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1)
2023(7317)
2022(5995)
2021(5366)
2020(4203)
2019(9330)
2018(8834)
2017(16941)
2016(8548)
2015(9535)
2014(9206)
2013(9309)
2012(8809)
2011(8300)
2010(8687)
2009(8369)
2008(8054)
2007(7550)
2006(6969)
2005(6500)
作者
(25411)
(21425)
(21331)
(20105)
(13593)
(10041)
(9578)
(8082)
(8039)
(7547)
(7457)
(7070)
(7014)
(6861)
(6620)
(6550)
(6322)
(6160)
(6156)
(5513)
(5358)
(5077)
(4949)
(4914)
(4869)
(4853)
(4601)
(4419)
(4292)
(4059)
学科
(63620)
经济(63587)
管理(29633)
(25905)
(22595)
企业(22595)
方法(18641)
数学(16320)
数学方法(16223)
地方(16196)
中国(13302)
地方经济(12290)
技术(11533)
业经(11373)
(9894)
(9492)
金融(9491)
(9420)
技术管理(9051)
(8976)
(8405)
银行(8400)
(8215)
(8163)
环境(7502)
经济学(7478)
(7120)
贸易(7110)
(7065)
产业(6879)
机构
大学(137460)
学院(136210)
(74066)
经济(72929)
管理(52098)
研究(51094)
理学(43883)
理学院(43452)
管理学(42966)
管理学院(42676)
中国(40006)
(31599)
(27685)
科学(25316)
经济学(25081)
财经(25037)
(24899)
(22723)
经济学院(22170)
中心(22150)
研究所(22016)
(20481)
财经大学(18575)
(17941)
北京(17914)
(16213)
(16174)
师范(16119)
(15442)
商学(15420)
基金
项目(82158)
科学(66537)
研究(62112)
基金(61627)
(52347)
国家(51950)
科学基金(45557)
社会(44206)
社会科(42167)
社会科学(42155)
基金项目(31388)
(30906)
教育(27098)
自然(26191)
自然科(25659)
自然科学(25653)
自然科学基金(25210)
(25024)
资助(24701)
编号(22433)
(19776)
国家社会(19458)
(19310)
创新(18812)
(18504)
成果(18461)
重点(18307)
教育部(16767)
发展(16636)
(16634)
期刊
(91062)
经济(91062)
研究(49144)
中国(27388)
管理(24091)
(23613)
(17911)
金融(17911)
科学(16477)
经济研究(16095)
学报(15125)
财经(14257)
(14248)
技术(12714)
大学(12573)
(12538)
学学(11960)
业经(11825)
问题(11037)
教育(10233)
技术经济(9889)
农业(9235)
(8861)
世界(8738)
国际(8255)
统计(7749)
(7528)
商业(7429)
现代(7288)
经济管理(7177)
共检索到2238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雷鸣  
日本的封建社会是以一定的商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起点的,“幕藩体制”所特有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容的二元结构体制和等级制度为封建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在“幕藩体制”下,人口、耕地和生产力的发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促成新兴专业化商人的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扩散,新兴专业化商人逐渐向土地经营者和手工业经营者转化,在此过程中,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渗透并瓦解;同时,“幕府”和各“藩国”则由于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而分别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幕藩体制”所发生的结构和制度上的变迁为明治维新后的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跃  
发生在日本近代的明治维新,一开始并不是所谓主张进步的维新志士企图推翻落后保守的幕府政权的革命,而是一场围绕着开国与锁国的政治斗争。对立双方的主角,一方是主张对外开放的幕府政权,另一方则是部分主张复古排外的雄藩武士。这批武士与大权旁落很久的朝廷结盟,最终逼迫幕府“奉还大政”,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明治政权。由于没有治国经验,新政权建立后不久即派出级别很高的岩仓使节团对欧美各先进国家进行全面考察。使节团回国后,日本政府迅速调整政策,全面学习西方,终于走上了近代资本主义道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孙景宇  
从广义上来说,转型是从一个社会成熟状态向另一个社会成熟状态的转变。通过移植先进国家的制度来推动制度变迁是实现转型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历史上,制度移植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俄罗斯休克疗法的比较,文章认为,成功的制度移植需要注重对慢动制度的诱导。而教育、示范、学习乃至奖惩等方式在诱导慢动制度变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制度移植的成功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俄罗斯转型的发生机理和绩效。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胡学雷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经历了一个身份的自我定位与重新建构的过程 ,原有的被侵略、被殖民的身份被打破 ,新的帝国主义身份逐渐得以建构 ,与此同时 ,日本的国家利益也得以重新建构。在身份的建构过程中 ,自我定位是基础 ,适度模仿是必要 ,而互动的进程最为关键。目前的日本再次处在了身份建构的关口 ,如果它错误地自我定位并试图建构错误的身份 ,将不可避免地重蹈历史覆辙。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商丽浩  田正平  
清末教育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商丽浩田正平中国清朝末年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两国新旧教育的交替时期。19世纪中叶,西方的兵轮伴随西方文明鼓浪而来,势不可挡。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门户开放;1853年,美国培理舰队驶进日...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济勇  张楠  
洋务运动前的中国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财政状况相似,都遇到了财政危机。由于两国在变革前政治、经济的差异以及两国改革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的不同,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并未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财政体制也仍然是封建制度下的管理方式,只是把中央政府的财权下移,最终没有带来财政状况的改善,反而加剧了财政危机;而日本政府的明治维新改革是全方位的,进行了相对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改革俸禄制度以减少财政支出,改革地税以增加财政收入,扶持民间资本以开拓新税源,最终化解了财政危机,并建立了新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财政体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海兵  
"市场经济"是什么?至少在中国还是一个需要继续讨论的话题,其定论或准定论也许在多年之后才有结论。本文对什么是市场经济做了三维的基于逻辑与简明原则的分析。结论是: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是交换经济、是分散经济或分权经济。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江秀平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两国创办近代企业(或者说近代化)的起点。当时两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与欧美诸国不同的要点。比如说,中日两国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都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来源于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引进;不是从轻工业的商品生产开始的,而是从非商品的重工业军需品开始的;不是从私人民营工业开始的,而是从封建官僚的“官办”开始的。虽然,中日两国近代机器工业的起步和创办过程,具有许多共同点,然而,时过三十年,其结果是,日本一跃成为亚州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中国却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中苦苦挣扎,甚至濒临被瓜分的危机。何以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竟会产生如此...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俊民  徐冰  
历史教科书是年青一代认识其他国家的主要渠道和载体之一。考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变化,既能显现一国国民历史观的变化,也能管窥到人们的历史观的变迁对教科书编写的深刻影响。笔者详尽考察了新中国各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的明治维新陈述后认为:教科书对明治维新记述的嬗变,与思想解放同步,表现出中国人在不断修正自身对日的认识,使之科学化、符合历史事实;中国人在教科书中修正对日认识和历史记述的过程,可以为日本人思考教科书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朱立南  
日本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启示中国人民大学朱立南日本发展经济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和组织市场经济的做法,同样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对于后一方面的学习,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把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日本的市场经济,有许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袁康  
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经济的一种运行机制,其基本要求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无论哪个国家搞市场经济,都必须符合这个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各不相同,因而使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色,并进而形成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史看,市场经济首先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形成的。美国、日本、德国是现代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国家,它们搞的市场经济也是最著名的三种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具体说来,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的市场经济,它们资源配置的基础都是市场,企业都是根据市场状况自主决定经济活动,政府都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冯昭奎  
众所周知,计划经济的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一些大事。但是,从实际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日本经济虽然不是计划经济,但显得更有条理性、计划性。日本的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条理性、计划性?这种计划性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项卫星  
日本在战后建立的经济体制,是一种充分体现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协调与统一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政府主导突出地表现为: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依靠财政、金融政策以及政策性金融等调控手段,对整个经济进行宏观间接调控。这种政府主导并不是为了排挤或替代市场机制的作用和企业的活力,而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这种比较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模式,对于我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