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86)
2023(12222)
2022(10255)
2021(9363)
2020(7914)
2019(17667)
2018(17558)
2017(34370)
2016(18696)
2015(20752)
2014(20626)
2013(20318)
2012(18938)
2011(16960)
2010(17630)
2009(16915)
2008(17319)
2007(15939)
2006(14546)
2005(13656)
作者
(53438)
(44632)
(44445)
(42257)
(28900)
(21033)
(20096)
(16983)
(16788)
(16361)
(15460)
(15012)
(14642)
(14582)
(14287)
(13524)
(13401)
(13100)
(12920)
(12824)
(11379)
(11077)
(10938)
(10388)
(10113)
(10073)
(10001)
(9867)
(8885)
(8860)
学科
(86412)
(78677)
企业(78677)
(77928)
经济(77797)
管理(75486)
(30343)
方法(29128)
业经(28647)
(28162)
(22642)
(21488)
财务(21455)
财务管理(21422)
数学(20753)
数学方法(20456)
企业财务(20293)
农业(19745)
中国(19499)
(18903)
技术(17973)
(16263)
(15947)
(15169)
理论(14975)
(14243)
贸易(14233)
体制(14005)
(13845)
地方(13629)
机构
学院(275974)
大学(271617)
(118018)
经济(115653)
管理(109836)
理学(93145)
研究(92323)
理学院(92199)
管理学(90905)
管理学院(90356)
中国(73844)
(61377)
(56963)
科学(51867)
财经(46707)
(46496)
(45296)
(44944)
(42193)
中心(41290)
研究所(41198)
业大(36429)
北京(35938)
经济学(34836)
农业(34835)
(34808)
财经大学(34150)
(33525)
(33465)
师范(33191)
基金
项目(170402)
科学(136798)
研究(129306)
基金(125080)
(106888)
国家(105871)
科学基金(92623)
社会(83509)
社会科(79150)
社会科学(79131)
(66676)
基金项目(65218)
自然(58675)
教育(58478)
自然科(57333)
自然科学(57318)
自然科学基金(56390)
(55005)
编号(52045)
资助(50854)
成果(43805)
(38632)
(38541)
重点(38180)
(37852)
(37372)
(37012)
课题(36614)
创新(35135)
(34539)
期刊
(144718)
经济(144718)
研究(87213)
中国(56971)
(51582)
管理(47912)
(43808)
科学(36838)
学报(35295)
(31156)
金融(31156)
农业(29696)
大学(28304)
教育(27211)
学学(26738)
业经(25085)
技术(24352)
财经(23916)
经济研究(21694)
(20535)
问题(18176)
(17501)
(15395)
现代(15310)
技术经济(15243)
世界(14728)
国际(14172)
财会(14166)
商业(12805)
经济管理(12622)
共检索到436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杨超  贺俊  黄群慧  程宝栋  
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巨额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给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了的巨大阻力,这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历十分相似。深入研究日本制造业转型历程,可以发现日本通过在本土设立母工厂、在发展中国家设立量产基地、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的策略将产业链合理分段,既充分利用海外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又将核心生产技术保留在本土,从而维持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从日本当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中汲取经验,有助于明晰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薛漫天  
随着长江经济带开发的推进,沿线省市制造业布局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梯度发展特征明显。为更好地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协作,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布局应明确四个重点方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为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布局,应注重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区域交通体系;利用资本手段推动制造业布局优化调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先进  梁璐  
本文从时间进程、区位分布、行业差异三个方面对我国34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总体特征加以分析,并重点剖析了这些企业海外研发活动的战略布局特点及成因。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海外研发活动主要以技术开发为主;技术探索型研发活动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经济体;进入模式以新建为主、并购为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海明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低端锁定"的现象愈发明显,即:大量加工制造企业处于产品价值链低端,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升级乏力。而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三次大规模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其切入点也是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但韩国的制造业在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引导下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走出了"低端锁定"。这其中原因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何奕  童牧  
针对外资在中国工业经济中的区位选择问题,通过将产业联系和空间效应结合起来,区分了影响FDI在不同行业空间布局的不同模式,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1998年至2007年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FDI在中国制造业的多数行业中表现为水平型和复合型,而本地产业市场是外资最为看重的空间布局因素。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亮  
首先对物控管理进行了理论综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制造业布局中物控管理的发展现状,并列出了物控管理的三大因素所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在企业内部物控管理工作的相关问题要点,通过全面而系统地剖析问题,将物控管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进行整合分析,提出了特定因素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具体表现在物料控制、生产控制和仓库管理方面提出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为制造型企业解决物控管理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最后提出了针对我国制造业布局中物控管理的发展建议和预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孔令池  
制造业布局的合理性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有:"胡焕庸线"两侧制造业布局形成明显的产业梯度,东南半壁呈"马太效应"的空间极化模式;经济地理格局开始由Krugman的"从分散到集聚"范式向Helpman的"从集聚到分散"范式转换,但产业转移和产业创新的动力不足,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衰退趋势明显;地区间产业专业化水平逐渐提升,不同产业在空间上开始分离,但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建构一个有效的协调和制衡机制、寻求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是推进制造业布局合理化的合理逻辑。实现制造业布局合理化的实践策略在于:突破"胡焕庸线",实现地区产业均衡发展;形成产业的空间移动,显现比较优势;促成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东部率先创新引领、中部崛起发挥优势、西部开发强化举措、东北振兴深化改革,是制造业布局空间重塑的策略重点。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雨豪  张露露  杨超  程宝栋  
制造业是吸纳中国就业的重要载体。随着全球价值链的纵深发展和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布局发生变化,必然对就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制造业布局变迁的特征及其就业效应,并运用结构分解法探讨引起就业变动的不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呈现少量转出、大量流入的转移特征,纸制品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等低技术制造部门对外转移的同时,化学品制造业和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部门不断涌入,中国制造业呈现不断高级化的趋势。就中国制造业布局变迁的就业效应而言,对家具制造业和纺织品、服装和皮革制造业等低技术制造业的冲击较为明显。从不同影响路径来看,中国制造业布局变动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是由国内中间产品、国外中间产品生产外移和国内最终产品生产外移引致。从不同技能水平的就业人员来看,低技能劳动者是受制造业布局调整影响的重点群体。最后,本文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从稳定就业的角度为应对中国制造业布局变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传忠  杨志坤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工业4.0战略通过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实现制造业设计、生产、运营及服务的全方位系统整合,力求使德国占据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德国工业4.0战略的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化的制造业发展基本方向,系统、关联、集成、协同与融合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有效机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和统一的工业制造业标准以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等值得中国借鉴。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尹小平  
日本的商法及其借鉴意义尹小平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可以说,日本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种一种法治经济。历史上,日本的经济法规特别是有关企业的商法,伴随着日本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本文仅就日本商法的沿革、构成、特点以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天琦  
在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方面,尤其在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层面,德日两国的经验对金融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德国和日本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特点德国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特点与经验德国是全球制造业强国,人口不多,却拥有先进的制造业,目前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品牌已达到了2300多个。而德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除受益于健全的工业基础体系、高技能的工人和突出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外,金融在推动国家制造业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德国是欧美国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婷麟  孙斌栋  
全球城市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然而在以金融业发端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早已完成服务转型的全球城市受冲击却最为显著。为了给我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经验,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比较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全球城市以及上海制造业企业不同环节的空间布局。三大全球城市虽然以服务业为主,但并未完全放弃制造业,只是在门类上向都市型工业转型;纽约和伦敦主要保留制造业企业的服务环节,而东京拥有部分制造环节;不同价值环节的部门在空间布局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即总部、信息部门等位于城市中心,而制造环节向边缘地带甚至其他城市转移。我国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在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殿华  
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想,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形式与方法大多来源于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前苏联模式。苏联解体后,传统的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俄罗斯的经济地理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理论。文章论述了苏联及俄罗斯生产力布局规律及原则等理论的演变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借鉴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丽  
基于2004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广州市街道(镇)尺度的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空间集聚测度方法,探讨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布局演变特征。利用地方政府深度访谈数据,分析地方政策对先进制造业布局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4—2018年广州市先进制造业的分布密度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分布集聚程度中等偏上且越来越正相关;(2)先进制造业布局郊区化特征明显,逐步由核心圈层向内圈层的东部和外圈层的北部和南部转移,形成了以内圈层东部夏港街道为中心的三级多中心圈层空间结构;(3)广州市政府制定的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政策直接影响先进制造业的布局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