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37)
2023(13017)
2022(11460)
2021(11026)
2020(9171)
2019(21080)
2018(21074)
2017(39703)
2016(21970)
2015(24969)
2014(24350)
2013(23563)
2012(21506)
2011(19236)
2010(19199)
2009(17351)
2008(16558)
2007(14429)
2006(12485)
2005(10597)
作者
(59593)
(49336)
(48851)
(46684)
(31463)
(23766)
(22367)
(19272)
(18768)
(17542)
(17011)
(16393)
(15634)
(15487)
(15061)
(14757)
(14752)
(14744)
(14097)
(14005)
(12134)
(12104)
(11709)
(11312)
(11120)
(10974)
(10951)
(10832)
(9799)
(9785)
学科
(77814)
经济(77730)
管理(63957)
(60636)
(52192)
企业(52192)
方法(35152)
数学(29658)
数学方法(29271)
中国(22381)
(21452)
技术(19372)
业经(19078)
(19071)
(17942)
地方(17845)
理论(16281)
教育(14704)
农业(14541)
(13866)
(13572)
技术管理(13170)
(13092)
贸易(13081)
(12634)
环境(12403)
(12190)
财务(12124)
财务管理(12108)
(11868)
机构
大学(296791)
学院(291835)
管理(118445)
(108623)
经济(105987)
理学(103136)
理学院(101939)
管理学(100116)
管理学院(99573)
研究(95566)
中国(68854)
(63676)
科学(60170)
(48836)
(46490)
中心(43277)
(43263)
业大(43152)
(42779)
(42564)
研究所(42551)
师范(42226)
北京(40290)
财经(39306)
(35749)
(35507)
(35077)
师范大学(34165)
农业(33768)
技术(31970)
基金
项目(204634)
科学(161438)
研究(153882)
基金(146097)
(125943)
国家(124790)
科学基金(108132)
社会(94894)
社会科(89638)
社会科学(89614)
(81744)
基金项目(78823)
教育(72073)
自然(70153)
自然科(68543)
自然科学(68530)
(68439)
自然科学基金(67286)
编号(64062)
资助(58365)
成果(52485)
(46378)
重点(45189)
课题(44632)
(44563)
(43327)
创新(42459)
大学(39750)
项目编号(39688)
教育部(38504)
期刊
(119010)
经济(119010)
研究(88243)
中国(60254)
教育(46929)
学报(44536)
管理(44071)
科学(41768)
(38959)
(36262)
大学(34661)
学学(30993)
农业(27713)
技术(26643)
(21881)
金融(21881)
业经(20090)
图书(19220)
财经(17960)
经济研究(17830)
科技(16836)
(15270)
问题(15075)
(14879)
理论(14237)
技术经济(14187)
现代(14151)
实践(13293)
(13293)
(13108)
共检索到427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丁建  王运来  
到2012年日本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培养了1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频率明显呈加速发展态势,这些获奖科学家的大学教育、科研训练基本出自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其中11位科学家获诺奖部分研发工作是在国立大学完成,这种后发外生型大学系统井喷式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日本大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本质在于国立大学系统形成了高层次创新能力,本研究即以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为切入点,从构建大学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入手,提出大学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丁建洋  王运来  
答辩时间2013年2月到2012年日本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培养了1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频率明显呈加速度发展态势,这些获奖科学家的大学教育、科研训练基本出自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其中11位科学家获诺奖部分研发工作是在国立大学完成,这种后发外生型大学系统井喷似地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本研究即以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为切入点,从构建大学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入手,提出大学创新能力是大学为促进知识体
关键词: 切入点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程  
作者对1901—2016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及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等情况进行考察后,又对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和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高达68岁;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升任高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高达43.35岁;获奖时滞长达28年。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大学里普遍设立荣誉教授称号;将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左右;并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而且在建党100周年之前不宜像日本2001年那样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宝玺  
通过定量分析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30多年R&D投入规模和强度、来源结构、执行结构和活动类型结构,发现日本R&D投入规模和强度是促进科研创新的基础,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物质基础;企业是R&D投入的主要来源和使用机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产学研体系;R&D投入活动类型结构稳定、合理,基础研究备受重视。因此,我国要制定恰当的科技发展政策;R&D投入要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需要协调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立华  张顺顺  
2017年迎来了第7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泰勒。为全面回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金融学科所取得的开创性贡献,笔者对1969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论文和《美国经济评论》100年评出的顶级20篇文章进行梳理,大体上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内容分为金融经济理论、宏观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三大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跃平  林少宫  
新千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系的丹尼尔·麦克法登教授,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领域所作出的贡献。由于当今计量经济学涉及到高深的数学知识,包括数理统计、概率分析、算法语言等相关学科,同时其理论又广泛应用到社会科学其它领域。因此,单纯从他们理论很难直接明白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性,需从经济学研究方法现状及变革趋势、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楠  
对2010年之后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受政府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日本科技计划支持顶尖研究成果取得的特点,建议借鉴日本经验,制定长期合理目标引领发展、加强科技计划在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共享利用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林永柏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万文涛  余可锋  
美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创新能力随年龄增长呈"钟形"曲线变化。建模研究表明,他们在13岁就已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至38.17岁创新能力达到顶峰,创新的"黄金时期"长达28年。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之所以表现出"创新起点早、创新能力强、创新周期长"等特点,与其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有必要从中汲取经验。
[期刊] 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邱成利  理真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时候,各经济要素的配置会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状态,在这种平衡状态下,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受到重重阻碍:而打破这一低水平下的平衡状态,实现经济加速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创新。虽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已成为西部人的共识,但是在强大的舆论宣传和动员的背后,开发西部地区的思路仍然更多的借鉴了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早期的启动政策,而从本质上缺少研发和创新精神。惯性思维将成为西部赶超东部发达地区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打破发展常规、发挥后发优势、寻求特色道路、实现跨越创新才是真正的必由之路。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门伟莉  张志强  
诺贝尔科学奖是现代科技奖励中学术权威性最高、时间序列最长、获奖者数据量和授奖成果影响最大的国际科技奖项。对诺贝尔科学奖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将有助于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重大科学发现产出和分布的潜在规律。文章系统完整收集并分析了1901—2018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机构信息,并按照机构性质,将获奖机构划分为大学、研究院所或实验室、基金会、企业或公司、医院或诊所等五类。通过对获奖机构进行详细统计分析,本研究认为,获奖机构高度集中分布于大学和科研院所,但美、英、德、法等主要获奖国家呈现不同特点;基于不同获奖机构属性的获奖者年龄变化趋势呈现领域差异性,诺贝尔物理学奖呈现明显特性,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获奖年龄、重大成果产出年龄和授奖时滞均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但同一学科不同获奖机构的获奖者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科研人员隶属多机构的现象促进了跨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美、英、德、法等主要获奖国家的主要获奖机构呈现出不同特点。最后,本文提出建议,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应着力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强国,并提出了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强国的四点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玉涛  陈灵芝  
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是获奖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呢?这不仅是实践问题,也是科技评价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以1901—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人和候选人为例,研究相对学术水平及科研合作关系对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概率的影响。首先,从科学计量学和科学社会学两个方面解析诺贝尔奖评选的科学评价特征,采用Prob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运用QAP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诺贝尔奖提名人更倾向于提名比其(相对)学术水平高的科学家;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提名人存在科研合作关系,有利于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最后,本文提出科学家想要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应在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基础上多与类似诺贝尔奖提名人的高水平科学家合作,不仅能够获得经验、知识和声誉,而且有利于在学术共同体中获得认可。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朱喆琳  刘海波  许可  
[目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对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探讨重大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化与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可以为我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供重要启示。[方法/过程]以日本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发明人或权利人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专利申请时间、申请数量、维持时间、发明人数量和权属状态等方面的数据,揭示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规律性特征。[结果/结论]重大科学发现的形成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是技术累积与技术革命的统一。专利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促进以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知识的结构化、公开化与社会化,反馈于整个学科领域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提升。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朱喆琳  刘海波  许可  
[目的/意义]重大科学发现对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探讨重大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化与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可以为我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供重要启示。[方法/过程]以日本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发明人或权利人的发明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专利申请时间、申请数量、维持时间、发明人数量和权属状态等方面的数据,揭示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规律性特征。[结果/结论]重大科学发现的形成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是技术累积与技术革命的统一。专利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可以促进以重大科学发现为代表的知识的结构化、公开化与社会化,反馈于整个学科领域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