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49)
- 2023(14560)
- 2022(12534)
- 2021(11351)
- 2020(9492)
- 2019(21502)
- 2018(21170)
- 2017(41091)
- 2016(22484)
- 2015(24759)
- 2014(24461)
- 2013(24447)
- 2012(22179)
- 2011(20173)
- 2010(19773)
- 2009(17508)
- 2008(16761)
- 2007(14494)
- 2006(12443)
- 2005(10426)
- 学科
- 济(91009)
- 经济(90922)
- 管理(63696)
- 业(60489)
- 企(49391)
- 企业(49391)
- 方法(42838)
- 数学(37466)
- 数学方法(37117)
- 农(24435)
- 中国(21492)
- 学(21458)
- 业经(21191)
- 财(20545)
- 地方(18653)
- 环境(17968)
- 贸(16726)
- 贸易(16722)
- 农业(16558)
- 易(16226)
- 技术(15538)
- 和(14413)
- 产业(14281)
- 制(13890)
- 理论(13713)
- 划(13431)
- 务(12957)
- 财务(12899)
- 财务管理(12882)
- 企业财务(12222)
- 机构
- 大学(320571)
- 学院(319112)
- 管理(127981)
- 济(127117)
- 经济(124643)
- 理学(113025)
- 理学院(111783)
- 管理学(109855)
- 管理学院(109315)
- 研究(107715)
- 中国(74990)
- 科学(70769)
- 京(67179)
- 农(59908)
- 业大(54955)
- 所(54651)
- 财(53015)
- 研究所(50881)
- 中心(47848)
- 农业(47720)
- 财经(44381)
- 江(43887)
- 北京(41443)
- 范(40679)
- 经(40578)
- 师范(40157)
- 院(39018)
- 经济学(38266)
- 州(35461)
- 经济学院(34953)
- 基金
- 项目(233371)
- 科学(182741)
- 基金(169862)
- 研究(163434)
- 家(151181)
- 国家(150008)
- 科学基金(127857)
- 社会(103562)
- 社会科(98402)
- 社会科学(98378)
- 省(92140)
- 基金项目(91635)
- 自然(85796)
- 自然科(83776)
- 自然科学(83753)
- 自然科学基金(82249)
- 划(77864)
- 教育(73639)
- 资助(68797)
- 编号(64402)
- 重点(52595)
- 发(50418)
- 部(50321)
- 成果(49475)
- 创(49263)
- 创新(45990)
- 科研(45311)
- 计划(44691)
- 课题(44018)
- 国家社会(42804)
- 期刊
- 济(129449)
- 经济(129449)
- 研究(86449)
- 学报(59019)
- 农(53363)
- 中国(52690)
- 科学(51656)
- 管理(43867)
- 大学(43281)
- 学学(41251)
- 农业(37464)
- 财(37165)
- 教育(29897)
- 技术(25011)
- 业经(22627)
- 经济研究(21324)
- 融(21268)
- 金融(21268)
- 财经(20556)
- 业(19476)
- 科技(17865)
- 经(17691)
- 问题(17207)
- 业大(16136)
- 版(15698)
- 技术经济(15351)
- 图书(15255)
- 商业(14718)
- 现代(14603)
- 资源(14460)
共检索到436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段海燕 王寒凝 王宪恩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驱动效应各异。基于完美迪氏指数分解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日本电力和热力生产业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经济因素呈正向驱动效应,能源结构因素在1973—1990年、2003—2010年阶段则呈负向驱动效应;制造业和建筑业在快速工业化阶段主要增碳因素为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在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技术因素,因素驱动效应各异;运输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由快速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因素主导逐步转变为后工业化阶段的能源结构因素主导;商业和公共服务业在快速工业化阶段的主要增碳因素为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湘梅 叶慧君
采用2004~2010年中国各行业不同能源类型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工业分行业各类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并应用LMDI法对中国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7年中,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年均增长8.18%,比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5.26%;在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四个因素的分析中可知,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的升高是中国能源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导原因,能源结构对减少碳排放有较小贡献,产业结构对促进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减少有很大贡献。通过对中国工业三大行业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中...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分行业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俊文 姜雯昱
文章以江西省为例,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分解研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起正向作用的三大因素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效应、电力生产结构效应和燃料消耗结构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影响因素依次是火电燃料转化效应、发用电转化效应和电力消费强度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门丹 黄雄
文章运用LMDI的分解方法将碳排放量增量分解成碳排放效率效应、能源消耗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并且综合考虑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6年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是促使江西省碳排放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规模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效应也对减排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能源消费强度效应为增加碳排放。所以江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打造"江西样板"需要结合江西发展现状从优化产业结构、对人均GDP计算加入环境因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分解 驱动因素 居民消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菁
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1997~2010年工业化阶段投资、工业增长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认为投资是影响碳排放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中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受投资影响最大,技术进步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技术要素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来加强。
关键词:
STRPAT模型 国家工业化 碳排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元明 周少甫
分析碳排放情况,本文发现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碳排放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群集效应。基于LMDI方法分解,发现人均产出起拉动作用,而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则主要是抑制作用。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发现人均总产出水平、单位产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煤炭消费占比均对碳排放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建议: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轻交通对大城市碳排放的压力;通过改变能源结构,通过电力能源生产外迁等方式降低排放密度超高的地区碳排放压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高排放能源消费占比;对高能耗产业逐步实施"产能总量控制——限制出口——进口替代"路径的产业优化措施,逐步减轻"输入性...
关键词:
因素分解 排放密度 排放强度 生态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利花 吉敏全
科学考察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2002—2016年青海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表示)、交通自身影响(客、货运周转量)、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城市化率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岭回归模拟结果可知,各影响因素与交通碳排放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城市化率>能源强度>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私人汽车拥有量。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基准情景和6种减排情景,预测了青海交通未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青海交通碳减排的重点是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碳排放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德勇 卢忠宝
基于我国199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两阶段"LMDI方法,先将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分解为产出规模、能源结构、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四个方面;再引入产出结构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关键作用的变量——能源强度进行再次分解。在此基础上,以产出规模和能源效率这两个对碳排放的增加和减少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为依据,界定"高增长、高效率"、"低增长、低效率"、"低增长、高效率"和"高增长、低效率"四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划分出不同的时期,分析我国碳排放周期性波动的特征。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以来,我国四个阶段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是碳排放波动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其中2000-2004年"高...
关键词:
二氧化碳 LMDI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 王慧敏 陈辉 孙雪丽 李亚春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碳排放呈增长趋势。为了研究影响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的因素,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08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和贡献率均呈指数增长趋势,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经济发展是造成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供一些...
关键词:
碳排放 影响因素 模型分解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臻 汝醒君
运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因素分解法,构建了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2000~2012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造成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次是居民能源消费支出占总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促进了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的减少,是抑制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力量。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居民生活用能消费及碳排放量的降低。
关键词:
居民生活用能 碳排放 指数分解 影响因素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维达 张凯
本文针对我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和钢铁需求刚性的特征,依据国外著名学者Yoichi Kaya提出的Kaya恒等式,构建了钢铁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并利用协整方法探讨了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均衡关系。研究表明:钢铁工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25.58万吨;能源消耗1吨标煤,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为1.25吨;能源消耗经济效益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降低38.58万吨;钢铁消耗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平均增加13.03万吨。基于此,依据定量分析的结论从控制我国钢铁工业的增长速度、增加清洁能源比例、进行技术创新3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碳排放 影响因素 分解分析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佟新华 杜宪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高碳消费模型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本文基于完美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日本快速工业化时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与产业驱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技术因素、人口因素,其中技术因素为减量效应因素,其他因素均为增量效应因素;日本技术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分别在不同年份实现了增量效应到减量效应的转变,而且快速工业化阶段为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两因素主导型,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后,转变为技术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三因素颉颃型。由此,稳定经济发展速度、重点推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是区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妤
在对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LMDI技术对陕西省2006—2016年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并依据DPSIR脱钩模型对该产业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测度。结果表明:经济产出对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增加起到拉动作用,而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强度效率对碳排放增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源结构的优化作用高于能源效率提升带来的碳排放减少;此外,陕西省物流产业碳排放表现出一定的脱钩效应,且在"十二五"期间脱钩效应存在着强弱转变。据此,文章提出应该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从而促进陕西省低碳物流的发展。
关键词:
物流 碳排放 驱动因素 脱钩效应 陕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高国力 文扬 王丽 徐睿宁
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区,也是碳排放较为集中的空间单元,更是率先实现碳达峰的排头兵、领头雁。本文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市群碳排放的影响因素,预测了各城市群在不同情境下的碳排放量和碳达峰时间,构建了压力、潜力和动力指数,对城市群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人口规模、富裕程度、城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对城市群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对城市群碳达峰的预测结果表明,哈长、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在四种情景下均能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在低增长慢降耗情境和低增长快降耗情境下能够在2025—2028年实现碳达峰,而在高增长慢降耗情境和高增长快降耗情境下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呼包鄂榆城市群在四种情境下都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进一步研究指出,应根据碳达峰压力、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达峰动力对城市群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群提出差异化的碳达峰实现路径。本文认为,各城市群要通过制定差异化碳达峰目标、推动差异化碳达峰路径模式、明确差异化减碳降碳重点领域、加大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多样化低碳战略性平台建设、完善推进碳达峰监督考评机制,从而率先实现碳达峰。
关键词:
城市群 STIRPAT 碳达峰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