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60)
2023(2653)
2022(2341)
2021(2157)
2020(1795)
2019(3874)
2018(3798)
2017(7515)
2016(3999)
2015(4647)
2014(4515)
2013(4370)
2012(4115)
2011(3576)
2010(3488)
2009(3210)
2008(3217)
2007(3070)
2006(2704)
2005(2279)
作者
(10287)
(8808)
(8758)
(8257)
(5482)
(4182)
(4140)
(3339)
(3218)
(3043)
(3004)
(2806)
(2764)
(2730)
(2601)
(2592)
(2497)
(2481)
(2441)
(2373)
(2146)
(2105)
(2010)
(1996)
(1987)
(1979)
(1893)
(1821)
(1815)
(1722)
学科
(16789)
经济(16652)
(10061)
(9391)
企业(9391)
管理(9263)
方法(8799)
业经(6542)
理论(6106)
(5762)
(5685)
中国(5189)
教育(4912)
数学(4784)
数学方法(4742)
经济理论(4175)
企业经济(4173)
政治(3893)
社会(3771)
文化(3727)
(3600)
(3570)
农业(3548)
思想(3054)
产业(2914)
地方(2901)
思想政治(2872)
政治教育(2872)
治教(2872)
德育(2836)
机构
大学(57740)
学院(56544)
(23496)
经济(23046)
管理(20764)
研究(20290)
理学(18102)
理学院(17838)
管理学(17544)
管理学院(17410)
中国(13653)
(12068)
科学(11191)
(10475)
(9858)
(9387)
师范(9349)
(8940)
研究所(8903)
中心(8766)
财经(8476)
(8352)
(7715)
经济学(7601)
师范大学(7598)
北京(7483)
业大(7447)
社会(6962)
农业(6857)
(6794)
基金
项目(37726)
科学(30275)
研究(29749)
基金(27537)
(23473)
国家(23198)
社会(22380)
科学基金(19885)
社会科(19849)
社会科学(19840)
(14231)
基金项目(14163)
教育(13960)
编号(12238)
(11877)
自然(10991)
自然科(10779)
自然科学(10779)
资助(10765)
成果(10647)
自然科学基金(10626)
(9044)
国家社会(8657)
重点(8429)
课题(8298)
教育部(8106)
(8038)
人文(7977)
(7680)
(7678)
期刊
(28945)
经济(28945)
研究(18010)
中国(12876)
教育(10440)
(9264)
学报(9032)
科学(8458)
(8237)
管理(8015)
大学(7677)
学学(6988)
农业(6647)
财经(4855)
(4351)
经济研究(4183)
技术(4127)
业经(3933)
(3813)
社会(3715)
世界(3707)
图书(3651)
(3588)
现代(3578)
问题(3477)
(3105)
论坛(3105)
书馆(2960)
图书馆(2960)
社会科(2922)
共检索到87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贺晓星  
1996年日本的"聋文化宣言",乃是一篇对聋人进行重新界定的战斗檄文,它宣称"残疾人"云云,只不过是听人给聋人贴上的标签。聋人并没有把自己看做是残疾人,失去听力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痛苦,痛苦更可能来自生活在听人世界与听人相处过程中所受到的种种歧视和偏见,以及基于这些歧视和偏见之上的一厢情愿的意志强加。聋人的世界本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聋人与听人语言不同、文化不同,问题的本质不在生理的缺陷而在文化的差异。在把聋人的世界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之意义上来谈论聋教育,教育社会学为分析权力政治、社会不平等、文化再生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济群  
狄杰克所著的《渐深的鸿沟:信息社会中的不平等》突破了将数字鸿沟局限于技术设备接入差距的传统思维,重构了数字鸿沟理论,并分析了数字鸿沟的产生情境以及对社会参与的可能影响,提出了弥合数字鸿沟的政策建议。文章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该书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书中理论对未来的数字鸿沟研究及相关政策及实践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佳  
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破坏了在空间和时间的二维框架中由"历史感"和"当代感"构成的乡村意义体系,乡村文化面临困境。政府、市场和传统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影响着乡村文化的走向,乡村文化的生产和传承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乡村文化不再以复制的方式来发展,而是以"再生产"的模式来维持和更新。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周勇  
白壁德的《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对十九世纪晚期以来美国大学盛行的“各种各样的潮流都自由地进行了批判”。该书因此可以看成是一篇文化战争宣言。宣言公开出版于1908年,当时白壁德已经43岁,与他同龄的同事大都早已成为教授,而他虽然在哈佛教了十四年的书,却仍只是一位讲师,依旧在为谋求终身教职抗争。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杨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薛宝贵  何炼成  
本文把公共权力分为行政审批权、公共产品外包分配权及国有资本代理权三种,认为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可以设租、寻租,由受贿方与行贿方通过权力与资本的交易来共同瓜分租金,而租金的产生伴随着大众福利的减少与社会福利的净损失,这种少数人获利而多数人受损的分配格局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本文基于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导致腐败,而腐败又导致收入不平等分别给予实证检验,并给出了减少腐败进而减少收入不平等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王欧  
在西方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源自社会上层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总是会被建构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最终成为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和教育内容。由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携带的阶层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趋向于学校所代表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以及中上阶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排斥劳工文化与底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教师文化中的这种阶层趋向通过教学过程导致中上阶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大、底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小,后者经由考试、教育分流以及就业渠道会导致阶层再生产。这是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打破这种现象需要平等...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锡奎  
社会再生产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统一整体。在这一统一整体中,投资并不作为一个独立环节而存在,但是却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从资金分配、资源配置角度考察,投资属于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要素之一。从投资经济活动的需求加以分析,投资则属于社会再生产消费环节的要素之一。投资经济活动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过程,即投资品的消费和直接或间接为投资经济活动服务的活劳动的消费。从投资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高青  
社会知识的公共性、现代图书馆的共有性和信息权利的公平性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必须坚持平等服务的基本原则。我国《图书馆服务宣言》提出了"普遍开放、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的服务基本原则,它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图书馆致力于实现公益、普遍、开放、平等、人文的图书馆服务的职业追求。图书馆平等服务必须做到服务对象大众化、服务性质公益化、服务范围普及化、服务内容均等化、服务制度与技术公平化、服务方式人性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美新   蔡晓梅   黄凯洁  
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文明变革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议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明变革和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载体,而祠堂是其中传统而典型的类型。论文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质性方法,探究当代祠堂空间的再生产及其映射的乡村文化治理方式。研究发现:(1)当代祠堂的再生产是嵌入在乡村文化治理的情境之中,乡村文化治理的视角为理解当代乡村祠堂的再生产提供了一种共时性的解释力;(2)当代祠堂主要通过空间、主体、实践与价值四位一体的方式实现空间再生产,四者之间相互支持,缺一不可;(3)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治理践行“以实化虚”,包括紧紧依托具体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治理载体、合理划分多元治理主体职责、使用经验性治理技术、强调乡村治理目标,以激发乡村文化治理内在活力与效力,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振兴,进而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研究结果对中国乡村文明变革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闫小斌  范红  闫毅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迁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多重"挤压"下,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自组织"能力也日渐式微。"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就是要通过主动干预,建构起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新秩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无疑是介入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的重要"他组织"力量,为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构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提供了路径探索和经验借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添辉  
文化再生产关注不公平教育结果的产生过程,延续此种路径,本文探索伯因斯坦的再脉络化概念,以剖析文本知识的重组过程与作用。关于此种知识再生产,一些学者认定新自由主义强化政府权威,所以能透过官方再脉络化场域主导教育论述,进而掌控知识再生产。然而,本文指出,这种论点仅说明权力与文本知识重组的关联性,并未探究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型态,此种型态是权力的产物,所以知识文本内建特定的结构规则,因此习得此种知识需求特定认识规则。此种关联性彰显出的原则是,影响学习表现并非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结构中的社会关系。由此而言,要改善文化再生产的问题,便应弱化权力结构的社会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孙笑非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潜在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其文化的本质会持续存在,因为它的核心深植于经年累月的社会发展之中,以特定的社会功用烙刻着无法言说的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乡村文化在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孙笑非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潜在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其文化的本质会持续存在,因为它的核心深植于经年累月的社会发展之中,以特定的社会功用烙刻着无法言说的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乡村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诸多表现与流变形式,了解乡村文化自身在流变过程中滋生出的新的智慧。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洪杰  张卫国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以及该作用在我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仅具有有限作用;(2)文化资本诸类型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制度化文化资本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客体化文化资本没有显著作用,而与高雅文化有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甚至有显著负面作用;(3)文化资本的作用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文化资本的正面作用越大,负面作用越小。上述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适合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分层,同时不可高估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