诸多论题,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的课题。日本的"学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教育界摆脱"学历主义"的束缚,建构新的"学力"概念,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话者木下繁弥(Kinoshita shigemitsu)系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教授,专攻教学理论与学科教育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田中耕治(Tanaka Koji)教授专攻教育方法学和教育评价论,著有《学力评价论入门》、《学力评价论的新视野》、《新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本文探讨了教育评价改革的视点,诸如"真实性"、"参与与合作"、"表现"及"自我评价";概述了评价的基本概念——"效度与信度"、"实施可能性"和"公正性";同时讨论了日本"综合学习"的评价视点,以及包括日本开发的"学情卡"在内的档案袋评价。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桂正孝教授,专攻教育方法学。著有《生活指导的计划与展开》、《初中学生辅导中管理主义的问题》、《信息化社会的进展与儿童的变化》等。本文就数次交谈中有关"学生辅导"的问题作一归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探讨了"自信"的概念,辨析了"自信"与"自大"、"自卑"的区别,阐明"自信"是儿童表现自己立场的一种个性特征,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份。接着探讨了"自信"的早期培育和促进儿童"自信"形成的一般教育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围绕保健与体育的论题,梳理了日本学校体育的理念及其历史发展。日本的学校体育经历了"身体教育"、"基于运动的教育"、"运动教育"三个里程碑。今后的学校体育需要超越以往时代侧重于某个方向的局面,保持上述三种方向的和谐共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浅沼茂教授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毕业 ,修习东京大学博士课程 ,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专攻课程研究 ,主著《后现代与课程》(1995年 )。去年年底 ,他应邀来上海参加由本所主办的“综合实践活动国际教育研讨会” ,因此 ,有机会就课程研究的方方面面交换信息与见解。本文仅限于对课程评价的研究作一陈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以"学校评价"为中心,探讨了日本学校评价的政策依据、性质作用、发展现状、实施特点,以及"学校自律性"的概念框架。大胁康弘(Owaki Yasuhiro)教授系日本教育大学教授,专攻教育经营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植田健男教授,系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教育发展科学研究科教授。专攻"教育经营学",主持"学校情报环境学"讲座。去年11月和今年(2002年)9月,两度来校访问。这次对话主要是从"教育经营学"的角度,围绕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展开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钟启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丰田久龟博士系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教育方法学教授 ,专攻教学理论 ,特别是教学实践史。著有《学力与学习集体的理论》、《何谓学习集体的教学》、《班级教学的改革》、《小学教育的诞生》等。本文是作者趁他来华考察教育之机 ,以“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为话题展开对话的部分内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大阪市立大学学部原学部长和名誉教授,鸣门教育大学佐藤三郎教授,专攻课程论。主著有《新能力观与教育》、《终身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学习方法学习新论》、《教育革命》、《世界教育方法的改革》等,译著有《教育过程》(J.S.Bruner)、《创造性教育》(P.Torrance)等。系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赴日研修期间的导师。自那时以来,一直密切交往,得益匪浅。我对先生的感激之情,非笔墨所能传达。这里记述的,不过是围绕课程研究论题的无数对话中的一个片断而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部佐藤学教授,教育学博士,长期专攻课程论、教师学。著有《美国课程改造史》、《教育方法学》、《教育研究入门》、《课程论评》、《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设计教育改革》等等。笔者同他有20多年的交往。本文归纳了新近几次交谈的内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课程研究与教师研究。佐藤学强调,"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和新的"学习共同体"的创造。学校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扎实的成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安彦忠彦(Yasuhiko Tadahiko)教授是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课程部会临时委员,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安彦忠彦教授多年来专攻课程论、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著有《学校课程的编制与评价》、《现代教学研究的批判与展望》、《新学力观与基础学力》、《初中课程的独特性与编制原理》等。2005年3月,承蒙他委托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信保敦子教授捎来他的《课程编制论》、《以课程开发推进学校改革》等新著,使笔者得以分享他的学术成果。本文以访谈形式梳理了近年来围绕"学校知识"展开的课程社会学研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本文围绕儿童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的论题,分析了如何联系儿童的"认知型教师形象",去准确地把握他们所抱有的"假定型教师形象"与"理想型教师形象"的必要性。真真切切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教师认知的发展脉络,是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得以成功的秘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