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95)
2023(2981)
2022(2564)
2021(2423)
2020(2053)
2019(4642)
2018(4330)
2017(7613)
2016(4627)
2015(5026)
2014(4875)
2013(4874)
2012(4836)
2011(4336)
2010(4552)
2009(4063)
2008(4208)
2007(3688)
2006(3373)
2005(2965)
作者
(16012)
(13604)
(13584)
(12728)
(8812)
(6655)
(5964)
(5334)
(5262)
(4914)
(4823)
(4813)
(4632)
(4394)
(4342)
(4325)
(4135)
(4021)
(3990)
(3903)
(3614)
(3546)
(3384)
(3188)
(3156)
(3026)
(3013)
(2946)
(2857)
(2805)
学科
(15372)
经济(15355)
管理(7979)
(7766)
(6491)
方法(6276)
(5805)
企业(5805)
数学(5368)
教育(5292)
数学方法(5239)
中国(4519)
研究(4332)
(4261)
地方(4179)
(4094)
(3896)
研究生(3531)
业经(3091)
理论(3069)
农业(2928)
环境(2903)
(2881)
制度(2873)
(2758)
服务(2656)
(2535)
金融(2533)
(2442)
(2238)
机构
大学(72143)
学院(67964)
研究(31535)
科学(22235)
(22009)
经济(21160)
管理(20204)
中国(19728)
(17647)
理学(17532)
(17315)
理学院(17100)
(17096)
管理学(16368)
管理学院(16250)
研究所(16243)
农业(14091)
业大(13552)
(12419)
中心(12335)
师范(12258)
(11957)
(11614)
北京(10657)
师范大学(10332)
(10160)
(10097)
(9741)
科学院(9460)
农业大学(9174)
基金
项目(49851)
科学(38601)
基金(36376)
(34504)
国家(34294)
研究(31444)
科学基金(27787)
自然(20328)
自然科(19870)
自然科学(19859)
基金项目(19614)
(19546)
自然科学基金(19503)
社会(18686)
社会科(17680)
社会科学(17673)
(17627)
教育(15311)
资助(14621)
重点(12267)
编号(11379)
计划(11278)
(10634)
(10526)
科技(10392)
科研(10020)
(10012)
成果(9647)
创新(9496)
课题(9477)
期刊
(26214)
经济(26214)
研究(22042)
学报(17517)
中国(16443)
(15465)
科学(15294)
大学(12327)
学学(11632)
教育(11136)
农业(10755)
(6551)
(6226)
管理(6212)
(5887)
业大(5446)
(4971)
资源(4566)
农业大学(4471)
林业(4204)
(4144)
金融(4144)
技术(4069)
科技(3668)
自然(3658)
财经(3652)
(3562)
地理(3464)
经济研究(3431)
(3349)
共检索到101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楠  鲁文菡  王玉波  刘顺  郑礼  魏国树  
系统调查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上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及其丽蚜小蜂寄生后的黑"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植株上的垂直分布: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在上部较幼嫩且已充分展开的叶片上的数量最多,单位调查部位平均分别高达1.6,17头;温室内的水平分布:成虫较随机,未见明显的规律;若虫在棚顶通风口正下方、偏阴面的植株上数量最多,单株平均最高达40头,最南端的阳面植株上数量最少,单株平均仅为7头;丽蚜小蜂寄生温室白粉虱黑"蛹"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在植株上部最多,单株平均达20头;水平分布在近北部甬道的植株上最高,单株平均达88头,最南端植株上最少,单株平均仅3头。表明温室白粉虱成、若虫喜在通风、透光良好且较幼嫩的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帆  罗晨  张君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不同寄主粉虱及不同寄主植物对丽蚜小蜂产卵选择性及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烟粉虱和温室粉虱同时存在时,丽蚜小蜂喜欢寄生温室粉虱,温室粉虱上的寄生率显著高于烟粉虱的寄生率;当供试寄主仅为烟粉虱,在4种寄主植物同时存在时,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能力在寄主植物间存在显著差异,寄生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烟草>甘蓝>棉花>黄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振超  邹志荣  陈双臣  王军  
通风对调节温室内小气候有重要作用。试验通过对温室内、外共10个观测点不同高度风速的测量分析,研究了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内的风速分布规律及室外风速与通风面积对室内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型节能日光温室中的风速日变化呈双峰曲线;风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由东到西差异不大,由南至北呈V字型分布;温室内的风速折减率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室内温升值随通风面积的增大而减小。西北型日光温室最佳通风面积比是18%~25%。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谦  张恺月  鄂思宇  王小奇  
为了探明目前辽宁地区温室大棚内粉虱的种类与分布情况,于2014年底到2015年初对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的粉虱成虫进行了系统调查。从辽宁省12市21个不同地区采集了粉虱成虫样品,利用mt DNA COI对粉虱的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辽宁省温室内,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meAm1隐种和meD隐种都有分布,其中在营口市的大石桥、阜新市的彰武、朝阳市的喀左和建平、葫芦岛市的金星和绥中、丹东市的东港均为烟粉虱,且meD隐种烟粉虱占优势,本溪市的明山、沈阳市的新民和法库、丹东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林州  戴鹏  吕兵  臧连生  杜文梅  万方浩  
【目的】明确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与丽蚜小蜂(E.formosa)的种间竞争及其对粉虱控制作用的影响。【方法】以番茄为寄主植物,温室白粉虱为寄主昆虫,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以10:0、8:2、5:5、2:8及0:10进行混合释放,每20 d抽样1次,调查浅黄恩蚜小蜂、丽蚜小蜂及粉虱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2种寄生蜂以不同比例混合释放60 d后,丽蚜小蜂在寄生蜂中的百分率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不同比例混合释放或单独释放,均能将粉虱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5 ES﹕5 EF混合释放后,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的百分率始终高于83%,对温室白粉虱表现出长期稳定的控制效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婉婷  雷飘  刘晓宇  朱晓峰  王媛媛  范海燕  陈立杰  段玉玺  
番茄在我国日光温室中连作栽培现象非常普遍,其根围土壤线虫的变化尤其是植物病原线虫的积累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明确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的群落特征和时间空间分布对有效控制番茄线虫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对辽宁省铁岭市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线虫群落和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分别在番茄定植前期、盛果期和成熟期,定点采集0~10,10~20,20~30cm深度土壤样本135份。结果表明:共鉴定土壤线虫14科30属,其中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小杆属(Rhabditis)和原杆属(Protorhabditis)为优势属,植物寄生线虫营养类群在番茄整个生育期都是优势营养类群;利用Graphpad Prism和Canoco的主成分分析和交互分析发现,时间上番茄成熟期为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的高峰期,番茄盛果期和成熟期根结线虫属的线虫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空间上靠近日光温室中心点处,根结线虫属的线虫数量最多;番茄定植前期不同土层深度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GR)差异性显著,番茄盛果期不同土层深度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指数(λ)、丰富度指数(GR)、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差异性显著,番茄成熟期只有富集指数(EI)在0~10cm土层中显著高于20~30cm土层,其他生态指数差异不显著,说明番茄定植前期和盛果期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但成熟期由于根结线虫的激增使EI指数差异明显,食物网结构较单一。通过揭示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线虫群落和优势属根结线虫属的时空分布,为番茄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锋  刘威生  卜庆雁  孙猛  张玉萍  郁香荷  刘宁  
选择晴天,利用LI-6400光合作用仪每隔1h测定1次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结果表明:9803杏Pn的日变化呈双峰曲线,2次高峰分别出现在10:00和15:00。Pn与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变化规律相同,都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与CO2浓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9803杏的光补偿点为22.9μmol.m-2.s-1,饱和点为788μmol.m-2.s-1,CO2补偿点、饱和点分别为66.29μmol.m-2.s-1和1199μmol.m-2.s-1。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佟国红   王淼   吴红爽   王晓桐   孙周平  
为探明保温措施对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温度的影响,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分别测试了设置阴棚、阴棚覆盖保温被、附阴棚的日光温室墙体及前屋面保温被加强保温这3种措施下的日光温室温度及参照温室温度,重点关注早间及夜间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附阴棚日光温室与参照温室在外部温度低的早间及夜间气温平均相差一般在0.5℃以内,在外部温度高时二者气温差通常为1.0~4.0℃。阴棚覆盖保温被对日光温室增温效果不明显,1月早间及夜间最大差值为1.0℃。温室墙体及前屋面保温被加强保温的温室与具有相同阴棚设置的参照温室气温相比,早间及夜间二者在外温低的1月平均最大差值为4.2℃,在外温高的2月平均最大差值为6.5℃。研究结果对组合温室的设计建造、温室保温措施的选择以及温室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文娟  塔娜  五十六  陈斌  
研究冷风挡帘结构对寒冷干旱地区日光温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以内蒙古呼和浩特近郊农户生产中使用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具有冷风挡帘的日光温室(试验温室)和无挡帘的普通温室(对照温室)内的气温进行连续测试,建立2种日光温室在自然通风时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距地面0.1m高度(作物冠层),试验温室在0.67.0m范围内的气温显著高于对照温室(α=0.05),温差最大值为4.2℃,最小值为1℃。将近地表气温低于20℃的区域面积值作为评价指标,当通风口底端竖直高度为0.25 m、宽0.3 m,太阳辐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维红  谷希树  刘佰明  胡学雄  白义川  李洪安  
为明确田间用于防治粉虱及其他目标害虫的杀虫剂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测定了9种常用杀虫、杀螨剂对丽蚜小蜂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致死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杀虫剂以及同类杀虫剂对不同发育阶段丽蚜小蜂的存活情况均有所差异。其中,菊酯类和有机磷类药剂对丽蚜小蜂的杀伤力最大,生长调节剂灭蝇胺杀伤力最小。在丽蚜小蜂的各发育阶段,成虫和卵期对药剂最为敏感,蛹期有蛹壳包被,药剂对其影响最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曲佳  须晖  王蕊  马健  李天来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番茄群体的太阳总辐射量分布规律,为优化日光温室结构、控制日光温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日光温室番茄冠层按高度均匀分为4层,观测不同冠层的太阳总辐射量、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和太阳总辐射透光率,探讨群体太阳总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在番茄盛果期,日光温室内的太阳总辐射量南部明显高于北部,平均高出200 W/m2以上;中部略高于东、西部。太阳总辐射量在植株群体内垂直方向上随冠层高度的下降而减少,1.2,0.9,0.6和0.3 m冠层的太阳总辐射量日平均值分别为507,398,289和76 W/m2;越靠近冠层底部太阳总辐射量衰减的日变化越不明显。随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侯函青  苏成元  庞银  刘志伟  朱道弘  
【目的】研究锥栗瘿蜂在主要锥栗产区的分布、危害特征及天敌种类,比较近缘种栗瘿蜂的形态特征,为控制其危害提供基础。【方法】于福建、浙江及湖南主要锥栗产区采集瘿蜂虫瘿,调查锥栗瘿蜂及其天敌种类和危害情况。【结果】锥栗瘿蜂虫瘿形态与栗瘿蜂相似,以成虫中胸侧板斜纵刻纹、并胸腹节背板侧隆线等特征可与栗瘿蜂相区分。锥栗瘿蜂分布于福建省周宁县、建瓯市、政和县、寿宁县及浙江省庆元县。多与栗瘿蜂混合发生,混合发生地锥栗瘿蜂羽化成虫的数量比例为0.6%~86.0%。调查地有虫株率100%,锥栗瘿蜂的危害枝率为17.9%~32.9%,每虫瘿内虫室数3个左右。植株的东南西北方位皆可致瘿,于树冠上部形成的虫瘿数显著低于中下部,与栗瘿蜂占据着类似的生态位。调查地锥栗瘿蜂的寄生性天敌种类主要有日本大痣长尾小蜂、栗瘿啮小蜂、栗瘿长尾小蜂、栗瘿旋小蜂及黑褐宽缘广肩小蜂,其中日本大痣长尾小蜂和栗瘿啮小蜂为其优势天敌,对锥栗瘿蜂种群数量起到了明显的自然控制效果。【结论】锥栗瘿蜂分布于福建省周宁县、建瓯市、政和县、寿宁县及浙江省庆元县,在锥栗林与栗瘿蜂占据着类似的生态位。主要寄生性天敌种类为日本大痣长尾小蜂、栗瘿啮小蜂、栗瘿长尾小蜂、栗瘿旋小蜂及黑褐宽缘广肩小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天来  张昆  韩亚东  刘爽  李曼  
利用TRM-ZS1型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和surfer8.0对辽沈Ⅰ型日光温室西山墙不同部位热通量日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日光温室栽培管理和山墙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晴天时,西山墙开始蓄热和到达峰值的时间较早,开始放热的时间也相应提前,南部开始蓄放热均早于北部,不同部位的热通量日变化曲线趋势一致,但到达峰值的时间不同。阴天时,由于缺少太阳辐射,所以热通量在10:00左右同时到达峰值,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南部白天的蓄热时间都小于北部,最晚开始蓄热的部位都是墙体北部。山墙墙体的热通量分布受天气情况影响显著:阴天的热通量分布比较均匀,南北部差异比晴天显著减小,晴天时,除了南北差异较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波  孙君  魏新光  郑思宇  葛东  付诗宁  
【目的】探究自动控制灌溉条件下灌水水平对葡萄生长发育与水分消耗的影响,为温室自动灌溉条件下葡萄水分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3年生‘玫瑰香’为研究对象,利用CR1000数据采集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和电磁阀联合自动控制灌水,设置8个不同的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50%、55%、60%、65%、70%、75%、80%和85%),灌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率的90%,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温室葡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结果】当灌水下限低于田间持水率的75%时,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新梢长度、新梢茎粗以及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增加,当灌水下限超过田间持水率的75%时,新梢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葡萄根系在0—60 cm土层中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中,该层的根体积以及根系表面积分别占总根系的75%—89%、77%—83%。在葡萄根系分布最为集中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各根系指标均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当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75%时,各根系指标均最大。当灌水量低于6 000 m3·hm~(-2)时,各根系指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水量达到7 000 m~3·hm~(-2)时,各根系指标均出现下降或增长缓慢的趋势;当灌水下限是田间持水率的75%时,葡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高,分别达到32 270.31 kg·hm~(-2)、4.85 kg·m~(-3)。【结论】综合考虑葡萄新梢生长、根系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等因素,滴灌条件下葡萄水分管理的最佳土壤水分区间为田间持水率的75%—90%,可以作为该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灌溉控制指标的推荐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霞  解迎革  王国栋  薛绪掌  张敏  陈菲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内负水头灌溉对茄子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温室水分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设定灌溉系统的负压值为70hPa,每周常规灌溉的灌水量为负压自动灌溉系统下植株耗水量的1.5倍,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负水头灌溉与常规灌溉下的茄子栽培试验,分析2种灌溉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动态、一周内2种灌溉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及生育期内茄子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70hPa负压灌溉下温室土壤含水量基本控制在14.48%左右。负水头灌溉下茄子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展开度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常规灌溉,其中株高和叶片数与常规灌溉相比差异显著。2种灌溉方式下茄子叶片的光合、蒸腾作用及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相同,均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