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89)
2023(5901)
2022(5289)
2021(4860)
2020(4318)
2019(10337)
2018(10320)
2017(19868)
2016(11163)
2015(12792)
2014(12977)
2013(13165)
2012(12654)
2011(11433)
2010(11633)
2009(10948)
2008(11156)
2007(10232)
2006(8735)
2005(7873)
作者
(34904)
(29566)
(29300)
(28245)
(18577)
(14321)
(13536)
(11631)
(10891)
(10440)
(9984)
(9962)
(9369)
(9352)
(9301)
(9278)
(9259)
(8679)
(8551)
(8537)
(7459)
(7359)
(7288)
(6737)
(6669)
(6664)
(6577)
(6524)
(6051)
(5909)
学科
(50748)
经济(50705)
(27921)
管理(27450)
方法(24537)
数学(22161)
数学方法(21977)
(20837)
企业(20837)
(14628)
地方(12500)
(12090)
中国(11998)
(11970)
农业(9852)
(9504)
贸易(9503)
(9156)
业经(8984)
(8418)
(7569)
(7034)
财务(7019)
财务管理(6996)
环境(6906)
地方经济(6808)
(6783)
(6763)
金融(6760)
银行(6758)
机构
大学(168644)
学院(166595)
(68322)
经济(66771)
管理(61335)
研究(60115)
理学(52447)
理学院(51745)
管理学(50745)
管理学院(50429)
中国(44775)
科学(39092)
(36301)
(33282)
(32424)
(30644)
研究所(29726)
中心(28078)
业大(27292)
农业(26531)
(26055)
财经(24455)
(23324)
师范(23088)
北京(22889)
(22079)
经济学(21240)
(21144)
(20597)
经济学院(19434)
基金
项目(110146)
科学(85073)
基金(78961)
研究(77757)
(70123)
国家(69568)
科学基金(57541)
社会(47631)
社会科(44997)
社会科学(44980)
(42764)
基金项目(42619)
自然(38049)
自然科(37066)
自然科学(37051)
(37041)
自然科学基金(36375)
教育(35769)
资助(32372)
编号(31946)
成果(26467)
重点(25590)
(24743)
(24655)
(22090)
课题(21976)
科研(21787)
计划(21404)
创新(20756)
教育部(20430)
期刊
(76385)
经济(76385)
研究(48075)
中国(30657)
学报(29714)
(29552)
科学(26520)
(24113)
大学(21350)
学学(20014)
农业(19616)
管理(18949)
教育(16003)
技术(13800)
(13473)
金融(13473)
财经(11993)
经济研究(11711)
业经(11651)
(11157)
问题(10534)
(10287)
资源(8950)
技术经济(8848)
(8815)
图书(8433)
统计(8292)
(8247)
理论(8000)
商业(7673)
共检索到2469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冰  过伟敏  
无锡地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合璧”建筑是一批工法精细,气质独特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延续了无锡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征,而且初步形成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重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上世纪初“中西合璧”建筑的解剖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处理好吸收外来优秀建筑文化和保护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余文君   隋福民  
以“福利比率”考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农户生活水平,发现户均生活已达“糊口”水平,但农户个体间差距较大。一半以上农户无法维持生计,少数农户通过剥削等方式掌握大量生产剩余。同一农户的历时性研究显示贫困具有可延续性。生活水平的户间差异主要受土地占有量和家庭人力资本影响。家庭福利比率差异表明20世纪初地权更容易集中在有充足剩余资本的农户手中,有生计之忧的农户无法持续投资农业生产,从而加重贫困。从生产价值再分配过程来看,农业生产剩余并未被人口完全消耗,而主要集中在不事农业生产的地主手中。“高水平陷阱”将近代农业发展停滞归因于人口对农业生产剩余的消耗,在微观视角上难以成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许永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商业银行出于业务经营及服务社会的双重动机,曾进行过一场颇受时人关注的"资金归农"活动。这场活动虽然在战前农贷史上占重要地位,但数额微小、地域集中、竞争无序、干预合作社之组织与指导、注重对物信用、期限短促、手续繁杂、利率高于农业利润等为其运作的基本特点,凡此种种都是商业银行在系统性风险巨大特别是缺乏相应制度环境情况下的必然表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玉茹  李进霞  
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生产、交换、分配等问题,都曾受到学术界广泛的关注,而消费问题则一度被忽视,尤其是关于近代农民的消费分析,成果不多。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着重于农民生活消费的分析,同时涉及消费的来源、消费的营养结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不同耕种权的农民的消费差异等问题,力求揭示这一时期中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全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经济史研究的黄金时期,仁人志士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在进行着艰难探索,其中对农户经济的调查与研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农户农村调研中,“无保农户经济调查”与“卜凯农户调查”尽管调查者的背景不同,但其成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方兴未艾。正因为如此,当年农户经济调研者所在的单位即今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成为研究中国农户经济的重镇,当在情理之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刚  
留学生群体是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主力军。异域学习经历使他们对比较教育研究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留学生系统地探讨比较教育学科功能、研究对象等问题,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式,建立比较教育研究的学术体制,参与比较教育人才培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生群体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前移  
随着自然社会环境的变迁,20世纪20年代以来,芜湖地区兴起了围湖造田的热潮,不仅引起垦务与水利激烈冲突,并且围绕着垦务事业,湖民、垦务公司、政府官员、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各行为主体根据各自的利益动机,执行不同的策略行为,进行着长期重复的群体博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鹏  胡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和研究蔚然成风,蒋杰是这次农村调查运动的典范。他身体力行,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显示了"用脚做研究"的实证研究的作风。其调查内容广博而丰富,涵盖人口、自然环境、教育等各个方面,并意图以精确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的症结,以求达到改良农村的目的。这些调查推动了中国农村调查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使我们对民国乡村社会及其诸多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马建华  
经济体间市场网络层级体系的形成是近代市场扩展、经济转变、市场整合度等多重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学界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贸易网络已渐具规模,且内部存在不同层级。相较于近代中国国内商品流通层级性的形成,资金流动下金融网络层级性的构建和表现,自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梳理总结国内汇兑市场中重要商埠的主要汇兑关系,大体描绘以上海为中心,以天津、汉口、镇江等一级汇兑中心为节点,连接次级商埠和基层市场并逐步形成立体型的汇兑层级体系。汇兑体系的横向纵向连接,又形成了复杂的全国汇兑网络。从宏观角度看,近代中国的区域金融圈表现明显,空间距离极大地影响全国的汇兑关系,长距离汇兑关系还较少,全国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兴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秦惠民  付春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师生通过不懈努力,逐渐建立起"教授治校"制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制度形成的方式是经由"自下而上"的斗争;二是制度设计上采取代议制,并且实现了既包括学术事务又包括非学术事务的完全的"治校"权。清华大学"教授治校"是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西方大学民主管理方式本土化的产物,其最大价值在制度文化方面。"教授治校"体现了以学术为本的大学组织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学者为本的民主管理的组织文化,体现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念超  崔军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都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因而都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事实反映出他们没有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关于农民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严国海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平民住房建设主要采取了银行信贷和向垄断企业借款的筹资方式,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草棚户继续泛滥的局面,取得了部分成效。但由于当时政府不可能从满足民生的基本居住需要出发,从根本上提高平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过度依赖商业融资,导致还贷压力沉重,致使平民住房租金定价偏高,对平民的基本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历史证明,在平民住房建设多种筹资模式的选择中,财政投入应该是主要渠道,这是政府确定合理房租,并保证平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前提。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玉茹  任新平  
粮食安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文章选择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考察了在世界市场体系框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流通状况,对粮食的流向、流量和流通费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粮食流通成本过高对当时的粮食安全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用。它造成了粮价的大幅波动,因赈粮不能及时运到也大大影响赈灾救荒的效果。同时,还导致国产米谷与洋米麦的竞争失败,使得粮食产区相对过剩而引发“谷贱伤农”,给粮食安全带来长期的隐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