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03)
- 2023(5801)
- 2022(5117)
- 2021(4464)
- 2020(3887)
- 2019(9348)
- 2018(9268)
- 2017(18435)
- 2016(10412)
- 2015(11985)
- 2014(12410)
- 2013(12627)
- 2012(12166)
- 2011(11110)
- 2010(11110)
- 2009(10065)
- 2008(10120)
- 2007(9358)
- 2006(7961)
- 2005(7081)
- 学科
- 济(47557)
- 经济(47520)
- 管理(30193)
- 业(26575)
- 方法(24193)
- 数学(21963)
- 数学方法(21802)
- 企(20451)
- 企业(20451)
- 环境(12781)
- 农(12708)
- 学(12396)
- 财(11002)
- 中国(10631)
- 地方(9202)
- 贸(9071)
- 贸易(9071)
- 易(8797)
- 和(8414)
- 业经(8384)
- 农业(8273)
- 划(7644)
- 制(7459)
- 务(6786)
- 财务(6773)
- 财务管理(6752)
- 企业财务(6344)
- 资源(6336)
- 银(6298)
- 银行(6264)
- 机构
- 大学(158839)
- 学院(157922)
- 济(67058)
- 经济(65699)
- 管理(59317)
- 研究(55770)
- 理学(51162)
- 理学院(50531)
- 管理学(49651)
- 管理学院(49356)
- 中国(41289)
- 科学(36545)
- 京(33958)
- 农(31620)
- 所(30041)
- 财(28610)
- 研究所(27638)
- 业大(26879)
- 中心(25676)
- 农业(25347)
- 江(24054)
- 财经(23269)
- 北京(21222)
- 经(21026)
- 经济学(21010)
- 范(20339)
- 师范(20119)
- 院(19807)
- 经济学院(19258)
- 州(18552)
- 基金
- 项目(105890)
- 科学(82267)
- 基金(76392)
- 研究(74241)
- 家(67771)
- 国家(67279)
- 科学基金(56184)
- 社会(45972)
- 社会科(43559)
- 社会科学(43543)
- 省(41723)
- 基金项目(41088)
- 自然(37445)
- 自然科(36497)
- 自然科学(36485)
- 划(35824)
- 自然科学基金(35804)
- 教育(33838)
- 资助(31464)
- 编号(30032)
- 重点(24722)
- 发(23863)
- 部(23771)
- 成果(23692)
- 创(21439)
- 科研(21120)
- 计划(21044)
- 课题(20633)
- 创新(20216)
- 教育部(19708)
共检索到224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邵珠龙
计算了1999-2010年无锡市各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99-2010年期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59.6%。采用改进的差值因素分解法,从效率效应、结构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内在动因。结果显示,在1999-2010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中,结构贡献率为42.84%,效率贡献率为57.16%;1999-2005年结构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76.23%;2005-2010年效率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率为81.73%。
关键词:
工业行业 碳排放强度 产业结构 无锡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守红 邵珠龙 丁卉
采用IPCC的碳排放计算公式,测算了1993~2010年无锡市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接着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工业各行业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对工业各行业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7个行业属于高排放高关联行业,其碳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总量的90%,而且与工业经济增长关联度很高。最后,提出减少无锡工业碳排放的对策建议,即加强重点行业的减排工作、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建立健全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关键词:
碳排放 灰色关联度 工业行业 无锡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小祥 杨桂山 徐昔保
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存在很大的依赖性,研究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可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方法估算了无锡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并建立"脱钩"模型探讨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无锡市碳排放从843.35万t增加到2 528.04万t,总量不断增加,但趋势有所减缓,且各县市碳排放特征差异显著;(2)无锡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脱钩状态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市区经济发展已不依赖于能源消费,朝着环境友好方向发展,江阴和宜兴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3)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经济增长 脱钩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玥昕 江洪 王颖 刘玉莉 张金梦 牛晓栋 唐敏忠
工业作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产业,同时也承担了节能减排的重大压力。了解工业中各产业的能源需求、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是工业部门共同完成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问题。以无锡装备制造业为例,以Vensim为平台,建立经济与碳排放综合模型,进行2005~2025年工业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仿真模拟。模型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能源需求量在模拟时间范围内仍保持增长趋势,至2025年达到4.72×106 tce,年平均增长率为10.31%;相应地,碳排放量在2025年达到17.83×106 t(以CO2计算);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在2005~2025年持续下降,2015年后逐渐趋于平缓,在2025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菊娥 陈月璇
文章通过对历年甘肃省五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工业行业对这五个部门以及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较小。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碳排放强度 甘肃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守红 邵珠龙 牛水霞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无锡市1992—2010年的工业碳排放量。结果显示,近18年来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呈S型曲线。接着,应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无锡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人均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产业结构系数和能源效率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工业利用外资对无锡工业碳排放增长也具有较大贡献。然后,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显示无锡市未来5年工业碳排放量将继续缓慢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2.8%,但由于基数庞大,工业碳排放增加的绝对量仍然很大,减排任务艰巨。最后,提出无锡市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对策措施,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和合理引进外商投资。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 无锡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磊 肖光年
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无锡1995-2008年的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对无锡碳排放量起关键作用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多种对应的建议,改变影响因素的量从而最终减少无锡碳排放量,这一系列的建议能够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在无锡发展低碳城市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决策参考。此研究能够在应用层面提出无锡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控制的主要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碳减排的目标落在实处,使减排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更加量化,也更加便于社会考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程磊磊 尹昌斌 米健
运用分解分析方法对工业污染变化进行地区分解、影响因素分解和综合分解,建立包含地区和影响因素的工业污染分解模型,并且应用该模型对2001-2005年无锡市工业SO2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工业SO2排放量的变化主要是江阴的经济规模、能耗技术和排污技术,市区的经济规模和能耗技术,以及宜兴的经济规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区来看,无锡市工业SO2排放量的变化主要源于江阴,而宜兴的影响逐渐增强,市区的影响趋于减弱。从影响因素来看,三个地区的经济规模效应都为正,而且显著大于其他三种效应;经济结构是影响力最弱的因素;技术变迁有显著影响,但在三个地区间存在差异性。为了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工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维阳 段学军 于露 张伟 戚晓明
以现代工业型与传统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包头市与无锡市为代表进行对比,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对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探究两种类型城市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异同。研究认为:①两种类型城市经济发展同碳排放量协同增长,碳排放效率逐年减小,离绝对减排的目标相差较远。新型工业城市具有高GDP低碳排放的特点,且碳排放量趋于稳定;传统资源型城市具有低GDP高碳排放的特点,碳排放强度、减排空间和潜力均大于前者,且碳排放量有进一步增大的潜力。②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使得能源结构调整收效不大;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量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对碳排放贡献一直保持高位。③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提升,是工业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华征 马丽
以1986-2016年为研究时段,将41个工业部门归类为16个部门,在运用CKC模型分析各部门产值与其CO_2排放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以碳排放部门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强度以及产值部门结构为因素的工业碳排放强度kaya分解模型,运用LMDI法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工业不同部门产值与其CO_2排放量的关系不同。只有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呈现倒U型关系,机械交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呈现倒N型关系,其余部门都呈现线性递增或单调递增关系。从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贡献因素看,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工业、医药工业、机械交通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性CO_2减排效应显著。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纺织服饰业和化纤及橡塑工业等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行业的结构性CO_2减排效应显著,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产值与CO_2排放量的同步递增关系以及结构增长的共同作用下,CO_2减排效应不明显,需要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利用效率提升方面密切关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济节能、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碳排放强度控制策略;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及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三方面建议,以更好完成中国碳排放强度目标。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重心演变 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乔健 吴青龙
利用经济重心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整体演变进行分析,并基于KAYA恒等式构建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驱动因素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影响,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演进呈现经度向西、纬度基本不变态势;在区域碳排放强度重心演变的影响因素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增长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强度关系随区域不同而不同。据此,提出强化能源强度约束,推动经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重心演变 驱动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程磊磊 尹昌斌 米健
本文运用分解分析方法对工业污染变化进行了地区分解、影响因素分解和综合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地区因素的工业污染分解模型,运用模型对2001~2005年无锡市工业SO_2排放污染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工业SO_2排放量的变化主要是江阴的经济规模、能耗技术和排污技术,市区的经济规模和能耗技术.以及宜兴的经济规模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晓明 石达菲 蔡羽
文章基于宏观数据统计,采用调整的LMDI因素分解模型,从结构性因素和技术性因素两大影响因素着手,对2008年-2013年减缓深圳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08年-2011年间,减缓深圳市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技术性因素,但2011年-2013年,结构性因素正逐渐成为减缓深圳市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了,2008年-2013年结构性因素总体占主导地位。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和深圳市基础情情,文章就深圳市早日达到碳排放峰值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 驱动因素 深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平淡 韩晶 杜雯翠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2010年间中国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下降了75.91%。分解工业COD排放强度降低的技术效应并进行深入检验,以及检验环保投资在工业COD减排中的作用,对今后的工业COD减排和环保投资都十分必要而迫切。论文使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将中国工业COD排放强度降低的技术效应进一步分解为水资源消耗强度效应、水资源重复利用效应和污水处理效应,然后利用2001-2010年中国工业COD排放数据计算这三种效应,发现中国工业COD排放强度降低的技术效应主要归于水资源消耗强度效应,其次是污水处理效应,水资源重复利用效应几...
关键词:
环保投资 工业COD LMDI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