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
- 2023(15)
- 2021(19)
- 2019(35)
- 2018(32)
- 2017(51)
- 2016(23)
- 2015(25)
- 2014(20)
- 2013(22)
- 2012(31)
- 2011(22)
- 2010(20)
- 2009(26)
- 2008(23)
- 2007(18)
- 2006(22)
- 2005(19)
- 2004(15)
- 2003(30)
- 学科
- 学(91)
- 济(58)
- 经济(58)
- 水产(45)
- 动物(39)
- 动物学(36)
- 生态(28)
- 管理(25)
- 关系(24)
- 农(22)
- 业(20)
- 生态学(18)
- 贸(18)
- 贸易(18)
- 资源(18)
- 业经(16)
- 易(16)
- 农业(15)
- 叶(15)
- 松(15)
- 和(13)
- 日本(13)
- 环境(13)
- 落叶(13)
- 落叶松(13)
- 企(12)
- 企业(12)
- 各国(12)
- 信息(11)
- 殖(11)
- 机构
- 大学(483)
- 学院(404)
- 研究(317)
- 科学(213)
- 所(186)
- 中国(178)
- 研究所(177)
- 济(143)
- 院(142)
- 经济(141)
- 研究院(127)
- 室(108)
- 农(107)
- 实验(104)
- 京(102)
- 实验室(102)
- 重点(101)
- 中心(96)
- 农业(94)
- 科学院(79)
- 管理(77)
- 林(76)
- 科学研究(76)
- 北京(75)
- 范(75)
- 洋(74)
- 师范(73)
- 研究中心(73)
- 上海(72)
- 家(72)
共检索到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曹荣 王凤玉 赵玲 刘淇 刘玉川
选取-20℃、-30℃和-50℃3个冻藏温度,以TVB-N值、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巯基含量、TBaRs值及肌肉组织微观结构为指标,结合感官评分,对比分析90 d内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不同冻藏温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Ca~(2+)-aTPase活性和感官评分不断下降;肌原纤维蛋白和巯基含量,则先略微上升而后快速下降;TVB-N值和TBaRs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且温度越高上升速率越快;肌肉组织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枪乌贼肌纤维结构在冻藏过程中逐渐变得松散。相比-20℃,-30℃和-50℃冻藏温度条件下更能长久地保持枪乌...
关键词:
枪乌贼 温度 冻藏 品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都煜 徐宾铎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张崇良
日本枪乌贼和短蛸是头足类中重要的经济种类,一般为一年生,其空间分布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由于受调查时间的限制,鲜有在该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根据2011年春季(5月)、秋季(9月)和冬季(12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以及变异函数等方法分析了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的空间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1)日本枪乌贼和短蛸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强,存在局部空间热点,变异函数分析结果与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基本一致。(2)日本枪乌贼和短蛸空间自相关的尺度存在季节变化,两个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超 方舟 陈新军
研究生物体的个体发育有助于充分认识其个体形态变化规律,从而了解生物体结构的功能性与形态间的相关关系。为探究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角质颚的生长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性别及发育阶段角质颚大小和形态的差异,并揭示其背后的生态含义。研究结果显示,剑尖枪乌贼不同性别个体的角质颚大小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差异,雌性个体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但不同性别角质颚形态差异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和薄板样条变形网格显示,角质颚形态由未成熟至成熟期呈渐变规律。在发育过程中,上、下颚的头盖和翼部变得更大,脊突更加凸出,颚角夹角逐渐变小;上颚喙部更加尖锐,但下颚喙部逐渐变得迟钝。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上颚在未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小,在亚成熟期和成熟期变化较大,亚成熟期和成熟期形态变化趋势相似;下颚在未成熟期和亚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大,成熟期形态变化较小,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剑尖枪乌贼在发育过程中,角质颚形态随着其个体不断发育呈渐变规律,同时角质颚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可能与剑尖枪乌贼发育过程中的摄食和环境变化有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峰 李楠 方舟 梁君 张洪亮 周永东 蒋日进
根据2014—2016年春夏季浙江沿岸海域拖网调查捕获的剑尖枪乌贼样本数据,结合提升回归树方法(boosted regression tree, BRT),确定不同的环境因子权重,利用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 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 GMM)构建基于多因子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春季剑尖枪乌贼栖息海域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a,Chl.a)和表层溶解氧质量浓度(dissolved oxygen, DO)的适宜范围分别为22~24℃、34~36、0.5~1.5 mg/m~3和8~10 mg/L;而夏季对应的环境因子适宜范围分别为23~24℃、31~34、0.5~1.5 mg/m~3和7~11 mg/L,季节差异较小;提升回归树分析结果表明,SST为环境因子中最重要的因子,其次分别为DO、Chl.a和SSS。剑尖枪乌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的时空分布:春季HSI相对较低,且适宜栖息地主要出现在偏南部海域(27°N~29°N);夏季的HSI相对较高,且在北部海域也发现较高的HSI值(30°N~31°N)。2种算法相比而言,GMM方法有着更低的赤池信息准则值(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因此更为适宜浙江沿岸剑尖枪乌贼的栖息地研究。浙江沿岸的剑尖枪乌贼最适栖息地的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变化以及海流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林龙 王展 张雪梅 张秀梅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初孵仔乌为实验对象,研究饥饿胁迫下仔乌的行为、体征等的变化,以及不同底质(细沙组、无底质组、沙泥组)和温度条件对仔乌耐饥饿能力的影响,以期为其增殖放流最佳时期的选择和放流海域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饥饿对仔乌的形态特征、行为方式、活力状态等影响较大,饥饿12 d时仔乌全部死亡。水温25℃条件下,细沙组、无底质组和沙泥组的饥饿不可逆点(PNR)分别为7.5 d、8 d和9.5 d;饥饿前7 d,各组的累积死亡率相差不大,之后由高到低依次为细沙组、无底质组、沙泥组;饥饿10 d后,3个实验组仔乌的体重损失率分别为7.72%±2.80%、6.95%±2.64%和5.30%±2.41%。无底质条件下,28℃组、25℃组和22℃组的PNR时间分别为7 d、8 d和9.5 d;28℃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贾俊琦 张悦 廖月琴 林慧敏
为了探究2种乌贼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本研究对舟山地区捕获量较大的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和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蒸煮损失率、甲醛(FA)含量、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矿物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日本无针乌贼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与金乌贼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金乌贼(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金乌贼(P<0.05)。金乌贼肌肉的硬度、弹性、胶粘性、咀嚼性和内聚性均显著高于日本无针乌贼(P<0.05)。2种乌贼肌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无机元素,常量元素中K和P含量最高,微量元素中Zn和I含量最高。研究表明,2种乌贼肌肉的营养成分及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属于优质的低脂蛋白,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研究为开发利用东海头足类海洋资源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乌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品质评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华 陈新军 方舟 刘必林 高春霞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及所占的比例为380~560 mm和83.5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60~240 mm和81.86%;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40~180mm和77.78%,雄性为140~160 mm和93.14%。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体质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 500~4 500 g和85.00%;中东太...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俊霖 赵国庆 张胜茂 崔雪森 唐峰华 陈峰 韩海斌
为掌握鸢乌贼渔场在西北印度洋公海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高产中心渔场的变动情况,并为后期开展渔情预报、渔场预测等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2016—2021年西北印度洋灯光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结合鸢乌贼产量和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名义CPUE)进行年际变化及季节性波动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时空因素对鸢乌贼名义CPUE变动的影响,探索并找出渔场重心变化规律及其中心渔场的年际与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产量与渔船数量上升趋势一致,但渔船数量过多会导致名义CPUE下降;2016—2021年,年间渔场重心整体往东北方向曲线移动,各年的名义CPUE高值区域集中在12°~20°N,58°~68°E;名义CPUE和产量最高的时期为10—12月,鸢乌贼分布最广的时期为10月至次年1月,由高纬度向低纬移动的时期为2—5月;月间9—12月产量重心分布纬度较高(17°~18°N),1—5月较低(15.5°~16.5°N);年际渔场变化方向与生产月份(9月—次年4月)的渔场变化方向均为东北—西南向,与索马里洋流方向一致。研究表明,当渔船过多时名义CPUE会下降,应对渔船数量进行合理管控,此外,还应注意鸢乌贼渔场年间、月间变化规律,将其合理运用于捕捞活动。本次研究更好地揭示了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资源与中心渔场分布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其渔业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天 梁君 周永东 胡扬杰 徐开达 张亚洲 李雪珽
为了探究曼氏无针乌贼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实验根据2020—2021 年中街山列岛海域春季 (4月) 和秋季 (10月) 共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及联结系数 (AC) 等方法,分析了中街山列岛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结果显示,春季主要游泳动物共21 种,秋季共14 种,不同季节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大,春季曼氏无针乌贼属于广生态位,秋季属于中生态位。春季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O_(ik)≥0.5 的种对仅占总数的14.29%;秋季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O_(ik)≥0.5 的种对占总数的50%。AC分析显示,曼氏无针乌贼与主要游泳动物种间联结呈正联结 (AC≥0) 的种对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春季21 个种对中,19.05%的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秋季14 个种对中,35.71%的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研究表明,不同生活史阶段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利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主要游泳动物种间联结度均有所不同。本研究基于生态位视角进一步探究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衰退机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栖息地保护和修复提供生态学基础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必林 刘庭羽 宋林玮
为了更好地了解柔鱼和日本爪乌贼个体发育期营养生态位变化,根据2021—2022年“淞航”号渔业资源调查船所采集36尾柔鱼和30尾日本爪乌贼样本,对其眼睛晶体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柔鱼个体δ~(13)C、δ~(15)N值分别为0.10‰~1.68‰、0.79‰~7.51‰;日本爪乌贼个体δ~(13)C、δ~(15)N值分别为0.15‰~1.20‰、0.81‰~7.05‰。柔鱼、日本爪乌贼生态位面积分别为0.40‰~(2)~5.85‰~(2)、0.27‰~(2)~5.36‰~(2)。GAM模型分析显示:柔鱼眼睛晶体δ~(13)C、δ~(15)N与晶体直径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偏差解释率分别为31.9%和34.3%。日本爪乌贼眼睛晶体δ~(13)C、δ~(15)N与晶体直径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偏差解释率分别为12.9%和19.4%。分析认为,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摄食柔性是导致其眼睛晶体δ~(13)C、δ~(15)N值随胴体增大无规律变化的原因;个体同位素变化幅度较大反映了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过渡区同位素基线值变化幅度较大;83%的柔鱼样本和80%的日本爪乌贼样本的个体间的δ~(13)C的生态位幅度较小,但是δ~(15)N的生态位幅度较大,所以该海域的柔鱼、日本爪乌贼个体摄食水平存在差异;GAM模型显示个体发育和基线值是影响组织δ~(13)C、δ~(15)N值的因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展 王林龙 李文涛 张秀梅
为了解金乌贼(Sepiaesculenta)精子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存活机制,分析测定了不同温度(16℃、20℃、24℃)和不同溶解氧(1 mg/L、3 mg/L、6 mg/L)条件下保存36 h后精荚能量物质含量、糖脂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精子激活后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温度和溶氧处理36h后精荚糖原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低于未处理组(P0.05)。当温度从16℃升高至24℃时,精荚糖原含量逐渐下降,甘油三酯的含量则先降后稳;己糖激酶(HK)、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脱氢酶(P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脂肪酶(LIP)活性先升后稳;精子激活初期运动速度和不运动率随温度升高无显著变化,而快速运动率则先稳后降。当海水溶解氧从1 mg/L升至6 mg/L时,精荚糖原含量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含量先稳后降; HK、PDH、SDH活性随溶解氧上升呈逐渐上升趋势, LDH先升后降, LIP则先稳后升;精子激活初期运动速度和快速运动率随溶解氧升高呈先升后稳的变化趋势,而不运动率则呈先降后稳趋势。上述结果表明,精荚中的糖原和甘油三酯是精子的主要供能物质,精子较低的能量物质消耗为其长期存活提供了保障,低温和低氧环境可抑制精子的耗能,更利于其在精荚中长期存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洪超 薛张芝 丁源 徐晓蓉 金洋 李和生 王鸿飞 许凤
为研究反复冻融对乌贼肉蛋白质性质的影响,探究冻融过程中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以新鲜金乌贼肉为研究对象,3种不同解冻方式(0°C解冻、流水解冻和室温解冻)分别进行9次冻融处理。结果显示,在反复冻融过程中,冻融方式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显著,0°C解冻优于流水解冻优于室温解冻。3种解冻方式解冻乌贼肉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离子键和氢键含量降低,离子键分别降低了7.71%、10.64%和13.61%,氢键分别由31.91%、31.97%和31.87%降低到了26.76%、25.53%和23.94%;疏水相互作用、二硫键和非二硫共价键的含量均增加,疏水作用力分别增加了8.86%、12.35%和14.72%,二硫键分别增加了1.43%、1.96%和2.85%,非二硫共价键分别由1.16%、1.28%和1.55%增加到了3.75%、4.05%和5.50%;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分别由30.47、31.31和32.26μg增加至46.10、53.51和58.91μg,与疏水作用力的结果保持一致;巯基与活性巯基含量降低,巯基分别降低了13.07、38.99和40.32 nmol/mg,活性巯基分别降低了6.55、24.26和43.16 nmol/mg,与二硫键生成趋势保持一致。红外光谱分析反复冻融过程中蛋白质中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得到反复冻融使肌原纤维蛋白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9次冻融后,0°C解冻、流水解冻和室温解冻3种冻融方式的光谱带向不同波数方向依次有规律移动,其中酰胺A带和酰胺Ⅲ带向高波数方向微移,酰胺Ⅰ带、酰胺Ⅱ带向低波数方向微移。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α-螺旋和β-折叠二者含量之和占总比降低,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二者含量之和增加。反复冻融过程实则是蛋白质缓慢氧化的过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温利红 张衡 方舟 陈新军
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产统计资料,对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3种捕捞方式的鸢乌贼作业次数、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对3种捕捞方式的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年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7、2018和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产量分别为28 347、68 535和180 094t,产量逐年上升。从年间变化来看,CPUE波动较大;从月间变化来看,各月产量与CPUE的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3种捕捞方式各月产量重心呈现逆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东向西移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灯光敷网分为5类,灯光罩网分为4类,鱿钓分为6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12.5°N~14.5°N,58°E~60°E和16°N~18°N,61.5°E~63°E海域内。以时间和空间为影响因素,对不同经度间海域分析发现,CPUE在不同时间、空间上有明显差异;而不同捕捞方式也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加强时间序列的样本采集工作,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分析鸢乌贼渔场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本原因,为后续合理开发该渔业和建立相关渔情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长琳 刘思玮 赵法箴 陈四清 刘春胜 燕敬平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不同发育阶段的受精卵以及0–10日龄幼体的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和谷丙转氨酶5种酶比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浓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囊胚和原肠期(Ⅱ)最高,在初孵幼体(Ⅶ)中最低,含量分别为81.50 mg/g和4.24 mg/g。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谷丙转氨酶比活力的变化趋势相近,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胚胎发育阶段均能检测出这3种酶的活性,说明主要自母体获得,但活力相对较低;在初孵幼体中,这3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比活力分别为0.51 u/g、1.68 u/mg和37...
关键词:
金乌贼 胚胎发育 可溶性蛋白 消化酶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钱卫国 孙满昌 张健
20 0 3年 10月 ,在阿拉伯海鸢乌贼渔场中对鱿钓船的舷侧水中光照度进行了实测。本文结合试验船的尺寸数据和当时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 ,对使用高压钠灯 (也称变色灯 )时的光照度分布及其使用前后的钓捕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在 12 0盏× 2kW金属卤化物灯作用下 ,在距船右舷 3 0m的垂直断面 ,0 0 1lx的等光照度曲线在 5 5m水层附近 ;但在 2 0盏× 5 0 0W高压钠灯作用下 ,0 0 1lx的等光照度曲线在 2 0m水层附近。采用高压钠灯可以使鱿鱼聚集密度增大 ,钓捕深度变浅 ,从而提高渔获效率 ,其每小时平均产量比采用高压钠灯前高 1~ 6 5倍。
关键词:
高压钠灯 光照度 钓捕效果 鸢乌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