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6)
- 2023(1182)
- 2022(986)
- 2021(996)
- 2020(783)
- 2019(1804)
- 2018(1781)
- 2017(3672)
- 2016(2257)
- 2015(2370)
- 2014(2428)
- 2013(2370)
- 2012(2266)
- 2011(1990)
- 2010(2091)
- 2009(1921)
- 2008(1955)
- 2007(1848)
- 2006(1638)
- 2005(1552)
- 学科
- 济(5874)
- 经济(5854)
- 劳(4955)
- 业(4954)
- 劳动(4938)
- 农(3807)
- 中国(3645)
- 管理(3600)
- 农业(3328)
- 法(2736)
- 动(2676)
- 动力(2336)
- 劳动力(2279)
- 人口(2248)
- 农业劳动(2114)
- 农业人口(2062)
- 企(2037)
- 企业(2037)
- 融(1752)
- 金融(1752)
- 方法(1675)
- 业经(1589)
- 世界(1530)
- 制(1467)
- 财(1368)
- 数学(1324)
- 银(1305)
- 银行(1301)
- 数学方法(1296)
- 行(1281)
- 机构
- 大学(29883)
- 学院(28272)
- 济(12478)
- 经济(12226)
- 研究(11748)
- 管理(9099)
- 中国(8775)
- 理学(7501)
- 理学院(7388)
- 管理学(7305)
- 管理学院(7235)
- 京(6452)
- 所(6367)
- 科学(6002)
- 财(5837)
- 研究所(5662)
- 范(5028)
- 师范(4998)
- 中心(4888)
- 财经(4573)
- 农(4477)
- 江(4425)
- 北京(4312)
- 经济学(4264)
- 院(4235)
- 经(4206)
- 师范大学(4203)
- 经济学院(3753)
- 农业(3528)
- 教育(3509)
共检索到487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郭晓宏
本文通过对有关过劳死一系列问题的关注,考察过劳死及过劳自杀死在日本被认定为工伤事故且认定条件不断科学化、人性化的发展进程,分析其中的主要经验教训,关注《过劳死预防基本法》可能在日本出台的最新动态。鉴于过劳死问题在我国日益严重的现状,建议我国政府一方面应作为预防过劳死的主导力量着手制定过劳死预防的宏观对策,一方面为维护过劳死员工的权益应尽早解决我国过劳死的工伤认定问题,并将其作为改革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重要突破口。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田思路 贾秀芬
在日本,"过劳死"和"过劳自杀"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劳死"和"过劳自杀"如果认定为劳动灾害,就可以得到劳动法律的相应保护和救济。在具体认定时,"业务实行性"和"业务起因性"是两个重要的相互联系的基准,明确劳动者的死亡与工作是否具有关联性。2007年制定的《劳动契约法》实现了对雇主安全照顾义务的立法化,体现了保护劳动者生命和健康的理念与宗旨。我国有必要借鉴日本经验,将"工伤"理念转变为"劳动灾害"、"职业灾害"理念,在注重物理性工伤防治机能的同时,关注精神性障碍的防治机能,并制定符合国情的劳动灾害认定标准。
关键词:
过劳死 过劳自杀 劳动灾害保险 认定基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素凤 黄雯莉 张新平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者过劳死的新闻常见诸报端,可见过度工作对劳动者的危害不容小觑。但是我国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对"过劳死"一词进行定义,也尚未有将因过度工作导致死亡的事件判定为工伤的先例。相较于此,日本社会过劳死现象严重,日本学者对过劳死的研究时间长、范围广、程度深。文章通过对日本社会过劳死问题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希望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实现对我国过劳猝死职工的工伤认定和救济,呼吁中国社会关注劳动者的过劳问题,采取措施预防过劳死,保障中国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过劳死 日本 法律 预防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辛宇
我国大量出现的"过劳死"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于"过劳死"法律救济的研究。明确"过劳死"的法律责任性质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法律救济。"过劳死"的法律责任既有侵权责任的性质又有工伤责任的属性,两者发生竞合时可以择一主张。我国对于"过劳死"的法律规制存在不足之处,"过劳死"的预防机制不健全、违法认定标准过于单一、补偿机制缺失以及"过劳"康复制度尚未建立。所以,我们应该完善"过劳死"的法律救济路径,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周湖勇
从法理上看,"过劳死"既符合侵权的构成要件,也构成工伤的构成要件,但寻求工伤救济更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本文建议修改有关规定,把"过劳死"界定为工伤,同时改革相关工伤救济程序,为"过劳死"提供便捷、经济的救济途径。
关键词:
过劳死 救济路径 工伤 工伤救济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姜雪
日本终身学习立法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关注弱势群体、构建保障机制、与时俱进的特点,在推进终身学习理念、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应从加强立法,建立终身学习法律体系;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学习权利;构建保障机制,提供物质和经费支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终身学习基本法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有效推动终身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关键词:
日本 终身学习 立法 特色 启示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沙银华 姬文娟
本文通过对日本新通过的保险法和中国现行保险法的相关立法的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若干保险合同法的基础问题。通过比较可知中国的保险法比较侧重于对人身保险中的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却不自觉地忽略了对投保人的真实意思的保护。另外,日本保险法对人身保险中指定和变更受益人的制度,追溯保险制度在立法技术和实务操作方面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值得仔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追溯保险 保险利益 受益人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忠奇 徐前权
考察日本不同时期的能源政策立法内容,梳理日本能源政策立法历程,总结其能源政策立法演变的特有性质,有助于对我国能源政策立法进行反思,分析日本经验对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启示,并从完善法律体系、培养国民节能意识、调整产能结构三方面为我国制定长期能源政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
日本 能源政策立法 战略转型 能源安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建敏
日本的物流立法采取"准统一"的立法模式,在制定综合性的物流发展政策对本国物流业进行整体指导的同时,还通过专门性法律对物流相关环节进行调整,这些专门性法律包括物流据点规划立法、运输业立法、绿色物流立法等。日本在物流领域立法的经验可为我国借鉴,促进我国尽快完善相关物流法律体系及配套制度。
关键词:
日本 物流 立法 启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赵维清
日本认定农业者制度是旨在改善农业经营状况、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的重要农政改革措施。自1993年日本制定并推进该制度以来,政府对认定农业者重点实施了农业经营基础强化资金等低利融资制度、农地流转化对策及支援等措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借鉴日本认定农业者制度对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家庭农场方面的启示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宫蔺珈 赵谦
中国建设用地整理融资滞后制约了建设用地整理的整体效益与规模,相关立法是规范、保障建设用地融资的基本要件。日本土地区画整理融资立法在规范体例、融资组织结构确立和融资模式设定上的经验,可为中国建设用地整理融资立法予以借鉴。应健全相关立法体系,确立符合国情的多元复合型建设用地整理融资结构,完善建设用地整理融资机构的职能。
关键词:
土地区画整理 融资 立法 启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祝士明
"二战"后日本相继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高等专科学校设置标准》、《职业训练法》,确定了日本职业教育的作用、设置标准等。我国可以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相对成功的经验,加强职业教育立法,促进职业教育更快发展。
关键词:
日本 “二战”后 职业教育 立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华宁
产品安全法规是经济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产品安全立法,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规体系。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热门话题,也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试对近几年欧盟、日本等国通过的几部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进行分析,归纳其特点,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谦 吴悠
中国农田基本建设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阻滞了农田基本建设规模的持续性扩张与预期绩效提升。相对完备的农田基本建设立法是构建农田基本建设有效运行机制的必要强制规范保障。日本土地改良立法在凸显公众参与和多样化融资渠道上的有益经验,可为中国农田基本建设立法予以借鉴。中国农田基本建设立法应指引确立农田基本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并完善农田基本建设资金运营机制。
关键词:
日本 土地改良 立法 农田基本建设 启示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吕学静 康蕊
日本社会救助立法起源于19世纪,政府以"国民为本""统一而又具有合理差别""促进自立"为指导理念履行立法责任,建立多样化的立法层次,保证立法程序的秩序性。立法责任呈现出以下特征:注重随社会环境变化而更新、善于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整个体系实现制度化,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为我国政府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中的职能发挥,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日本 社会救助 不服申诉 国民为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