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48)
- 2023(8575)
- 2022(7226)
- 2021(6867)
- 2020(5692)
- 2019(12764)
- 2018(12696)
- 2017(24274)
- 2016(13675)
- 2015(15130)
- 2014(15092)
- 2013(14897)
- 2012(13955)
- 2011(12882)
- 2010(13290)
- 2009(12681)
- 2008(12645)
- 2007(11605)
- 2006(10570)
- 2005(9564)
- 学科
- 济(54181)
- 经济(54085)
- 业(46801)
- 农(45954)
- 管理(36776)
- 农业(30523)
- 企(25961)
- 企业(25961)
- 业经(17980)
- 方法(17206)
- 制(17113)
- 数学(14632)
- 财(14477)
- 数学方法(14416)
- 中国(14322)
- 体(12480)
- 学(11780)
- 地方(10391)
- 农业经济(10290)
- 发(10266)
- 银(9948)
- 银行(9926)
- 行(9578)
- 土地(9463)
- 融(9418)
- 金融(9415)
- 贸(9321)
- 贸易(9318)
- 体制(9277)
- 策(9262)
- 机构
- 学院(199087)
- 大学(197278)
- 济(83459)
- 经济(81742)
- 管理(73779)
- 研究(72477)
- 理学(63345)
- 理学院(62601)
- 管理学(61567)
- 管理学院(61208)
- 中国(56439)
- 农(55720)
- 科学(43979)
- 农业(42601)
- 京(41695)
- 财(39204)
- 所(37974)
- 业大(36656)
- 研究所(34198)
- 中心(33319)
- 江(32212)
- 财经(29896)
- 经(27073)
- 范(26996)
- 师范(26754)
- 农业大学(26218)
- 北京(25573)
- 院(25167)
- 经济学(24643)
- 省(24576)
- 基金
- 项目(131174)
- 科学(103661)
- 研究(98058)
- 基金(95709)
- 家(84109)
- 国家(83304)
- 科学基金(70191)
- 社会(63158)
- 社会科(59293)
- 社会科学(59278)
- 省(51603)
- 基金项目(51028)
- 自然(43998)
- 教育(43552)
- 划(43084)
- 自然科(42887)
- 自然科学(42874)
- 自然科学基金(42126)
- 编号(40527)
- 资助(37434)
- 成果(33676)
- 农(31508)
- 制(30569)
- 部(30272)
- 重点(29805)
- 发(29315)
- 课题(27770)
- 创(27081)
- 国家社会(26322)
- 性(25867)
- 期刊
- 济(102889)
- 经济(102889)
- 农(60545)
- 研究(58814)
- 中国(46048)
- 农业(40769)
- 学报(33432)
- 科学(32091)
- 财(29437)
- 大学(26355)
- 学学(25128)
- 管理(23809)
- 融(22865)
- 金融(22865)
- 业经(21949)
- 教育(20088)
- 业(19310)
- 技术(15140)
- 问题(14703)
- 财经(14646)
- 农村(14363)
- 村(14363)
- 农业经济(13887)
- 版(12844)
- 经济研究(12682)
- 世界(12646)
- 经(12495)
- 经济问题(10428)
- 业大(10372)
- 资源(10351)
共检索到310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姚永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经历了从有限放开所有权流转,到有限放开使用权流转,再到全面放开农地流转市场三个阶段;由强调"点"的流转向"面"的集中转变,从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不可分割性向淡化所有权、重视使用权的方向转变,受让主体由专业农户向多元主体转变;但是,始终强调农地不得用于非农产业,始终在法制的轨道上实施变迁。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有志 向国成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启示朱有志向国成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梯级上,纵观西周以来3000余年的历史行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地制度历经了三次大的变迁:一是终结于战国时期的井田制(即国王——领主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变迁;二是终结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土...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汪先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以保护耕作者权利为主题的《农地法》、以农地开发整理为主旨的《土地改良法》、以农地用途划分为中心的《关于农业振兴地域的法律》和以促进农业综合发展为主导的《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等一系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促使了日本农地高效利用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顺利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日本的做法对中国今后的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就是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使用和保护的法律制度,重视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日本 农村土地制度 变迁 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熊红芳 邓小红
农地资源的合理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快农地规模化集约化的进程。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地的流转就存在了,政府也在一步步推出促进流转的政策措施,尽管近几年农地流转发展态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延廷 刘轶
日本的农地规模化制度主要包括放松土地占有限制、解除农地租赁限制、允许公司法人进入农业、实行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培养安定高效的农业经营体等。这些制度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如户均土地面积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增加、土地流转机制良好、规模化经营体增加等。但也有不达预期之处,如设定的农户经营土地规模没有达到、农户兼业化严重、农民老龄化突出等。鉴于此,我国应借鉴日本农地规模化经验,采取促进农地流转、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
关键词:
日本 农地流转 规模化 农业经营主体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高强 高桥五郎
为了应对农业发展危机,日本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农地制度改革。本文将在介绍日本农业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回顾与分析日本农地制度改革的历程与新进展,并结合我国农地政策的相关思考,针对我国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推动农地改革、加强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监管、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以及实施农地主体功能区划分,建立农地信息数据库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
日本 农地制度 土地流转 规模经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娣英
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生产和需要的矛盾,但矛盾主要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不能有效匹配,因此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改革方向,即着重从传统的需求侧发力转变为供给侧发力,而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制度和制度变迁的作用要科学定位;创立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反对权利垄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关键词:
制度变迁 供给侧 改革 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笑寒
21世纪初期的美国农地金融制度是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和调整政策之一,它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式的组织机构体系,拥有以股金和债券为主的资金来源渠道,农户贷款的操作方式详细而规范。本文即通过总结美国早期农地金融制度的成功经验,得出了我国未来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农地金融制度 组织机构 资金来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许迎春 文贯中
美国的农地征收制度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积累的法治经验是人类优秀文明共同的成果,对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行新一轮的农地征收制度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美国的土地制度、农地征收的宪法准则、农地管制性征收和补偿机制的研究,以发现我国农地征收制度上的不足,并借鉴美国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法制框架下的农地征收经验,对中国当前农地征收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立法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范文亚
农业生产融资困难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大问题,而土地是农民可以动用的最大最有价值的资源,将农地与金融结合起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印度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点。本文总结了印度农地金融制度的基本发展历程、主要做法和经验,提出中国应从培育农地流转市场、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高效完善的农地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等建议,以期为完善中国农地金融制度提供经验启示。
关键词:
农地金融 印度 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冀县卿 钱忠好
改革四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变革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历经农地集体所有权与农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到新时代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历史变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制度环境不断耦合的过程,它以不断提升农地产权明晰程度且农民获得越来越充分的土地权利为导向、在制度边际上沿着既定路径持续进行着农地产权制度创新,并实现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农地产权制度应当按照"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适时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边际上进行调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更多更充分的土地权利,努力达成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致同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关键词:
农地制度 产权 合约 渐进性 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怀
中国现行农地制度存在多重困境:产权主体模糊,导致产权残缺;"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腐败";农民没有"退出权",导致该制度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为了解决中国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本文提出"渐进性合约型制度安排",即"以确权为基础,以合约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推动农地制度顺利变迁。
关键词:
农地制度 产权 合约 渐进性 制度变迁
[期刊] 改革
[作者]
曾宪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最后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每一次农地制度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博弈。第一次变迁所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既促进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第二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表面上看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实则是既缺乏效率也不公平。第三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公平诱因与效率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变迁 公平与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