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53)
2023(3116)
2022(2683)
2021(2620)
2020(2379)
2019(5151)
2018(5226)
2017(10112)
2016(5652)
2015(6430)
2014(6634)
2013(6567)
2012(6174)
2011(5493)
2010(5773)
2009(5759)
2008(6196)
2007(5815)
2006(5056)
2005(4813)
作者
(16943)
(14209)
(14017)
(13500)
(9173)
(6883)
(6654)
(5619)
(5359)
(5142)
(4950)
(4846)
(4494)
(4475)
(4437)
(4393)
(4367)
(4165)
(4107)
(4094)
(3602)
(3535)
(3360)
(3269)
(3242)
(3194)
(3175)
(3122)
(2940)
(2828)
学科
(20073)
经济(20042)
(17242)
管理(16644)
(12973)
企业(12973)
(10795)
保险(10703)
方法(10082)
数学(8635)
数学方法(8418)
中国(8170)
(7795)
(7619)
(7556)
银行(7548)
(7117)
(5733)
金融(5733)
(4789)
财务(4780)
(4772)
(4771)
制度(4768)
财务管理(4762)
(4722)
理论(4603)
各种(4477)
企业财务(4412)
(4366)
机构
大学(84577)
学院(81684)
(31044)
经济(30173)
管理(29507)
研究(27283)
中国(26652)
理学(23639)
理学院(23357)
管理学(22734)
管理学院(22578)
(19235)
(18745)
科学(16415)
(14720)
财经(14252)
中心(13588)
(13447)
(13121)
研究所(12871)
(12832)
北京(12448)
(10917)
业大(10803)
财经大学(10581)
农业(10364)
(10240)
师范(10118)
(9507)
经济学(9457)
基金
项目(46292)
科学(35352)
基金(33552)
研究(32966)
(28900)
国家(28616)
科学基金(24190)
社会(20341)
社会科(19063)
社会科学(19057)
(16953)
基金项目(16949)
自然(16052)
自然科(15711)
自然科学(15706)
资助(15516)
自然科学基金(15418)
教育(15259)
(14561)
编号(13179)
成果(11936)
(10417)
重点(10026)
课题(9229)
科研(9073)
(9059)
大学(8981)
教育部(8957)
(8623)
项目编号(8397)
期刊
(37981)
经济(37981)
研究(28972)
中国(19857)
(15913)
(15785)
金融(15785)
学报(13721)
(12247)
科学(11647)
管理(11467)
大学(10637)
学学(9940)
教育(9109)
农业(7967)
财经(7475)
技术(6630)
(6222)
经济研究(5113)
统计(4842)
理论(4837)
(4669)
国际(4568)
(4452)
(4435)
实践(4421)
(4421)
现代(4417)
业经(4388)
财会(4359)
共检索到140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冯嘉亮  宋素霞  
本文案例中由于被保险人生前牵涉一起经济案的债务处理问题 ,而使一笔保险金的给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保险公司不具备处理民事法律关系的资格 ,因此必须依据《保险法》的规定正确履行合同的给付义务。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何丽新  李金招  
由于未成年人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欠缺,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中,我国《保险法》从投保主体、被保险人同意权、保险金额等方面加以限制。最高人民法院《保险法司法解释三》缓和了此限制性规定,将投保主体从"父母"扩张到"其他履行监护职责的人",同时修正被保险人同意权的行使方式,不拘泥于书面形式。但仍面临投保主体标准不清、保险利益来源不明、未成年人父母同意的行使陷入困境等等问题。我国应正视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的客观需求,厘清亲子关系稳定性、道德危险之防范、被保险人人格权之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未成年人死亡给付保险的投保人限制于亲属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投保年龄不作限制,以死亡年龄进行效力限制。在未满16周岁之前,保险金额限于丧葬费用,且不需经过被保险人同意。在届满16周岁之后,未成年人通过行使"被保险人同意权"对超过丧葬费用的保险合同的效力进行追认或同意,未追认或同意的,仍以丧葬费用为限。实行投保人与同意权人分离机制,对学校等社会团体作出变通规定,使未成年人死亡保险的功能落到实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萌萌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作用,这两种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失业保险金给付标准的合理确定。本文通过对我国失业保险金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的分析比较,对我国现行失业保险金标准是否合理做出判断,并提出改革建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蔡大顺  
《保险法》第51条第1款规定要保人、被保险人应尽法定安全义务,该义务在性质上应为对己义务,若要保人或被保险人违反此义务,有可能构成重大过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该条并未对法律责任作清晰规定。司法实践中,法院裁判存有较大分歧,有主张保险人免责;有主张适用过失相抵,相应酌减保险金的给付。对被保险人重大过失行为,德国新保险法并未将其作为保险人免责事由,而系采取比例给付保险金原则,未来我国法应参酌该立法,否定保险人的免责权,规定保险人应按被保险人过失程度给付保险金。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梁鹏  
现行《保险法》中规定的“保险”概念,无法解决实务中的问题。其存在的问题是:将“保险合同”混同于“保险”;以“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的二元结构割裂了保险的概念;法条对“赔偿”“保险金”“责任”等词的使用欠缺立法严谨性。从逻辑学的视角看,对“保险”下定义,需采取“属加种差”的经典方式。“保险”概念之“属”,不应为“制度”“法律关系”或“共同团体”,而应为“行为”。“保险”概念之“种差”应包括“特定之危险”“共同团体”和“互助共济”三个,但“保险利益”“独立之法律上请求权”不应作为“保险”概念的种差。据此,修法时,保险的概念可修改为:“由面临特定危险之主体组成共同团体,当团体成员因特定危险的发生受有损失时,在共同团体内部互助共济之行为。”在这一概念下,无论是合法保险、非法保险,抑或是持牌保险、非持牌保险,只要符合这一概念,均应接受监管机构的监管。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兰滨  
编者按:这是一起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人身保险给付案,但在给付保险金的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适用,保险业务人员不熟悉法律规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提高广大保险职工的法律意识,特刊此文。1998年7月14日,黑龙江省某市某单位为其职工统一办理了《企...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魏迎宁  
论我国《保险法》对偿付能力的规定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总经理魏迎宁一、对《保险法》中有关偿付能力规定的分析政府对保险企业实行严格监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保险企业经营保持充足的偿付能力,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能够及时支付赔款,从而发挥保险的补偿职...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鲍静海  贾莹  
新《保险法》财产保险业务中新增加了"保证保险",然而并没有对保证保险的定义、性质、适用范围及合同相关内容做明确规定。因此,正确认知保证保险与普通财产保险的区别,把握保证保险在我国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具有积极意义。防范保证风险应从完善保证保险立法和监管制度、提高保险公司对保证保险的专业管理操作能力、创新相关产品、加强银保合作和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落实。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胡文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已经实施,它的地位如何?作用怎样?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贯彻执行《保险法》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简述法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分类 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也就是说没有国家政权,法等于零;没有法,国家也就没有统治工具,不成其为国家。因此,法是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法的发展是以社会新的物质关系和新的矛盾产生为基础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齐青婵  
一、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合称,指民事主体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林宝清,2006)。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使保险法并不与社会公德相冲突,以更好地保护保险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夏光  
死亡保险是人寿保险中产生最早的一个险种,它以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的死亡作为给付前提,向受益人提供保障。近年来,死亡保险的传统做法面临一场变革,一种使保户在一定情况下生前就可领取部分死亡保险金的“预先垫付死亡保险业务”正在悄然兴起。 死亡保险保障的单一性 死亡保险能满足被保险人死亡后受益人(一般是被保险人遗属)的生活保障需要,而被保险人却不可能从此保险中获取任何利益。实际上,当被保险人面临死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伍坚  
在我国保险法中,受益人原则上不应成为出险通知的义务人。通知期限应确定为一个具体的期限,并应允许当事人约定更长的通知期限。违反出险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应设计为保险人免责和损害赔偿,但不应赋予保险人解除合同的权利。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陆荣华  
保险作为转移风险的一种手段,有时会被利用来进行投机,谋求不当得利,故各国《保险法》都规定,保险合同的订立必须以保险利益的存在为前提,我国也不例外,并在《保险法》第11条中作了同样的规定。此外,《保险法》第39条还规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可以由投保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林清  
合理期待原则作为"事后救济机制",是保险人缔约说明义务不足或缺失时的一种补充救济措施,它使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法律机制更趋完善与缜密。尽管我国新的《保险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合理期待原则,但立法已有对这一原则伸张触角的痕迹和努力,显现出我国保险立法与日俱进的特征。合理期待原则本身仍然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在保险业日益发展、规范的今天,研究和探讨合理期待原则对于完善我国保险立法将有所裨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