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76)
2023(9520)
2022(7652)
2021(6808)
2020(5842)
2019(12828)
2018(12655)
2017(24606)
2016(13319)
2015(14692)
2014(14572)
2013(14457)
2012(13028)
2011(11576)
2010(11710)
2009(11637)
2008(11783)
2007(10875)
2006(9819)
2005(9315)
作者
(36929)
(31084)
(30910)
(29361)
(19978)
(14531)
(14029)
(11958)
(11588)
(11127)
(10706)
(10333)
(10267)
(9963)
(9802)
(9313)
(9196)
(9025)
(8946)
(8739)
(7761)
(7717)
(7519)
(7229)
(7093)
(7002)
(6895)
(6867)
(6091)
(5977)
学科
(75173)
(70505)
企业(70505)
管理(61742)
(59865)
经济(59752)
业经(25818)
(25460)
方法(22862)
(21773)
(19478)
财务(19461)
财务管理(19441)
企业财务(18434)
(18179)
农业(15955)
技术(15462)
数学(15276)
数学方法(15185)
(13987)
中国(13427)
(13129)
(12925)
体制(12478)
(11953)
理论(11434)
企业经济(11127)
经营(10804)
技术管理(10513)
(9628)
机构
学院(196711)
大学(191332)
(87564)
经济(86040)
管理(80992)
理学(68875)
理学院(68289)
管理学(67666)
管理学院(67272)
研究(61366)
中国(50591)
(45030)
(39218)
财经(34519)
科学(32691)
(32190)
(31775)
(31194)
(30290)
中心(27665)
研究所(26522)
经济学(26381)
业大(25755)
财经大学(25244)
农业(25078)
北京(24432)
(24207)
商学(24103)
商学院(23886)
经济学院(23746)
基金
项目(121443)
科学(98115)
研究(92837)
基金(89902)
(75926)
国家(75191)
科学基金(67113)
社会(62002)
社会科(58817)
社会科学(58805)
(48358)
基金项目(47341)
自然(41542)
教育(41224)
自然科(40599)
自然科学(40589)
自然科学基金(39966)
(38462)
编号(36401)
资助(35577)
(31780)
(30182)
成果(29370)
(29225)
(27589)
重点(26727)
创新(26297)
(26087)
国家社会(25735)
课题(25021)
期刊
(107463)
经济(107463)
研究(61197)
(40180)
中国(39588)
管理(37059)
(32347)
科学(24597)
学报(23199)
农业(22111)
(21176)
金融(21176)
业经(19606)
大学(19243)
学学(18341)
财经(18133)
技术(18054)
经济研究(16223)
(15626)
教育(15609)
(14096)
问题(13455)
财会(12185)
世界(11988)
技术经济(11891)
现代(11770)
(10535)
会计(10513)
商业(10111)
经济管理(9540)
共检索到308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孙杭生  丁庆蔚  
日本制造业从1956-1973年逐渐转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了高速增长的奇迹。1974-1991年日本制造业进行了从能源、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的产业转型升级。这一阶段,日本制造业在政府主导下,采用了降低能耗、革新技术和加大对外投资等政策和措施,保持了制造业总量平稳增长,实现了日本"世界工厂"的持续繁荣。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丽艳  马光荣  叶茂亮  
发展制造业是“十四五”时期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从理论上看,采矿业对制造业发展会同时产生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本文基于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以及县级数据,检验了采矿业繁荣对当地制造业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矿业繁荣尽管提高了当地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但仍然促进了当地制造业总产值和企业生产率的增长,即挤入效应大于挤出效应。从作用机制上看:首先,采矿业繁荣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了上游制造业的发展;其次,通过市场规模扩大和集聚效应,采矿业繁荣提升了非关联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从而抵消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地方财政支出扩张也有利于当地制造业的发展。这意味着资源型地区通过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与资源相关联的制造业、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将有助于制造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林玲  刘恒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显然要利用自己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然而 ,单纯依靠这种优势来发展加工制造业 ,甚至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工厂” ,将使中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被限制在较低的层次上 ,从而丧失了长远的竞争能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应该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相结合 ,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 ,并且在获得贸易利益的同时 ,注意提高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将我国的竞争优势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秉赋优势转移到技术优势上来 ,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志醒  刘东升  
借助模糊C均值聚类法把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结构不合理。采用完全消耗系数度量生产服务化水平,分析表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务化水平较高,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类别主要是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批发和零售服务,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以制造业增加值率度量转型升级,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采用GMM回归方法,估计生产服务化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服务类型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生产服务化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熊英  马海燕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大国优势和积极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我国已经迅速成长为大规模产出、门类齐全的"世界制造基地"。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8%,跃居世界第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舒  
随着比较优势的改变,各工业先行国纺织业在其发展演进历程中普遍地经历了大规模的衰退,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停止纺织品生产并完全依赖进口。中国13亿人口的基本需求也不能仅依赖进口供给。面对即将到来的衰退,中国政府必须在产业政策上加以有效引导,以促进产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旨在通过对工业先行国家纺织业发展演进过程中典型事实的考察,为中国正在失去要素比较优势而处于战略关键期的传统制造业的未来走向提供借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吕克勤  
本文就“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这两个基本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以中国制造业日前的条件和水平并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已经跃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仍然停留在基础加工上,远没有达到研发、设计、工程、制造、服务等完善的产业发展链,最多只能说中国是世界产品最大的加工地和组装地,所以MADE INCHINA只具有符号意义。在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能否成为世界工厂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更多的是国际分工的自然结果,有其客观性的一面。就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障碍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路还很长。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赵波  丁霞  黄信灶  罗小娟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领域。近些年各级政府试图通过自身的转型来促进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通过构建政府转型的理论指标体系,使用2002-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刻画政府转型时空演变规律。实证研究表明:(1)政府转型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条件。(2)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同,政府转型进程也有所差异,导致了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呈现出区域差异。(3)政府通过加大进出口以推动地方产业升级,但结果很可能不利于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提升。因此,我国应切实推进政府转型,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市场环境,提供适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条件。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彭本红  谷晓芬  武柏宇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制造模式,正成为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制造项目的治理效率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文献和问卷调查分阶段研究影响服务型制造项目治理机制选择的关键因子,以及关键因子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发设计阶段,合作伙伴参与度和合同订立严密性对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以及提高研发满意度方面存在显著影响;在生产制造阶段,伙伴信息沟通反馈、项目进度严格控制、有效质量标准以及风险预防措施等因素对增强伙伴合作关系和降低制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志强  曹坤鹏  刘璇  
以2017-2020年北京市188家制造型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探究转型升级效率,基于熵值法对质量动态能力赋权,利用Tobit方法研究不同转型升级方式组合视角下,四维质量动态能力对转型升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转型升级效率受规模效率、利好外因显著影响;(2)随着转型升级方式组合增多,质量动态能力对转型升级综合效率正向推动愈加明显;(3)四维质量动态能力对转型升级综合效率作用均为正相关,但影响程度与方式组合关系各异。最后提出建议:合理优化规模效率,利用外部环境因素,加快技术优势转化;优化质量资源配置、提升整合能力,融合多元转型升级方式,增进质量动态能力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孔海涛  
环境规制、资源错配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为样本,对环境规制、资源错配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错配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为负,而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源错配程度增加显著降低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结构高度化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在资源配置扭曲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基于研究结论,分别从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性环境规制政策、政府应加大基础性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余东华  崔岩  
先从理论层面分析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双重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正式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随着规制强度的提升,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倒"N"型关系,正式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最优区间;非正式环境规制能显著促进技术创新,但其促进作用随规制强度的提升而减弱;对于直接效应,正式环境规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呈"U"型关系,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弱于正式环境规制;对于间接效应,非正式环境规制与正式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间接影响存在差异,非正式环境规制未能通过技术创新路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乔  祝合良  
现代流通业的高效运作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机理分析发现,现代流通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优化制造业分工、促使制造业降低成本与节能减耗、强化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缓解制造业产能过剩、提升制造业国际地位等效用。通过选取2007-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针对区位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分别构建静态、动态面板模型,对现代流通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加速现代制造业的流通化进程,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对制造业提升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批发零售业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最后基于区位和行业特点,提出发展现代流通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良德  
商贸流通产业集聚推动了集群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各商贸流通企业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使集群供应链网络不断升级和重构。对于制造业而言,一方面流通业的集聚使得城市的空间布局不断改变,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供应链内的竞争也加快了制造业转型和升级,促进了制造产业的内外部重构。本文拟针对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行探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永斌  闫佳  
金融支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即产融结合可以增强产业资本实力,并借助内嵌于金融资本中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在我国金融系统发展不完善的体制环境中,克服银行体系间接融资模式的无效率和股票市场缺乏直接融资所导致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困境。基于产融结合模式、机制与效果,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将产融结合的模式确定为参股金融机构,清晰地区分了缓解融资约束与增进协同效应这两种产融结合机制,通过对这两种产融结合机制的具体分析,最终发现增进协同效应才是产融结合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