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47)
2023(6656)
2022(5347)
2021(4656)
2020(3842)
2019(8614)
2018(8530)
2017(16363)
2016(8589)
2015(9803)
2014(9935)
2013(9923)
2012(9315)
2011(8726)
2010(8971)
2009(8460)
2008(8172)
2007(7692)
2006(7175)
2005(6373)
作者
(25008)
(21213)
(21088)
(20331)
(13764)
(9845)
(9623)
(8299)
(8047)
(7730)
(7435)
(7164)
(7024)
(6787)
(6645)
(6636)
(6240)
(6084)
(6060)
(5687)
(5486)
(5149)
(5056)
(5043)
(4985)
(4871)
(4587)
(4461)
(4306)
(4150)
学科
(64261)
经济(64229)
管理(22921)
地方(20550)
方法(17019)
(16967)
数学(15005)
数学方法(14932)
中国(14360)
(12785)
企业(12785)
地方经济(12742)
(11702)
业经(11099)
(10667)
(8964)
环境(8487)
(8262)
农业(8110)
经济学(7842)
(7133)
(6779)
发展(6590)
(6580)
(6366)
金融(6365)
资源(6283)
产业(6112)
(5817)
理论(5627)
机构
学院(128426)
大学(127406)
(64118)
经济(62887)
研究(49284)
管理(45316)
理学(37648)
中国(37186)
理学院(37152)
管理学(36449)
管理学院(36195)
(28115)
科学(27254)
(27238)
(24197)
中心(22505)
研究所(21442)
经济学(21434)
(21339)
财经(21163)
(19079)
经济学院(18872)
北京(18376)
(18216)
(18103)
师范(17990)
(17263)
(16918)
(15744)
业大(15436)
基金
项目(79090)
科学(62102)
研究(60560)
基金(56322)
(47974)
国家(47550)
社会(40715)
科学基金(40712)
社会科(38442)
社会科学(38433)
(30590)
基金项目(29177)
教育(26962)
(25380)
编号(23821)
自然(23563)
资助(23070)
自然科(22890)
自然科学(22884)
自然科学基金(22432)
成果(19562)
(19294)
课题(18086)
重点(18075)
(17424)
国家社会(17156)
发展(16478)
(16259)
(15340)
(15259)
期刊
(85325)
经济(85325)
研究(45824)
中国(30388)
(20584)
管理(18346)
(16298)
科学(15789)
学报(15135)
经济研究(14403)
教育(13434)
技术(12804)
(12400)
金融(12400)
大学(12175)
业经(11805)
财经(11583)
学学(11302)
问题(10824)
农业(10778)
(10189)
统计(8475)
技术经济(8324)
世界(7054)
资源(7031)
(7030)
经济问题(6759)
(6671)
决策(6607)
现代(6320)
共检索到2151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华文  彭补拙  张燕  
研究目的:评估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价值,尤其是景观用地的价值。研究方法:对成本与效益做出界定,对体现存在价值的景观用地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M),其余用地用“成本-效益法”评估。研究结果:在现行用地结构中,第三产业占地比例最大,住宅用地次之,具有存在价值的人文景观用地最小;而用地的效益是商业服务业占第一位,交通与住宅用地分居二、三位。研究结论:城镇建设用地中直接经济价值占98%以上,间接价值及非使用价值所占比例很小,这与建设用地特征有密切关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汤君友  杨桂山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过程加快 ,使得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加 ,土地利用中的矛盾日趋紧张。从不同时相的城市及区域土地利用多源遥感信息提取入手 ,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 ,以“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为主线 ,对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 ,将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自然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研究 ,揭示了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 ,用地扩展模式反映了城市发育、成长乃至成熟的历程 ;自然交通、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政策的引导 ,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方位差异显著 ,具有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秦润新  
本文对构建无锡市作为特大城市城镇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区划调整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根据无锡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政策性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炳汝  汪逸群  周冲  
以无锡市惠山区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承载力和土地利用协调度两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其土地利用潜力,研究表明:堰桥街道、前洲街道和玉祁街道为土地利用高潜力区,洛杜街道、前桥街道和阳山镇土地利用潜力适中,长安街道受惠山新城建设影响,土地利用潜力最低。洛社镇、玉祁街道应以农业发展为根基,重点维持耕地占有率,适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阳山镇和钱桥街道应根据园、林特色,走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道路;长安、堰桥和钱桥街道应深度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打造惠山区的二、三产业和城镇、居民集聚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小祥  杨桂山  徐昔保  
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研究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可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方法估算了无锡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建立"脱钩"模型探讨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无锡市碳排放从843.35万t增加到2 528.04万t,总量不断增加,但趋势有所减缓,且各县市碳排放特征差异显著;(2)无锡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脱钩状态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市区经济发展已不依赖于能源消费,朝着环境友好方向发展,江阴和宜兴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3)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战金艳  江南  李仁东  鲁奇  
20世纪90年代,城市用地扩展是我国区域土地利用演化的主导过程.城市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又是引起地表各种地理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基于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的动态图斑,分析了20年代90年代无锡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态势。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转移,林地向耕地、建设用地的转移,以及草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基本农田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的趋势。土地利用快速变化也导致明显环境效应。主要表现为水环境的恶化和现代“城市病”等方面。因此,加强土地规划管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学军  赵素芳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合村并居"现象日益普遍,社会舆论广泛关注,褒贬不一。农户家庭福利的损益,是客观评价"合村并居"合理性的重要标尺。而测度"合村并居"过程中农户福利水平的变化,需要连续多年的调查数据。地处苏南地区的无锡市,从21世纪之初即已开展"合村并居"集中居住,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家庭收入,提升了社会保障水平,改善了居住环境,农户整体福利水平有明显的上升。但农户家庭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在进一步提高家庭福利水平时,增加家庭收入、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社会保障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趋于下降,而增加社会交往、提升社会机会所起的作用在逐渐增强。需要指出的是,无锡的"合村并居"型城镇化是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建立在充分的非农产业发展基础之上,城乡一体化已有实质性推进,土地流转与土地集约化经营成为急切需求,突破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严重制约瓶颈已水到渠成。其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进循序渐进城镇化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但如果不具备条件,硬性推行"合村并居",只能揠苗助长,适得其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钱悦斐  杨新海  
以苏南乡村地区城镇化历程为切入点,发现苏南乡村地区经历了以发展乡镇企业、开发区建设和新农村社区建设为代表的三大城镇化阶段,经济腾飞的同时部分村庄逐渐没落,陷入"被动式"城镇化困境,因此提出"主动式"城镇化概念并赋予其内涵,即"自主、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微撤并、引低碳、溯本源、固主体和新制度"五位一体的"主动式"城镇化策略,最后以无锡市锡北镇斗山地区为例,通过实践实现苏南"主动式"城镇化复兴之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景芹  陈雯  孙伟  武清华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是我国目前主要空间规划,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建设用地的扩张,"两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加深。空间适宜性分区的提出,缓解了"两规"矛盾的升级,极大促进了"两规"之间的联系,也为其协调提供基础依据。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案评估出发,探索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规划协调评估方法,并以无锡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评估结果分析表明:无锡远景规划在环境敏感地区建设用地增长较快,适宜开发地区增长缓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未来用地需求,约束建设用地扩张,不符合无锡现实发展情况。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虞贞  武戈  
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中等城市一般有着先进的制造业,但欠发达的服务业,在很长时间内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本文对江苏无锡市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协整检验对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和制造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验证了无锡服务业与人均GDP之间,以及无锡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高敏  赵立平  俞勇军  梁红  
博览园产业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经济的重要内容。世博会作为博览园产业经济的代表形式,有效地推动了世界都市群的形成和城市转型发展。紧紧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博览园产业经济,对于促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有利  王荣  
利用Smith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和Syrquin的总配置效应分析方法 ,构建了一个模型 ,并用这个模型估计了改革开放以来 ,劳动力在部门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对无锡的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 ,无锡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仍然存在 ,仍对外来劳动力存在较大需求。因此 ,可以通过调整相关政策促使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 ,并且吸引外来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 ,以保持无锡的经济高速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青,黄贤金,濮励杰,李宪文,周峰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无锡市东亭镇、安镇镇和羊尖镇为例,通过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选择农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模型,并据此着重分析了区域农地数量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农业集约化、城市(上海市)辐射力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的乡镇,农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是有所差异的,而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最后,作者就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合理保护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重视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依据农业产业发展态势,积极调整农地利用结构;推进非农产业升级,合理控制非农用地规模;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约束机制和土地利用决策体系;加强区域合作,避免产业结构的趋同导致的土地利用结构的趋同;促进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利用占用效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蓉晔,谈志浩,黄劲松,叶方,周生路  
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是农用地分等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系数。文章在分析两系数作用和国家"规程"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从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两方面对系数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能使两系数等值区划分和数值计算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华华  
就近城镇化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对于提升经济绩效、增加就业供给、拓展消费空间、促进共同富裕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生产要素如何“有效集聚”,构建了就近城镇化区域内生产要素“期望集聚”到“非期望流动”的运作机制,通过分析无锡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非期望流动”的城市个案,验证了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集聚异化的原因和发生机理。结果表明:化解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集聚异化的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发挥市场供需共振调节作用,增强市场虹吸效应;二是拓宽政府城镇政策开放程度,畅通高效物流体系;三是激励企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催生新的消费模式;四是提升生产要素集聚的创岗效应,增加有效就业供给;五是夯实共同富裕的公正分配机制,满足人民民生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