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6)
2023(2745)
2022(2408)
2021(2454)
2020(1996)
2019(4822)
2018(4912)
2017(9182)
2016(5145)
2015(5745)
2014(5596)
2013(5457)
2012(5159)
2011(4563)
2010(4567)
2009(4037)
2008(3766)
2007(3181)
2006(2758)
2005(2458)
作者
(12855)
(10589)
(10302)
(9905)
(6802)
(5162)
(4988)
(4043)
(4015)
(3777)
(3754)
(3499)
(3362)
(3257)
(3066)
(3062)
(3059)
(2953)
(2949)
(2901)
(2540)
(2525)
(2497)
(2417)
(2399)
(2278)
(2260)
(2248)
(2222)
(2081)
学科
(16053)
经济(16015)
管理(9557)
(8606)
地方(6859)
(6521)
(5666)
企业(5666)
中国(5047)
农业(4583)
方法(3968)
业经(3930)
(3486)
数学(3281)
教育(3254)
数学方法(3201)
(3067)
金融(3063)
(3055)
(3019)
理论(2979)
环境(2871)
(2822)
地方经济(2598)
(2404)
贸易(2403)
教学(2349)
(2280)
(2271)
银行(2264)
机构
大学(62859)
学院(61462)
研究(22740)
管理(21111)
(20836)
经济(20121)
理学(17910)
理学院(17499)
中国(17312)
管理学(17114)
管理学院(16975)
(14789)
科学(14391)
(12683)
师范(12626)
(11238)
中心(11144)
师范大学(10652)
研究所(10207)
(10026)
(9928)
(9771)
北京(9470)
业大(8540)
(8429)
(8387)
教育(8002)
农业(7750)
财经(7385)
技术(6706)
基金
项目(41151)
研究(33105)
科学(31741)
基金(27807)
(23641)
国家(23351)
科学基金(19621)
社会(19460)
社会科(18095)
社会科学(18089)
(16416)
教育(15500)
基金项目(15440)
编号(14862)
(14230)
成果(13092)
自然(12046)
自然科(11692)
自然科学(11691)
自然科学基金(11462)
资助(10587)
课题(10475)
(9476)
(9190)
重点(8926)
(8833)
项目编号(8537)
(8349)
(8309)
规划(8232)
期刊
(26662)
经济(26662)
研究(20257)
中国(16309)
教育(12775)
(9636)
科学(8291)
学报(8233)
(7537)
农业(6951)
管理(6838)
大学(6285)
图书(5970)
(5513)
金融(5513)
技术(5429)
学学(5246)
资源(4524)
书馆(4497)
图书馆(4497)
(4388)
(4384)
业经(4221)
(3629)
论坛(3629)
问题(3617)
世界(3535)
城市(3366)
现代(3341)
经济研究(3227)
共检索到99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杰  常春波  
童年是个体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与其成年后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均有着潜移默化的关联。作为一种集体创作的文学形式和启蒙工具,儿歌不仅反映出父权社会性别制度、习俗、观念和权力关系给女性身体和心理诸方面造成的束缚,也以训诫的方式先入为主地形塑着儿童的性别意识。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和男女之大防的性别区隔依旧以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习俗为依托,贯穿于20世纪初中国儿童的孕育、生育、哺育、养育和教育过程,影响着他们对性别关系的认知。一些儿歌对男女情爱的露骨描述,反映出传统社会儿童保护观念的淡薄。晚清以来的妇女解放思潮亦在儿歌中得到了一定呈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学迅速进入中国,但科学的传播却较为缓慢。伴随着20世纪初中国新式教育的出现,文明书局高举"科学"的大旗,1903年开始出版"蒙学科学全书"28种。这是第一次书名全部印有"教科书"字样、第一套中国人自己分科编著(译)、至今唯一用"科学"之名统领的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明确学科概念及知识分类,彰显了中国学术由四部之学到分科之学的转型;下移中国科学启蒙的重心,大量普及科学常识;突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强调试验与观察;全面规范"教科书"要素,分化了科学译著与教学用书;渗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升了教科书编制的科学化程度;注重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有序、弹性、指导性,但没有分级设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洪明  
儿童职业意识是儿童对自我、职业及其二者匹配关系的最基本认识,儿童职业意识的启蒙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家庭是承担儿童职业启蒙的重要渠道。儿童职业意识启蒙受家庭环境和父母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影响,与家庭对子女的职业期待交织在一起并与基础教育密不可分。家庭开展儿童职业意识启蒙必须要改变家长自身的职业观念,注重通过劳动岗位、职业参与和职业体验等渠道加以培养,同时家长要深化与学校配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严从根  
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现代性,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按照日常生活启蒙方式实施启蒙。教师有必要承担起日常生活启蒙的使命。日常生活启蒙的使命在于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体。为了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体,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教师需具有体面对待学生的品性和正义守护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我主体;需有协商民主实施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交互主体;需有建构"我—我们—共同体"共在的共同体能力,让学生最终成为社会主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  
在中国,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它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一是它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二是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石烈娟  
文章通过考察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的主要活动,研究了近代留日学生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处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的中华儿女,救亡图存是其奔赴日本留学的根本动力。留日生活促进其民族意识的觉醒,其革命活动极大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由于不少人回国后投身文化教育事业,积极创办与服务于图书馆,对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孔军  
对新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是梁启超新民活动的重要内容。面对晚清以来教育文化资源领域内日渐凸显的中西分立格局,作为过渡时代的士人—知识分子,梁氏力主"因时变通",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新民资源整合模式。20世纪初,梁启超逋日之后的西学摄取,使他的新民宣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但其对于"圣道"的疏离,也渐渐引来康有为及诸同门的不满和批评。在此背景下,经过1903年的新大陆之行,梁氏对于民权自由、革命破坏诸说的流弊益加警觉,其于新民资源的整合,亦由先前之"中西并重",调整为"科学与道学互补"。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傅荣贤  
仿杜威书目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取得独尊地位,表面上是其先进的图书整理技术使然,本质上则是国家运作诉诸科学主义话语在书目上的反映,书目所建构的知识图像被直接等同于社会改造的理想模型。于是,痛诋传统书目"卫道"理念的仿杜威书目,又确立了其自身所"卫"的科学主义公理观之"道",书目技术的学科化、逻辑化原则转换为一种科学霸权,中国学术也在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知识谱系中趋于边缘化。反思仿杜威书目的得失,遂成为反思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和中国学术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地位的一个侧面。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静  
通过对 2 0世纪早期中国儿童文学史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的透视 ,能清楚看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学校教育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课程实践客观上促进了早期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同样 ,儿童文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儿童文学成为语文教育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忠民  
文章以20世纪20年代末及30年代前半叶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的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该时期上海工厂工人的工资率、工人的实际收入,工人家庭的生活程度及生活费指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文章认为,近代上海工人的工资体系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两大显著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半叶的上海工人及其家庭,尽管其工资水平及生活程度是低水准的,但生活状况总体上还是基本稳定的;工人工资水平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程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熟练、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是上海工业以及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而维持这一条件的基础因素之一则是工人以及工人家庭基本生活的保障。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肖海涛  
本文分析了20世纪到21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揭示了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脉络。文章从五个方面展开:20世纪高等教育思想回眸、20世纪西方教育流派及其高等教育思想、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思想、21世纪初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的选择与回应。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许金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出现了数百个政党和组织,政党体制初步形成。俄国政党体制受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特点的影响,具有自身的特色。从各党派的意识形态、力量对比、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地位、组织情况、成立的时间和顺序等方面可以认识俄国政党体制的特点。俄国政党体制的特点是决定俄国1917年现代化进程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殿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科学教科书得到了翻译。基于当时"科学救国"的时代背景,科学教科书翻译经历了被动阶段和主动阶段。科学教科书翻译具有目的明确,方式多样,体系单一、良莠不齐,内容为新学、语言旧式等特点,对语言教育和科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变革。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章夫   晓张  
假冒劣商品可谓源远流长。起于何朝,兴于何代,笔者无从考证。自开放搞活以来,假冒劣商品便随精华和糟粕一起在神州大地上悄然复苏。对此,四川人给了他一个无懈可击的美名——“歪货”。“歪货”泛滥的商品市场,搅得名优特新产品四面受敌,防不胜防;搅得市场鱼目混珠,真伪难辩;搅得消费者心惊胆颤,无所适从;搅得执法人员头昏眼花,使尽良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绚  李波  侯鑫  
多主体仿真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研究复杂系统方面具有优势,也为城市空间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基于此,依托Net Logo仿真平台,以20世纪初电车交通影响下天津市商业中心的转移为例建立多主体仿真模型,从自下而上的新角度对这一城市空间现象进行解释验证,并根据仿真实践的结果对多主体仿真技术在城市空间领域的应用作以分析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