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34)
- 2023(3412)
- 2022(2911)
- 2021(2731)
- 2020(2367)
- 2019(5120)
- 2018(5335)
- 2017(9329)
- 2016(5752)
- 2015(6550)
- 2014(6871)
- 2013(6347)
- 2012(6046)
- 2011(5565)
- 2010(5592)
- 2009(5216)
- 2008(5061)
- 2007(4831)
- 2006(4211)
- 2005(3907)
- 学科
- 济(15011)
- 经济(14985)
- 管理(13400)
- 业(11332)
- 企(8814)
- 企业(8814)
- 制(6372)
- 农(6075)
- 学(5998)
- 中国(5916)
- 体(5675)
- 财(4721)
- 理论(4320)
- 方法(4318)
- 教育(4080)
- 银(4011)
- 银行(3993)
- 地方(3961)
- 行(3900)
- 融(3764)
- 金融(3755)
- 业经(3668)
- 农业(3590)
- 体制(3406)
- 数学(3319)
- 数学方法(3235)
- 技术(2963)
- 度(2896)
- 制度(2893)
- 教学(2885)
- 机构
- 学院(78997)
- 大学(78351)
- 研究(33718)
- 济(24951)
- 经济(24087)
- 管理(24003)
- 中国(23530)
- 农(23296)
- 科学(23053)
- 所(19935)
- 理学(19660)
- 理学院(19346)
- 农业(19062)
- 管理学(18760)
- 管理学院(18612)
- 京(18475)
- 研究所(18313)
- 业大(16306)
- 中心(14640)
- 江(14287)
- 省(13106)
- 技术(12751)
- 财(12557)
- 院(11919)
- 农业大学(11701)
- 范(11569)
- 北京(11478)
- 师范(11349)
- 业(11131)
- 州(10860)
- 基金
- 项目(52392)
- 科学(38354)
- 研究(36841)
- 基金(34021)
- 家(32148)
- 国家(31828)
- 科学基金(24381)
- 省(22787)
- 社会(19594)
- 划(19533)
- 社会科(18271)
- 社会科学(18268)
- 教育(17669)
- 基金项目(17405)
- 自然(16468)
- 自然科(16075)
- 自然科学(16067)
- 编号(15960)
- 自然科学基金(15754)
- 成果(14328)
- 资助(14185)
- 课题(12907)
- 重点(12657)
- 发(11928)
- 计划(11912)
- 科技(11299)
- 体(11111)
- 部(10828)
- 创(10752)
- 农(10441)
共检索到129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叶乃忠 曾盖 唐伟 肖应辉
为阐明大穗型籼稻品系R1126稻谷籽粒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其与粳稻日本晴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10为材料,通过连续2年田间种植并测定各株系的籽粒粒长、粒宽和粒厚等表型性状,结合利用SSR和SFP等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对控制该群体的稻谷粒形性状进行了QTL分析。2年试验共检测到10个控制粒长、粒宽和粒厚性状的QTL,其中Q GL3-1、Q GL3-2和Q GL9这3个粒长QTL,以及Q GW2和Q GW5这2个粒宽QTL在2年试验中能被重复检测;而粒厚性状在2年试验中检测到5个QTL,但均只在1年试验中出现。根据连锁的分子标记信息,Q GL3-2、Q GW2和Q GW5可能分别与已报道的主要粒形基...
关键词:
水稻 粒长 粒宽 粒厚 QTL定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晁园 冯付春 高冠军 朱雪萍 何予卿
以川香29B和中国香稻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通过建立144个SSR标记连锁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共检测到了45个与水稻粒长、粒宽、长宽比、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相关的QTL,分布在水稻的第1、2、3、4、6、7、9、10、12染色体上,其中有9个QTL的效应被重复检测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应洲 罗荣剑 圣忠华 焦桂爱 唐绍清 胡培松 魏祥进
【目的】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多年、多环境的QTL分析,寻找能够稳定遗传的产量性状主效QTL,剖析超级早籼稻中嘉早17的高产机理,为选育高产新品种提供有用信息。【方法】以日本晴×中嘉早17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筛选亲本间多态性SSR标记,对群体各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利用Mapmarker/exp 3.0构建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群体于2015—2016年,两地三季种植于杭州、海南和杭州,成熟期考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单株产量、结实率、千粒重、粒长、粒宽和粒厚等产量相关性状。运用Windows QTL C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小平 李传旭 宁卫东 张建国 曾静 毛毳 李永洪 林拥军
为开展水稻茎粗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利用岗46B/A232的高世代重组自交系群体和基于重测序构建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利用R/qtl软件包对水稻倒二节的节间直径(RSID)和倒三节的节间直径(RTID)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3个控制倒二节茎粗的QTL和7个倒三节茎粗的QTL,分布在第2、3、4、7、11号染色体上。其中2号染色体上的qRSID2-1和qRTID2-1距离较近,qRSID2-2/qRTID2-2和qRTID2-3可能是同一位点,并在多次试验中被重复检测到,表型贡献率为7.89%~12.36%,物理区间在100kb之内。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茎粗 QTL 重组自交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强 张大双 吴健强 张玉珊 王际凤 黄培英 朱速松
为稻米品质分子育种改良提供新的辅助选择标记和理论依据,以籼爪交(籼稻×爪哇稻)组合V20B/CPSLO17衍生的150份重组自交家系(RIL)为作图群体,结合RIL群体的粒形性状表型数据,运用QTL ICIMaPPIng 4.0软件进行粒形性状QTL检测及其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7条染色体(1,2,3,4,5,7,10)上共检测出5个粒长性状QTLS(QgL-1,QgL-2,QgL-3,QgL-7,QgL-10)、3个粒宽性状QTLS(QgW-2,QgW-4,QgW-5)和4个长宽比性状QTLS(QLWR-1,QLWR-3,QLWR-5,QLWR-7)。第3染色体的MaRkeR910209...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艳殊 田雨 张佳楠 许世超 董全中 李文滨 李文霞 宁海龙
为探明大豆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定位控制这些性状的QTL进而提高大豆产量,以4个产量相关性状差异较大的大豆亲本配制双交组合(垦丰14×垦丰15)×(黑农48×垦丰19)衍生的包含160个株系的四向重组自交系群体(FW-RIL)为材料,在哈尔滨(2013-2015年)和克山(2013,2015年)种植,获得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的表型数据,结合已经构建的包含275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图谱对产量相关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多个环境下重复稳定检测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 28个,其中10个株高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3.20%~11.72%,3个主茎节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6.55%,5.70%,3.77%,9个单株荚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2.60%~11.25%,4个百粒质量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在3.83%~9.35%,2个单株粒数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率分别为8.58%,7.52%;28个多环境重复检测到的产量性状QTL,其中16个QTL是本研究新检测到的,12个与国内外报道过的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一致,说明QTL检测准确率较高。利用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定位控制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为利用分子标记改良大豆产量潜力提供了有力手段。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匡勇 罗丽华 周倩倩 何云丽 范锡麟 肖应辉
利用由大穗籼稻品系1126与粳稻品种日本晴构建的包含216个株系(F7)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调查每穗总粒数、穗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的表型分布,对4个穗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相关分析表明,除穗长与一次枝梗数以外,其余性状均呈1%显著水平的两两正相关,其中二次枝梗数对于增加每穗总粒数的作用最大。遗传分析表明,每穗总粒数遗传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主基因控制;穗长和一次枝梗数由2对加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二次枝梗由4对主基因(2对等效)+加性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振 冯晓敏 严金波 韩超逸 宋辉 岳兵
以141份玉米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及受体亲本黄早四于2011年在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2011和2012年在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对穗长、穗粗、株高、穗位高、吐丝期、散粉期、雄穗分枝数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7个农艺性状共检测到18个主效QTL,单个QTL的贡献为9.79%~37.35%,其中4个QTL在多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5个QTL与前人的报道结果一致。
关键词:
玉米 农艺性状 QT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亚东 董少玲 张颖慧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周丽慧 姚姝 赵凌 于新 王才林
利用穗部性状存在明显差异的粳稻TD70和籼稻品种Kasalath杂交,经单粒传法获得的240个重组自交系(RIL)为作图群体,分别于2010和2011年对穗长、每穗总粒数和着粒密度进行鉴定,用完备区间作图法,以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141个SSR标记对粒型性状进行QTL检测。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个性状的QTL 23个,其中控制穗长的5个QTL、每穗总粒数的8个QTL、着粒密度的10个QTL,分布在第2、3、4、6、7、8、9和10染色体上,LOD值范围为2.5~9.3,单个QTL的贡献率介于4.0%~20.8%之间。第2染色体的RM5699-RM424、第3染色体的RM489-RM1278、...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穗部性状 QTL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露霞 王松凤 江玲 万建民
利用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Asominori×IR24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71个株系和相应的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群体65个株系,以芽期冷害死苗率为芽期耐冷性的鉴定指标,对芽期耐冷性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R IL群体中检测到3个芽期耐冷性QTL,位于第5和第12染色体上(第5染色体上存在2个位点),分别命名为qCTBP5-1、qCTBP5-2和qCTBP12,其LOD值为4.7、2.9、2.9,解释表型变异的19.21%、12.00%、12.21%。qCTBP5-2增强芽期耐冷性的等位基因来自粳型耐冷亲本Asom inori,qCTBP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云涛 潘英华 徐志健
【目的】挖掘水稻粒型相关QTL位点可为水稻的粒型遗传机制研究和优质化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西普通野生稻高代自交系材料ZY03为父本,栽培稻品种日本晴为母本,通过常规杂交获得包含160个单株的F_2分离群体,并开展粒长、粒宽及粒长宽比等粒型性状的调查。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84个SSR标记对F_2群体单株进行分子检测。应用MAPMAKER EXP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构建分子标记连锁图。应用QTLmapping3.0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
关键词:
粒长 粒宽,粒长宽比 QT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应江 游书梅 郑家奎 蒋开锋 张涛 杨莉 杨乾华 万先齐 罗婧 李昭祥 高磊
利用高配合力水稻三系恢复系泸恢8258与扬恢34杂交的F2,通过单粒传法获得1个由140个系组成的F8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NCⅡ设计,每个系及2个亲本(共142个系)分别与3种不同胞质的不育系冈46A(冈型)、泸98A(K型)、Ⅱ–32A(印尼水田谷型)杂交,构建的双列杂交群体分别在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基地(简称"德阳基地")和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基地(简称"遂宁基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5个产量构成要素的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千粒重外,其余4个性状在2个基地的...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重组自交系 产量性状 配合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雅君 江玲 王春明 刘世家 陈亮明 万建民
利用由 191个家系组成的密阳 2 3/秋光重组自交家系 (recombinantinbredlines,RIL)F10 代群体 ,进行种子休眠性数量性状基因座 (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以抽穗后 35d的种子发芽率作为种子休眠性的表型值 ,分析亲本和 191个RIL的休眠性表现。通过WinQTLCart软件分析 ,检测到分别位于第 5和第 8染色体上的 2个水稻种子休眠性QTL ,其中位于第 8染色体上QTL的加性效应为负值 ,表明该休眠性基因位点来源于亲本秋光 ;第 5染色体上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 ,表明该休眠性减效基因来源于亲本密阳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丹 王嘉宇 柴永山 孙玉友 孙国宏 冯章丽 陈温福
为了深入剖析水稻粒形性状的遗传调控机理,以典型籼稻品种七山占(Qishanzhan)和典型粳稻品种秋光(Akihikari)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于2011~2013年分别对各株系的粒长、粒宽和粒厚3个粒形性状进行表型测定,并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粒形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7个控制粒形性状的QTLs,包括3个粒长QTLs,11个粒宽QTLs和13个粒厚QTLs,它们分布于第1,2,3,4,5,11和12号染色体上,可分别解释14.45%~38.48%,28.98%~52.36%和38.77%~44.23%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第3,5和12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辛业芸
水稻许多重要的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QTL定位方法的日趋完善,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QTL)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综述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的原理、定位群体和常用方法及分子标记在水稻产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水稻产量性状QTL定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稻 产量性状 分子标记 QTL定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