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43)
- 2023(17596)
- 2022(14978)
- 2021(13864)
- 2020(11403)
- 2019(26016)
- 2018(25508)
- 2017(49202)
- 2016(26483)
- 2015(29506)
- 2014(29184)
- 2013(29049)
- 2012(26419)
- 2011(23942)
- 2010(23991)
- 2009(22335)
- 2008(21179)
- 2007(18817)
- 2006(16686)
- 2005(14415)
- 学科
- 济(110811)
- 经济(110608)
- 业(76553)
- 管理(70810)
- 企(54864)
- 企业(54864)
- 农(51501)
- 方法(45545)
- 数学(39140)
- 数学方法(38743)
- 中国(36045)
- 农业(34291)
- 业经(29123)
- 融(27683)
- 金融(27681)
- 银(26466)
- 银行(26400)
- 财(26339)
- 地方(25488)
- 行(25453)
- 制(22893)
- 学(22316)
- 贸(18521)
- 贸易(18506)
- 易(17993)
- 理论(17532)
- 务(16434)
- 财务(16368)
- 财务管理(16343)
- 环境(16313)
- 机构
- 学院(374289)
- 大学(373048)
- 济(149700)
- 管理(146678)
- 经济(146389)
- 研究(128161)
- 理学(127780)
- 理学院(126358)
- 管理学(124111)
- 管理学院(123462)
- 中国(100253)
- 农(82514)
- 科学(81284)
- 京(78683)
- 财(65927)
- 业大(64925)
- 所(64879)
- 农业(63911)
- 中心(60334)
- 研究所(59443)
- 江(53859)
- 财经(53417)
- 北京(49067)
- 经(48820)
- 范(48538)
- 师范(48004)
- 院(45266)
- 经济学(44602)
- 州(44165)
- 农业大学(40809)
- 基金
- 项目(262498)
- 科学(205162)
- 基金(190437)
- 研究(187837)
- 家(167740)
- 国家(166252)
- 科学基金(141982)
- 社会(120633)
- 社会科(113502)
- 社会科学(113465)
- 省(103488)
- 基金项目(102237)
- 自然(92677)
- 自然科(90526)
- 自然科学(90502)
- 自然科学基金(88867)
- 划(86531)
- 教育(83661)
- 资助(76661)
- 编号(76140)
- 成果(60054)
- 重点(58429)
- 发(56851)
- 部(56758)
- 创(54340)
- 课题(51661)
- 创新(50736)
- 科研(50149)
- 国家社会(49568)
- 计划(48079)
- 期刊
- 济(164143)
- 经济(164143)
- 研究(107768)
- 农(82478)
- 中国(72048)
- 学报(66062)
- 科学(59334)
- 农业(55438)
- 大学(49947)
- 学学(47838)
- 管理(47710)
- 财(47311)
- 融(45294)
- 金融(45294)
- 教育(34519)
- 业经(31764)
- 技术(28463)
- 业(25867)
- 财经(25204)
- 经济研究(24292)
- 问题(23920)
- 经(21523)
- 版(20593)
- 科技(19089)
- 业大(18997)
- 理论(17749)
- 技术经济(17032)
- 现代(17029)
- 资源(16799)
- 实践(16274)
共检索到545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雅淋 吴义东 姚玲珍 董敏凯
促进农村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核心内容,租房是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因而房租水平可能影响其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合程度。文章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房租水平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从住房支付能力和单位房视角展开机制分析与进一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城市房租水平会抑制农村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程度因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租赁方式等不同而存在差异;而提高农村流动人口住房支付能力或提供单位房均有助于弱化城市房租对其社会融合的负向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须重点关注大中城市房租水平,通过盘活存量住房与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等方式,配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政策,着力解决农村流动人口住房问题,加快推动社会融合。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乔楠
本文提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是流动人口对城市的主观期望和城市的客观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三个假设,即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影响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影响社会融合;城市的制度安排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孙伟增 张思思
本文利用2011—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租金上涨对流动人口家庭消费和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租金上涨显著挤出了非住房消费,并导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度下降。异质性分析显示,租金上涨对于年更大、男性、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服务业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此外,租金上涨加剧了城市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居住分异。本研究对于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关键词:
住宅租金 流动人口消费 社会融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静 邓晓军
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生活方式、心理诉求等方面区别于其他流动人口,兼具老年性和流动性,从而使其社会融合成为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OLS、PSM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住安排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1)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社会参与、文化融合和心理融合四个维度,心理融合得分最高,社会参与得分最低;(2)相比其他性质住房(如借住房和其他非正规居所)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自购商品房、自购保障性住房、自建房和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更高,而居住在自购小产权房与其他性质住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无差异;(3)拥有住房产权对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是通过与本地居民的互动交往和身份认同来实现的;(4)异质性分析发现租住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加比例最高,居住在自建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度最高,居住在自购商品房的女性老年流动人口社会参与度最高。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购房支持政策、合理的土地规划、建立老年流动人口的户口随迁支持政策等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芳 凡士伟
文章在“双界线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态识别、水平测算及结构分解的新思路:定义个体多维融合识别变量,利用“比例准则”编制地区多维融合指数,并分解出广度、深度指数以及融合指标贡献率。并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及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1)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仅有58.95%的人口达到多维融合状态,这部分人口中达到单维融合状态的平均份额为62.85%;(2)从不同维度看,文化习得是社会融合的主要推手,而经济整合不足仍是最大障碍;(3)从不同城市(区)比较来看,社会融合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广度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祁静;郑笑
本文使用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项调查数据,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着重考察流动人口的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是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总体健康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好的流动人口更愿意留在城市长期居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任远 邬民乐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少博 陈新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中流动人口聚集效应愈发明显,其住房保障与城市融合困境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社会矛盾一大特征。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流动人口聚集值与其空间辐射效应,并结合省级房地产购租比、房价收入比、贷款利率等数值计算得出决策值进行决策选择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聚集区基本与决策值分布一致,核心城市租房自住、持币观望为较优决策;空间辐射效应分析经济圈特征值向山西、湖北、河南扩散。据此提出建议:应大力发展流域经济,从节点城市引导决策由购转租,疏通二手房市场渠道以降低房屋空置率,保证市场有效供给,区域性差别政策应以降压力、降热度为关注重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龙飞 陈传波
本文根据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278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考察农地流转对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地流转和流转租金有助于提升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农地流转通过"非农就业层次效应"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即农地流转提升了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高层次非农就业的概率,进而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未来要高度重视农地流转对人口城镇化的助推作用,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农地交易市场,推动流转交易规范运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林 何洋
将2018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进行匹配,并运用Heckman两阶段法与分位数回归法,对地区数字金融发展是否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创业收入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收入,且相比于高收入阶层的创业者,数字金融对发展型中等收入创业者的收入提高效果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降低资金约束、促进创业领域转换、扩大雇佣规模和增强风险偏好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收入。调节效应分析显示,较高的人力资本、更深的社会融入程度和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能更好发挥数字金融促进农村流动人口创业增收的效果。因此提出进一步建设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发挥数字金融在缓解资金约束等方面的作用,以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创业收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月萍 陶椰
采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群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对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进行了理论解构和实证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和个体接纳意愿,流动人口的主观融入意愿和客观融入评价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共享对流动人口社会群体期望,但对流动人口个人接纳态度则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整体持肯定态度,但在日常交往中对流动人口仍持疏离甚至排斥的态度。城市居民对于流动人口的接纳意愿影响甚至决定着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和行为。而要实现城市居民接纳意愿和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匹配,需要一个思路上统一、逻辑上一致的促进流动人口全面融合政策体系的支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志仪 颜咏华
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近两年甘肃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融合、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等三个维度对甘肃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甘肃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在各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经济融合水平较前一年有所提高,心理认同程度仍较好,但流动人口社会参与明显不足;个人特征、户籍、教育程度、是否享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因素均影响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状况。在此基础上,就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融合 社会参与 心理认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