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7)
- 2023(390)
- 2022(415)
- 2021(360)
- 2020(320)
- 2019(705)
- 2018(741)
- 2017(1111)
- 2016(746)
- 2015(942)
- 2014(898)
- 2013(997)
- 2012(917)
- 2011(833)
- 2010(814)
- 2009(768)
- 2008(697)
- 2007(666)
- 2006(537)
- 2005(495)
- 学科
- 济(1952)
- 经济(1949)
- 学(1493)
- 方法(1101)
- 害(1094)
- 管理(1074)
- 药(1027)
- 数学(1022)
- 业(1010)
- 虫(999)
- 数学方法(991)
- 虫害(868)
- 防(831)
- 病虫(790)
- 病虫害(790)
- 企(786)
- 企业(786)
- 防治(779)
- 治(777)
- 及其(690)
- 水产(642)
- 组织(618)
- 地方(594)
- 物(568)
- 生物(567)
- 农(486)
- 事(478)
- 制(458)
- 动物(398)
- 各种(391)
- 机构
- 大学(12067)
- 学院(11999)
- 农(6472)
- 研究(5899)
- 科学(5505)
- 农业(5298)
- 业大(4194)
- 所(4020)
- 研究所(3745)
- 中国(3409)
- 农业大学(3336)
- 省(3258)
- 室(3202)
- 实验(3028)
- 业(2981)
- 实验室(2933)
- 重点(2744)
- 管理(2705)
- 京(2704)
- 济(2545)
- 技术(2464)
- 理学(2394)
- 经济(2393)
- 中心(2361)
- 理学院(2324)
- 江(2291)
- 科学院(2264)
- 管理学(2141)
- 管理学院(2126)
- 院(2040)
共检索到17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金柱 秦长生 杨华 赵丹阳 揭育泽
灰霉病是无瓣海桑育苗过程中的重要病害,是影响其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瓣海桑灰霉病发病植株经室内分离鉴定为灰葡萄孢。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咯菌腈、苯甲、丙环唑和醚菌、啶酰菌对无瓣海桑灰霉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0.25和0.14 mg/L,苯醚甲环唑、异菌脲其次(EC50分别为2.28、6.44 mg/L),啶酰菌胺和嘧霉胺抑菌效果较差,低浓度嘧霉对灰霉菌的生长有剌激作用,研究结果为无瓣海桑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无瓣海桑 灰葡萄孢 杀菌剂筛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艾涛 叶碧欢 陈友吾 宋其岩 李海波 沈建军 张昕
【目的】探明香榧藻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对香榧藻斑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香榧藻斑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香榧主产区采集藻斑病病叶,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从病叶中分离获得的香榧绿藻进行鉴定,明确病原藻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防治香榧藻斑病的优良药剂。【结果】1)从香榧藻斑病病叶中分离获得3种病原绿藻类群,结合藻株形态学特点以及SSU-ITS区间序列分析,3种绿藻类群分别被鉴定为链带藻、软克里藻和Tritostichococcus corticulus,均为香榧病原新记录种。3种香榧绿藻的培养条件相似,均适宜在初始pH 11、温度25℃、光照/黑暗为12 h/12 h光周期下的BG-11培养基中生长。2)以混合藻为靶标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显示,12%松脂酸铜悬浮剂灭藻效果最好,EC_(50)可达8.33 mg·L~(-1),显著低于其他药剂(P<0.05),其后依次为33.5%喹啉铜悬浮剂、80%波尔多液、20%噻菌铜悬浮剂和45%石硫合剂。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施药30天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8.11%和71.62%。【结论】从浙江省香榧上新发现3种病原绿藻类群,藻群生物学特性类似。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香榧藻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清 张敏 张军华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细辛精油和4种化学药剂(30%嘧霉胺EC、50%双福生WP、75%百菌清WP、70%正品甲津托WP)对引起黄瓜灰霉病的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灰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百菌清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1.6231mg/L;双福生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42mg/L;细辛精油对黄瓜灰葡萄孢菌的抑菌效果与其他4种化学药剂相比效果较差,对菌丝生长的EC50为159.580mg/L,对孢子萌发的EC50为71...
关键词:
细辛精油 化学农药 灰葡萄孢菌 抑菌活性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冯晓晓 施斌 陈恩磊 王国荣 吴慧明 郑永利
该研究对2020年浙江设施栽培的番茄进行病害调查,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法、脂肪酸含量测定及16Sr RNA-gyr B-rpoB-rpo D四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并进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该研究表明番茄髓部坏死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设施大棚中易传播扩散;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等方法确认该病原菌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中生菌素对番茄髓部坏死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仅0.106 mg/L,是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小美 林天元 周珊珊 李国凤 刘普 叶振风 吴中营 王东升 朱立武
[目的]为了明确黄河故道地区造成梨树根腐病的病原菌的种类,研究18种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方法]通过对梨树根腐病发病根系样品病原菌的分离和单孢纯化,根据代表性菌株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效抑制的化学药剂进行筛选,并对部分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从发病根系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4个菌株,经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为同一致病菌;结合致病性试验结果,确定该致病菌是腐皮镰刀菌(Nectria haematococca
关键词:
梨树 根腐病 病原菌 鉴定 杀菌剂 筛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晓凤 刘苗 周倩 杨华
2021年春季,从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正清制药青风藤基地和湖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分别采集青风藤叶枯病病叶,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借助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分析,明确青风藤叶枯病病原为交链隔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5种药剂(95%苯醚甲环唑、98%咪鲜胺、96%己唑醇、96.5%丙硫菌唑、98%嘧菌酯)进行筛选,结果显示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43 6 mg/L;98%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_(50)值为8.447 3 mg/L。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石平 陈小均 刘作易
为了探明八角金盘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便于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以从云南、重庆和贵州等地收集的灰斑病标样为研究材料,通过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分析的方法,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防治药剂室内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八角金盘灰斑病的病原菌为中央叶点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0%多抗霉素粉剂等3种杀菌剂对该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1.9298、2.1805和6.0194 mg/L;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对该菌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分别为103.2997和161.1234 mg/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一光 林羽 陈方永 杨小平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值为1.21mg/L。
关键词:
杨梅 拟盘多毛孢 ITs序列 室内毒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一光 林羽 陈方永 杨小平
为了查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大面积杨梅枝条枯死的主要原因,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枯死的杨梅枝条进行病原分离,获得1种主要真菌分离物HN?01。根据分离物的培养性状、孢子大小,结合显微镜检测和分子生物学ITs序列测定,该菌株被鉴定为聚多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sydowiana)。对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证明聚多拟盘多毛孢是导致杨梅枝条枯死的病原菌。筛选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的防效较好,EC50值为1.21 mg/L。
关键词:
杨梅 拟盘多毛孢 ITs序列 室内毒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雄 王琳莹 肖千文 蒲光兰 何汶椿
为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核桃炭疽病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发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25种杀菌剂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病原菌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9个菌株,根据各菌株在PDA平板正反面的不同形态分为2类,分别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P51和P57作后续鉴定。2个菌株接种果实和叶片后发病率均为100%,病原重分离均得到接种的病原,其形态特征均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真菌相似;将2个菌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良庆 朱立武 衡伟 叶振风 刘刚 史苏湘
【目的】明确近年来严重危害砀山梨的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致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方法】对6个取自不同梨品种上的病果、病叶样本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单孢分离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采用常用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进行处理,观测其化学抑制效果。【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6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且与已报道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p.)形态特征相似;用上述纯培养菌株接种于健康果实和叶片上,又引起与田间原标本相同的病害症状;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BLASTn...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颖 黄东梅 倪迪安 张志国 白露 范敏 刘翔 秦巧平
[目的]分离纯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萱草种质资源圃中疑似萱草叶枯病的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筛选对分离病原菌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萱草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萱草种质资源圃中疑似萱草叶枯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回接试验验证。对分离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并进行rDNA-ITS序列分析,采用MEGA 7.0软件中Neighbor-joining法构建其系统进化树,鉴定其分类地位。利用带毒平板法测定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疑似萱草叶枯病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YK1,其菌落呈雪白色放射状,分子孢子为卵圆形或近椭圆形,呈麦穗状,孢子壁为黑色,内容物透明,孢子大小约为(3.63~7.27)μm×(3.63~7.27)μm,孢子壁约为1.82μm。PCR扩增获得YK1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在Limonomyces属菌种大类中YK1与秆褐霉菌(Limonomyces culmigenus)聚在同一分支上。3种低毒杀菌剂对YK1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YK1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有效中浓度(EC_(50))为0.114 7 mg/L。[结论]本次萱草叶枯病病原菌为秆褐霉菌(Limonomyces culmigenus),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良进 池万银 黄德仁 郑文杰 徐跃标
绿竹叶锈病为绿竹Dendrocalamopsisoldhami上的一种新病害。该病的严重发生给绿竹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对绿竹叶锈病的发病规律和病原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确定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半知锈菌类夏孢锈菌属竹夏孢锈菌Uredoignava。在此基础上对绿竹叶锈病进行了防治药剂筛选和田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粉锈宁和克菌宁2种药剂对该锈菌夏孢子的萌发抑制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达到70 01%和66 45%。图2表2参5
关键词:
绿竹叶锈病 竹夏孢锈菌 夏孢子 药剂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慧云 段志豪 毛子翎 孙思 王军 单体江
[目的]为分离和鉴定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本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菌,通过针刺回接法确定其致病菌,进一步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楠炭疽病的病原进行鉴定,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不同的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根据EC_(50)值的大小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杀菌剂。[结果]分离并鉴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不同杀菌剂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不同,其中98.4%多菌灵的抑菌效果最好,不同供试浓度对红楠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此外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EC_(50)值分别为(19.74±1.79)、(55.92±5.34)μg/mL。[结论]首次确定引起红楠炭疽病的病原为Colletotrichum sp.,并筛选出抑制活性较好的杀菌剂,分别为98.4%多菌灵、97%吡唑醚菌酯和98%福美双。
关键词:
红楠 炭疽病 病原 药剂筛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