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92)
2023(8443)
2022(7652)
2021(7322)
2020(6105)
2019(14401)
2018(14484)
2017(28239)
2016(15443)
2015(17373)
2014(17409)
2013(17244)
2012(15611)
2011(13931)
2010(13650)
2009(12317)
2008(11704)
2007(9919)
2006(8504)
2005(7158)
作者
(44098)
(36379)
(36112)
(34386)
(23174)
(17460)
(16510)
(14551)
(13802)
(12825)
(12587)
(12075)
(11341)
(11296)
(11186)
(11085)
(10933)
(10932)
(10223)
(10155)
(9112)
(8735)
(8648)
(8198)
(8093)
(8077)
(8032)
(7951)
(7301)
(7225)
学科
(58305)
经济(58241)
管理(43534)
(41122)
(34825)
企业(34825)
方法(29499)
数学(25524)
数学方法(25241)
(15107)
中国(13946)
(13782)
(13553)
业经(12985)
地方(12014)
理论(10390)
(10234)
(10188)
贸易(10184)
农业(10114)
(9877)
技术(9664)
环境(9563)
(9193)
财务(9136)
财务管理(9122)
(8942)
企业财务(8643)
教育(8629)
(8410)
机构
大学(215683)
学院(213030)
管理(89663)
(80035)
理学(78832)
经济(78195)
理学院(77988)
管理学(76690)
管理学院(76318)
研究(69091)
中国(48527)
(45943)
科学(44828)
(34552)
(34502)
业大(33706)
(33553)
研究所(31894)
中心(30669)
北京(28892)
财经(28714)
(28699)
(28531)
师范(28285)
农业(26513)
(26193)
(25255)
(24008)
师范大学(23035)
商学(22626)
基金
项目(153854)
科学(120283)
研究(112735)
基金(110973)
(96379)
国家(95573)
科学基金(82180)
社会(68655)
社会科(64952)
社会科学(64934)
(60270)
基金项目(60252)
自然(54906)
自然科(53591)
自然科学(53581)
自然科学基金(52592)
教育(51268)
(50838)
编号(46700)
资助(45522)
成果(37234)
重点(33739)
(33547)
(32178)
(32089)
课题(31408)
创新(29797)
科研(29574)
项目编号(29085)
大学(28762)
期刊
(84208)
经济(84208)
研究(60357)
中国(34923)
学报(34447)
科学(31666)
管理(31330)
(30267)
大学(25551)
教育(24336)
(24001)
学学(23903)
农业(22038)
技术(18057)
(14150)
金融(14150)
业经(14022)
图书(13195)
财经(12711)
经济研究(12625)
理论(11674)
科技(11301)
(11086)
实践(11062)
(11062)
现代(10832)
问题(10780)
(10582)
情报(10288)
技术经济(10091)
共检索到293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秋英  大崎·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邱丽娟  王昌陵  周国安  陈受宜  常汝镇  
大豆分子育种代表了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通过综合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模拟与遗传育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大豆分子育种可对大豆从表型到分子等多个层次进行遗传操作,有助于大幅度提高育种效率,最终实现大豆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本文介绍了中国大豆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三个方面的开创者,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比较,由于知识所限对未提及的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在此致歉。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大豆分子育种与国外相关研究的差距普遍存在,然而,有些分子育种相关研究如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则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李海旺  邢邯  邱家驯  
根据现时大豆品种产量潜力水平提出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并从大豆产量性状遗传改良、理想株型育种及杂种优势生产利用探索等方面综述了与超高产大豆选育相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的大豆超高产育种研究进行讨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洁  张东旭  商蕾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和稳定地遗传转化体系方面,随着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的大豆植株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就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系统(器官发生受体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系统、原生质体受体系统)以及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春燕  姚利波  刘兵强  张孟臣  
综述了世界大豆品质育种的研究方法与发展动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大豆品质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我国大豆品质育种的发展方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任冬莲  任天佑  刘学义  张小虎  
在山西和甘肃敦煌进行大豆品种资源抗旱性鉴定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抗旱性评定方法的可靠度。结果表明,应用隶属函数或抗旱系数综合指标评定法评定大豆抗旱性,可靠度高于以叶片萎蔫度或以子粒产量为依据的两种单项指标评定法。综合评定大豆抗旱性的关键在于性状的选择,应选择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主要性状:子粒产量、株粒数、株荚数、叶片萎蔫度、植株高度、分枝数等6项作为综合评定大豆抗旱性的指标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青松  杨春燕  赵双进  闫龙  史晓蕾  刘丽娟  赵聪聪  冯燕  赵鑫  张孟臣  
针对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利用mS1轮回群体拓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遗传基础。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mS1基础群体,与现有的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新品系冀K32、冀K331、冀K69、冀K964建立抗草甘膦C0群体,C0群体改良后形成C1群体。分析基础、C0、C1 3个群体的品质、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C1群体蛋白变化为35.66%~48.02%;脂肪变化为16.34%~22.92%;株高变化为46.00~158.00 Cm;分枝数变化为0~8个;百粒质量变化为10.30~25.30 g;单株重变化为1.60~59.60 g。C1群体中不育株所占比例为19.2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濮绍京  金文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小波  姜治华  
大豆原产中国。历史上,大豆首先传向邻国朝鲜和日本,那里大豆也有约2000年的栽培史。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大豆品种类型。日本大豆品种十胜长叶在我国东北地区大豆育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福建省用日本大豆品种白千成育成龙豆23。本文分别介绍日本大豆品种白千成和塞凯20(西海20)在四川省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的情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盖钧镒  赵团结  
根据系谱资料归纳出 192 3~ 1995年中国育成的 65 1个大豆品种的 34 8个祖先亲本 ,从中选择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贡献最大的纳入核心祖先亲本名单。其中从东北、黄淮海地区、南方和国外引种 4个子群体入选祖先亲本数分别为2 5 ,2 1,19和 10。入选的 75份祖先亲本占总数的 2 1 5 5 % ,对 65 1个育成品种的核遗传贡献占 68 99% ,质遗传贡献占72 5 0 %。这批材料可用以研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和亲缘关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继君  陈红  李泽碧  贾兰  曾宪琪  
以12个春大豆品种为材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春大豆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春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单株粒重,其后依次是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底荚高度、有效分枝。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单株粒重与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单株粒数与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关系密切。因此,对春大豆的高产育种而言,应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重视选育单株粒重高、单株粒数多、主茎节数多、单株荚数多和百粒重高的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品种底荚高度和有效分枝的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汪玉秀  
 介绍了大豆异黄酮的组成结构、提取工艺和提取方法,并对其在人体健康方面的功能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综合评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四清  高聚林  刘克礼  张胜  
文章通过对大豆不同部位的去叶、去荚的处理研究表明:去下层叶片使中、上层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均出现了较强的补偿作用,大豆去叶减源后均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下降。去荚后大豆株高有所增加,百粒重也有所增加。去荚减库后对大豆的营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去中层叶和中层荚处理的产量下降最大。可见,在亚有限大豆品种中,中层叶、荚是产量的主要贡献者。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仟雨  李萍  宗毓铮  董琦  尹美强  胡晓雪  郝兴宇  
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开展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将为干旱地区大豆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塑料整理箱进行了干旱胁迫对大豆光合生理、叶片抗氧化物酶和渗透调节物以及生物量、产量影响的研究,土壤水分为干旱(45%~55%的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湿润(80%~100%的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CK)2个水平,进行了2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大豆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明显下降,使水分利用率增加;干旱胁迫对大豆叶片过氧化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无显著影响;干旱使大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增加25.00%,47.09%和47.1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