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67)
- 2023(15424)
- 2022(12837)
- 2021(12015)
- 2020(9587)
- 2019(22268)
- 2018(22505)
- 2017(42667)
- 2016(23506)
- 2015(26425)
- 2014(26611)
- 2013(25870)
- 2012(23766)
- 2011(21301)
- 2010(21313)
- 2009(19388)
- 2008(18552)
- 2007(16284)
- 2006(14366)
- 2005(12309)
- 学科
- 济(90366)
- 经济(90254)
- 业(60046)
- 管理(59550)
- 企(44964)
- 企业(44964)
- 农(36687)
- 方法(36414)
- 数学(31219)
- 数学方法(30857)
- 中国(26297)
- 农业(24626)
- 业经(23948)
- 地方(23224)
- 财(20842)
- 学(20009)
- 制(17178)
- 理论(15458)
- 贸(14853)
- 贸易(14840)
- 易(14312)
- 和(14019)
- 发(13996)
- 环境(13994)
- 银(13519)
- 银行(13480)
- 融(13306)
- 金融(13301)
- 教育(13130)
- 技术(13115)
- 机构
- 大学(322728)
- 学院(322345)
- 管理(125337)
- 济(121719)
- 经济(118681)
- 研究(109412)
- 理学(108521)
- 理学院(107220)
- 管理学(105248)
- 管理学院(104671)
- 中国(80902)
- 京(69520)
- 科学(69498)
- 农(58120)
- 财(54547)
- 所(54447)
- 中心(50268)
- 业大(50249)
- 研究所(49744)
- 江(48549)
- 范(47096)
- 师范(46690)
- 农业(44314)
- 北京(43622)
- 财经(43412)
- 院(40056)
- 州(39438)
- 经(39426)
- 师范大学(37856)
- 经济学(35478)
- 基金
- 项目(224815)
- 科学(175932)
- 研究(167932)
- 基金(160551)
- 家(139344)
- 国家(138086)
- 科学基金(118276)
- 社会(103838)
- 社会科(97869)
- 社会科学(97845)
- 省(89203)
- 基金项目(86577)
- 教育(76804)
- 自然(75792)
- 划(74288)
- 自然科(73962)
- 自然科学(73947)
- 自然科学基金(72589)
- 编号(70797)
- 资助(63711)
- 成果(57853)
- 重点(50031)
- 发(48836)
- 课题(48674)
- 部(48438)
- 创(46394)
- 创新(43117)
- 科研(42236)
- 项目编号(42079)
- 国家社会(42036)
共检索到476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何银春 何淑微 曾斌丹
空间商品化的实践是开发乡村多样功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日本岐阜县的白川村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进行空间商品化实践,并形成农产品供给空间、娱乐和旅游等消费供给空间、乡村居住空间以及乡村景观空间四种空间商品化的类型,从而实现了乡村振兴。其空间商品化的实践主要得益于独特资源和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这为中国农村特别是村落型文化遗产地在把握特有旅游资源、构建地区品牌、建设美丽乡村以及促进城乡人员流动等方面进行空间商品化的实践,从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空间商品化 白川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昊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乡村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中国乡村在传统文化、人口分布及面临的发展问题上与日本有颇多相似之处,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分析了日本乡村建设经历的3个历史阶段,总结了日本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人居建设创新实践和农业环境建设的经验,并结合中国乡村建设的现状,得出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即创新乡村区域规划、构建创新农业生产环境和加强乡村人文社会环境建设。
关键词:
日本乡村 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牛坤玉 李思经 钟钰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两国的农业环境及小农经营方式类似,日本乡村振兴的经验对中国开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机构设置、产业政策、人才计划、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对日本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1)采取多样化补偿方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2)注重乡村建设和农业开发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3)成立"中心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辐射附近村落。(4)发挥妇女老人的主体力量,培育农业农村的新生力量。(5)创新治理体系,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日本经验 举措 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曹斌
基于笔者实地调研及对日本乡村振兴政策的分析,本文认为,日本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人口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业冲击加剧,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及地方政府税收减少。自1961年《农业基本法》施行以来,日本开始关注乡村振兴,先后采取了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和政策工具,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福祉水平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借鉴日本的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国情,统筹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顶层设计,逐步完善法律体系,以此调整相关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日本 乡村振兴 农业政策 城乡关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亮 董顺擘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日本文化遗产角度,构建主体实践生成过程与主体实践类型分析框架,以日本文化遗产活用为例,分析日本农民主体实践特点,探讨日本农民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延续传统村落生命力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农民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经验借鉴。研究表明,日本文化遗产活用主要有重要传统建筑物群和无形文化遗产,以及融合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街区。农民主体实践过程是从无到有、层层深入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主体实践类型有互助型、协同型和计划型。尽管各村庄的主体实践生成过程与类型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定的共性,即从纵向的维度看,农民主体实践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从横向的维度看,农民的主体实践具有差异化的特点。日本案例启示我们在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农民主体实践生成过程;其次,农民应因地制宜地构建主体实践类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张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知识分子发起救亡图存的乡村建设运动,提出文化失调与重建、平民教育、农民组织化等乡村建设理论,在学术史上被称为“乡村建设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开展知识教育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乡村组织培育农民的公共精神,倡导放足运动解缚女性的身体,施行禁毒禁赌净化乡村的文化环境,推广公益事业改善乡村的设施条件,实现对农民和乡村的双重改造。乡村建设学派为重建社会组织构造、探索乡村建设道路作出重要贡献,但也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资源条件限制、与农民联结度较弱等局限。当下的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具有理论内核的延续性、行动理念的契合性、乡建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乡建内容的承继性。这也启示我们,乡村建设行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伦理、重建团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推进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季风
本文在梳理和分析日本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融合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日本经验,并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末意识到消除城乡差距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的半个世纪时间里不断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现已成为世界上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主要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目标;以人为本,健全基层组织和治理机制;保障权益,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化;城乡开放,实现城乡要素流动自由化;优化调整,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改善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收入,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化。借鉴日本经验,结合中国的制度优势,本文提出了中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立法和顶层设计、完善以本地居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机制、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机制创新、完善城乡要素融合发展机制。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日本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胡霞 刘晓君
在乡村居民主导下进行内生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应对传统外生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乡村产业凋敝、人口外流等问题,日本乡村地区以内生式发展的方法开展了乡村振兴实践。岛根县邑南町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在当地居民的主导下,邑南町通过创新性地开发地区内部资源建立了乡村产业体系,依靠对区域内外生产要素的统筹运用弥补了本地发展的短板,实现了城乡互补的协调发展。邑南町的内生式发展实践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人口回流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满足了本地居民的发展需求。在推动乡村振兴由外生驱动转向内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邑南町的经验,重视培育和提升乡村居民参与乡村发展的能力,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导者和建设者;完善城市生产要素下乡机制,弥补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打造服务型政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晟昱 李想 张心怡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近年来,四川省率先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监督指导等全套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示范路径。未来,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引导更多农民加入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以工代赈 村民自建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雪琪
教育贫困治理是帮助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逐步构筑起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贫困治理格局,探索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多机制协同的教育贫困治理机制,扩展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了教育扶贫的方法,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路径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推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取教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教育帮扶,补齐脱贫人口在意识、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教育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雪琪
教育贫困治理是帮助贫困人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稳定脱贫的根本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举措。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逐步构筑起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贫困治理格局,探索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互动、多机制协同的教育贫困治理机制,扩展了教育扶贫的内容,丰富了教育扶贫的方法,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效果,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路径满足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需求,推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取教育资源、解决贫困问题、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一方面,要巩固教育扶贫的成果,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教育帮扶,补齐脱贫人口在意识、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教育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启示。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汪圣 薄千智 王瑞雪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维度和动力源泉。近数十年来,域外多国在乡村文化振兴领域进行了丰富实践,形成了文旅共生、文教共融、艺术乡建、空间营造、数字赋能等多元模式。尽管模式各异,不同国家的乡村文化振兴探索仍有其共性经验,包括注重顶层设计、多元主体协同、彰显“地方”精神、培育文化人才、深化技术驱动等。基于此,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可以结合具体国情和域外经验,着重从坚持政府主导、构建行动者网络、深挖本土资源禀赋、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推进数字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发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雪
基于实地调研和历史文献资料,简要梳理了日本乡村振兴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分析归纳了该运动在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稳定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效果,以及日本乡村振兴运动的主要经验:以法律保障为根本,依法推进乡村振兴运动;以形式多样的补贴为手段,激励农民从事农业;以城乡融合和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村发展活力;以人才振兴为重要抓手,筑牢乡村持久振兴的根基。最后提出借鉴其经验有效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构想。
关键词:
日本 乡村振兴运动 效果 经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茹蕾 杨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旨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乡村振兴运动,通过推行立法、规划配套、农地改革、三产融合、服务配套、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和基建完善等一系列措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解决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等方面问题上成效显著,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立法 战略协调机制 三产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