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0)
2023(6632)
2022(5559)
2021(5042)
2020(4307)
2019(9359)
2018(8863)
2017(16351)
2016(9210)
2015(9813)
2014(9554)
2013(9224)
2012(8419)
2011(7659)
2010(7419)
2009(6891)
2008(6782)
2007(5793)
2006(5016)
2005(4362)
作者
(30528)
(25752)
(25732)
(23923)
(16039)
(12642)
(11261)
(10146)
(9713)
(8930)
(8875)
(8383)
(8257)
(8199)
(8083)
(7930)
(7720)
(7697)
(7419)
(7244)
(6862)
(6349)
(6108)
(5885)
(5822)
(5637)
(5631)
(5595)
(5341)
(5338)
学科
(31315)
经济(31239)
管理(25867)
(24881)
(18989)
企业(18989)
方法(14751)
数学(13325)
数学方法(13188)
(10664)
(9483)
(8890)
(8515)
贸易(8514)
(8348)
中国(8298)
(8008)
业经(7171)
农业(6747)
技术(5644)
(5452)
财务(5444)
财务管理(5434)
(5423)
(5393)
环境(5387)
银行(5324)
企业财务(5192)
(5129)
金融(5129)
机构
大学(133002)
学院(131839)
(50889)
经济(50013)
研究(49206)
管理(47355)
理学(42128)
理学院(41601)
管理学(40717)
管理学院(40499)
(37238)
科学(35146)
中国(34232)
农业(29937)
业大(29935)
(27902)
(27365)
研究所(25652)
(22368)
中心(21482)
农业大学(20342)
(18728)
财经(18263)
(17936)
(17836)
北京(17007)
(16740)
科学院(16043)
(15988)
经济学(15797)
基金
项目(99833)
科学(76046)
基金(73320)
(69764)
国家(69227)
研究(61183)
科学基金(56400)
自然(40155)
社会(39781)
基金项目(39507)
(39298)
自然科(39226)
自然科学(39207)
自然科学基金(38557)
社会科(37657)
社会科学(37648)
(33959)
资助(29006)
教育(27047)
重点(23237)
计划(22580)
编号(21321)
(21045)
(21005)
科技(20967)
(20470)
科研(20448)
创新(19796)
(19346)
(18276)
期刊
(49844)
经济(49844)
学报(35794)
(33264)
研究(32089)
科学(28609)
大学(25446)
学学(24883)
中国(23472)
农业(22140)
(16578)
管理(15161)
(12183)
业大(11192)
林业(9895)
(9695)
金融(9695)
(9111)
财经(9089)
业经(9063)
农业大学(9028)
经济研究(8725)
科技(8306)
(7702)
技术(7366)
问题(7227)
教育(7186)
中国农业(6210)
自然(6176)
商业(6085)
共检索到180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诗雨   吴转容   廖凯丽   王萍   张德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为探究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对红茶适制品种、绿茶适制品种、红绿兼制品种等不同品种以及1芽1叶、1芽2叶等不同嫩度鲜叶进行日光萎凋处理。结果显示: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不同。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萎凋过程叶片损伤较少,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1%、19%、1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13%和11%,茶黄素含量较高,其中1芽3叶和1芽4~5叶红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32%和10%。结果表明,日光萎凋对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处理效果明显,适合本身花果香较弱的茶树品种,加工红茶花果香浓郁的品种没有必要进行日光萎凋,白化和紫化品种不适合日光萎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厅  刘晓  唐晓波  黄藩  马伟伟  王小萍  刘飞  王云  陈翠琪  李鑫  李春华  
【目的】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玫瑰红茶加工工艺,提高玫瑰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嫩度的红茶坯来窨制大马士革玫瑰红茶,从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多个方面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儿茶素及其主要组分EGCG含量、游离氨基酸及茶氨酸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减少,且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减少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12.54%、24.90%、25.71%、12.54%、17.26%,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增幅最大,达到了16.51%,这些成分的变化是玫瑰红茶茶汤鲜爽度下降,但苦涩味降低,甜醇口感上升的主要原因;茶褐素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茶坯嫩度从单芽至一芽二、三叶,其分别增加了12.72%、5.93%、13.09%,这是玫瑰红茶汤色深度增加,亮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窨制后新产生的β-香茅醇、甲基丁香酚及相对含量大幅增加的苯乙醇是玫瑰红茶的主要香气组分,相对总量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达到了77.66%,香叶醇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大幅减少,是玫瑰红茶甜香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一芽二、三叶茶坯表现出了更好的玫瑰红茶窨制效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冰冰  杨亚  周小露  傅冬和  
以有机茶园中‘铁香’品系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嫩度、萎凋程度、做青程度、发酵温度、添加儿茶素及干燥温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并对红茶中的茶黄素、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感官审评。铁香茶树鲜叶加工工序及最佳参数为:以1芽1叶为鲜叶原料,中度摇青后,萎凋至含水量为68%,揉捻后添加鲜叶干重2.0%的高表没食子儿茶素,充分拌匀,27℃发酵1.5 h,再在22℃下发酵至适度,用105℃小火烘至七成干,摊放30min后,80℃烘至足干。红茶感官审评品质为条索紧结匀齐,显金毫,乌黑油润;花香高长;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较厚、鲜爽、带花味;叶底嫩匀齐,红艳明亮;茶黄素含量达(0.85±0.04)%。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贝贝  艾仄宜  曲凤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彦  周东波  汪耀富  张惠林  赵冏炅  沈程文  刘钰坤  戴林建  
【目的】为明确仿红茶调制工艺萎凋期工艺参数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中部叶为材料,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感官质量,通过分析萎调条件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评吸结果的相关性,得出试验范围内烟叶质量变化趋势及最优萎凋条件。【结果】对比分析萎凋阶段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可知,烟叶在萎凋完成后基本形成与烤烟相近的内在化学成分;萎凋温度与烟叶内总糖、还原糖、钾离子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萎凋时间与总糖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调制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可知,萎凋温度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与总糖、还原糖、钾离子、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氯离子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烟丝外观可知,萎凋时间较短烟丝易出现青痕,在合理萎凋条件范围内,烟丝外观质量差距较小,萎凋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易萎凋过度,导致烟丝颜色灰暗;对比分析评吸结果可知,适当延长萎凋时间有利于杂气、刺激性与评吸总分,适当提高萎凋温度有利于烟叶整体评吸评价。【结论】萎凋温度41 ℃,萎凋时间36 h烟叶化学成分适宜,外观表现较好,评吸得分最高,调制效果最好。本研究表明了萎凋条件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与试验范围内最优萎凋工艺参数,可通过控制萎凋条件,进而调控烟叶品质,为仿红茶调制工艺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云  林玉玲  赖钟雄  江春柳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的方法对不同茶树品种及萎凋过程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基因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树不同品种APX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对表达量变化范围为0.65-5.69,6个茶树品种AP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毛蟹、福云6号、肉桂、福鼎大白茶、黄旦、铁观音;茶叶APX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萎凋工艺的影响,在茶叶萎凋过程中APX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相对表达量变化范围为0.02-7.46.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余志  张芸  周继荣  倪德江  谢笔钧  
对福鼎大白茶、白毫早等7个代表性茶树品种以及新梢不同部位的叶片和茎梗多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茶多糖含量,多糖中性糖、糖醛酸、蛋白质含量以及清除·OH和·O2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茶多糖特性和生物活性存在品种多样性。随着鲜叶的老化,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多糖中性糖、蛋白质、糖醛酸含量和清除·OH和·O2的能力以第2叶多糖为最强。与叶片相比,茎梗中多糖含量较低,并且茎梗越老,含量越低,茎梗多糖中中性糖、蛋白质和糖醛酸含量较高,但清除·OH和·O2的效果最差。提示一方面茶叶中的活性多糖主要集中在叶片,而且在生育期旺盛部位积累最多,另一方面茎梗多糖与叶片多糖可能在糖基组成或结构特征上存在较大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泉宾  孙威江  黄伙水  
以茶树品种肉桂为材料,研究高效氯氰菊酯对鲜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0 mL·hm-2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的新梢第1、2、3叶粗纤维含量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第4叶显著大于对照;1200 mL·hm-2高效氯氰菊酯处理的第1、2叶粗纤维含量显著小于对照,第3叶显著大于对照,第4叶差异不显著.以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总糖、水浸出物、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茶多酚/氨基酸,(氨基酸+可溶性总糖)/茶多酚8个因子作为评判指标,模糊综合评判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鲜叶生化品质下降,用量越大,生化品质下降越大.不同处理的鲜叶共检测到48种香气成分,相同成分有10种,乌龙茶特征香气成分α-法尼烯含量高低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覃潇敏  黄少欣  韦锦坚  李金婷  陈杏  骆妍妃  韦持章  
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探讨茶树/大豆间作种植下茶树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群组成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茶树相比,茶树/大豆间作可以提高茶叶氨基酸、可溶性糖及咖啡碱含量,降低了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有效改善了茶叶品质。间作茶树土壤的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均高于单作茶树,改善了土壤生态质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茶叶的营养品质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以及放线菌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说明茶园间作豆科植物对于茶园土壤环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效改善茶叶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跃斌  蔡利娅  罗理勇  王伟  邓克尼  
对龙井、乌牛早、迎霜、萍云11号、福鼎大毫、湘妃翠、茗丰、碧香早等8个茶树品种名优绿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其品质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以茗丰、萍云11号、迎霜、福鼎大毫名优绿茶品质最好,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茗丰名优绿茶品质较好.生化成分测定结果表明,春季以福鼎大毫、萍云11号、迎霜、茗丰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83%,2.84%,2.67%,2.66%;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1.477.夏季以湘妃翠、萍云11号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82%,1.81%;儿茶素比值以湘妃翠最低2.199;脂溶性色素测定结果还表明,春茶色泽物质组成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玉青  方成刚  夏丽飞  仝佳音  张艳梅  潘联云  杨方慧  
【目的】为探究不同发酵程度的"云抗10号"大叶种红茶香气物质基础和主要芳香物种类。【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气,气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香气物质含量,对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经重萎凋和不同发酵时间制成红茶的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国标法感官审评。【结果】从发酵4和5 h的2种大叶种红茶中分别鉴定出95和108种芳香化合物,香气总量分别为579.27、740.11μg/L,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萜烯类、酮类等。2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大叶种红茶中醇类、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的平均含量较高,其中醇类分别占各自香气总量的42.98%和42.86%,远高于其它种类化合物占比。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醛、二氢芳樟醇、β-月桂烯、β-紫罗酮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脂、苯乙醛、β-月桂烯和β-紫罗酮等表现花果香、甜香的芳香化合物含量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高于发酵4 h的;同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香型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发酵4 h的大叶种红茶具有清甜香的特点,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除甜香外还具有浓郁的花香、果香等混合香气。【结论】不同发酵程度的2种重萎凋大叶种红茶香气类型及含量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优质滇红茶及特色花果香大叶种红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伟  夏丽飞  宋维希  蔡丽  杨毅坚  李梅  杨方慧  陈林波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娇芬  林河通  陈绍军  刘木水  陈莲  
以安溪油柿鲜叶为原料,研究室温自然摊放萎凋工艺对柿叶化学成分含量和柿叶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杀青工序前增加萎凋工序,可明显减轻柿叶茶的青腥味,改进柿叶茶汤的滋味和香气,提高柿叶茶品质.萎凋增加了柿叶中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但萎凋也降低了柿叶中的类黄酮、多酚和VC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本试验结果还表明,安溪油柿叶的最适萎凋时间为6 h,以该萎凋柿叶为材料,可以研制成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柿叶保健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科  方仕茂  刘忠英  杨婷  戴宇樵  田小强  杨胜全  
选取不同树型古茶树鲜叶样品15个及红茶样品13个,基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探究加工对古茶树红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古茶树鲜叶和红茶中共检出10种可溶性糖,大叶种鲜叶和红茶的总糖含量分别为(47.01±7.77)、(16.20±2.46) mg·g~(-1),中小叶种鲜叶和红茶的总糖含量分别为(12.61±4.89)、(10.39±0.73) mg·g~(-1);大叶种鲜叶中葡萄糖、D-果糖、D-阿拉伯糖、L-鼠李糖、D-山梨醇、蔗糖的含量与中小叶种鲜叶的差异显著;与鲜叶相比,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红茶中葡萄糖和D-果糖等单糖的含量显著增加,蔗糖含量显著减少.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古茶树红茶甜醇滋味的特征突出.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玲娜  林永胜  周子维  郭佳星  李思偲  孙云  郭春芳  
采用红光、黄光、绿光、蓝光和白光5种发光二极管(LED)光源开展白茶光照萎凋试验,以不照光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光照组完成萎凋需要48 h,而CK组需要56 h.萎凋过程中白光组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出现一次高峰,其他组均出现两次,而CK组PPO活性高峰出现的时间比光照组滞后6 h.蓝光组毛茶的茶多酚含量为28.43%,低于其他5组(P<0.01);黄光组的氨基酸含量最高(4.35%),CK组最低(3.96%);黄光和CK组的咖啡碱含量低于其他4组(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