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18)
2023(6676)
2022(5607)
2021(4915)
2020(4035)
2019(8850)
2018(8445)
2017(15646)
2016(8735)
2015(9623)
2014(9615)
2013(9377)
2012(8598)
2011(7464)
2010(7640)
2009(7387)
2008(7670)
2007(6914)
2006(6153)
2005(5932)
作者
(24211)
(20197)
(19945)
(19308)
(12979)
(9559)
(9048)
(7629)
(7510)
(7333)
(6944)
(6785)
(6596)
(6484)
(6435)
(6189)
(6036)
(5955)
(5824)
(5770)
(5067)
(4897)
(4798)
(4624)
(4577)
(4576)
(4488)
(4484)
(3987)
(3912)
学科
管理(36545)
(32731)
经济(32652)
(31276)
(28824)
企业(28824)
(16196)
(13488)
方法(13452)
数学(11627)
数学方法(11543)
(11532)
财务(11509)
财务管理(11490)
企业财务(11115)
(9471)
中国(8699)
业经(8527)
体制(8328)
(7454)
(6954)
银行(6947)
(6583)
金融(6581)
(6562)
(6272)
(5508)
环境(5450)
(5376)
制度(5373)
机构
大学(126271)
学院(124652)
(53054)
经济(51962)
管理(48673)
理学(41495)
理学院(41099)
管理学(40615)
管理学院(40360)
研究(39641)
中国(32438)
(31487)
(25981)
财经(23833)
(21531)
科学(20560)
(19491)
(19015)
中心(18351)
财经大学(17760)
经济学(16974)
研究所(16391)
北京(16356)
(16052)
经济学院(15182)
(15156)
业大(15067)
(14694)
商学(14415)
商学院(14292)
基金
项目(79081)
科学(63760)
研究(59570)
基金(59447)
(50651)
国家(50258)
科学基金(44462)
社会(39986)
社会科(38039)
社会科学(38031)
基金项目(30872)
(29733)
教育(28047)
自然(27732)
自然科(27124)
自然科学(27117)
自然科学基金(26677)
(24963)
资助(24000)
编号(23220)
(21824)
成果(20074)
(18679)
重点(17869)
国家社会(17003)
教育部(16753)
(16688)
课题(16409)
(16299)
人文(16060)
期刊
(59748)
经济(59748)
研究(40459)
中国(28881)
(28799)
管理(20649)
学报(16781)
(15619)
金融(15619)
科学(15543)
(14852)
大学(13921)
教育(13292)
学学(13142)
财经(13015)
(10985)
技术(10074)
农业(9394)
经济研究(9232)
业经(8455)
财会(8420)
会计(8109)
问题(7482)
理论(6182)
(6048)
(5940)
(5807)
通讯(5617)
会通(5600)
现代(5541)
共检索到196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章琳一  张洪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控股股东现象。本文基于这一现象利用2007~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内部人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人控制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差;当公司股权制衡度高时,内部人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内部人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这一负相关关系,在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规范阶段和强制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板块中更为显著。将是否属于高新科技公司,作反面事实推断,验证了内部人控制与内部控制质量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内部人控制会加剧管理层"盘踞效应",损害内部控制质量;高新科技公司内部人控制也会导致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内部人控制不是高新科技行业有效的治理机制。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我国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的一个问题是内部人控制现象。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者与经营者(内部人)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双方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具有不同的效用目标;都力图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当所有者缺位或其目标非理性时;来自公司外部的和内部的对经营者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临  张龙平  欧阳才越  
以2007-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非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更低,即供应商可以感知客户的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进一步地,以上关系只存在于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公司中;在审计质量高和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中不显著。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工具变量法(IV)以及固定效应模型(FE)等稳健性测试后,主要结论依然存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史忠党  韩丽荣  赵晓红  
主要考察了作为内部治理机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治理机制的外部审计制度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有助于抑制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并且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公司聘请高质量外部审计师的动机越大。研究还发现公司选择高质量外部审计师的概率越大,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越小。说明无论是内部控制制度,还是外部审计监督制度,均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姚禄仕  陈婕  
文章分析了2010—2019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效的内部控制与良好的外部监督能够有效抑制股权质押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负向影响。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杨德明  林斌  王彦超  
本文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抑制大股东资金占用;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内控显著抑制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现象,仅在低审计质量样本(事务所为非四大样本)中成立;在四大样本中,该结论并不成立。这说明,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在审计质量较低的环境下,内部控制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对于审计市场尚不太成熟、审计质量普遍不太高的我国证券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钟凯  程小可  姚立杰  
本文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研究了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宏观制度层面,《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后,控股股东掏空显著降低,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实施并未带来显著变化;微观企业层面,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较低,考虑产权性质调节作用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民营公司掏空程度更低;然而,内部控制强制披露的效果均不明显。基于信号理论,本文解释了为何我国内部控制自愿披露的效果好于强制披露。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但强制披露效果并不明显,仍需加强监管和处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思睿  
本文选取了上交所652家A股上市公司2013-2015年数据为研究样本,统计分析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状况,对内部控制和不同类型的对外担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特别针对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此检验控股股东性质、内部控制与公司对外担保的关系。经实证分析检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在抑制效果上关联性担保远远大于非关联性担保行为。从控股股东性质上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对对外担保的抑制作用要大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柴丽君  杨璐  唐勇军  
以2012-2014年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突破了基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已被完全披露,而没有披露的企业则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假设,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具体认定的基础上,从终极控股股东的视角,实证分析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控制层级越多,企业越不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产权性质不同的终极控股股东,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会存在差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庆  
以2009~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越有效,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就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在内部控制与控股股东掏空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中,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内控制度引入较早,内控强化的价值增量效应较低。这一结论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柴丽君  杨璐  唐勇军  
以2012-2014年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突破了基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已被完全披露,而没有披露的企业则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假设,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具体认定的基础上,从终极控股股东的视角,实证分析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越大,控制层级越多,企业越不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产权性质不同的终极控股股东,其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会存在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玉罡  傅豪  
文章以2000-2008年进行了劣质收购的730个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控制权是否再度发生转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进行劣质收购后其控制权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盈利能力强、杠杆高、成长性好但营运能力差、规模小的公司更容易发生控制权转移;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流动比率差、杠杆高的劣质收购公司更容易发生控制权转移。这说明控制权市场的作用因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万俊毅  
股权集中型公司是现代公司的主流组织形态之一,其代理成本主要产生于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通过发行多种类股票、交叉持股和金字塔式控股等方式,控股股东能够获取比与其股权份额相对应的名义控制权更大的实际控制权,因而更容易发生以侵害小股东权益作代价追求控制权私下收益的道德风险行为,致使代理成本高昂。声誉机制和法律手段能够迫使控股股东收敛侵占行为,且法律手段较声誉机制更为有效。在中国,声誉机制对控股股东基本不起作用,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完善相关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邵春燕  李存生  
一、终极控制股东与内部控制相互影响众多研究表明,在我国相对集中的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股东在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金字塔结构下终极控制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程度较大时,终极控制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拥有决策控制权,此时由于其控制权的存在,终极控制股东为了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同时也为了掩盖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所带来的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行为,其有动机也有能力通过控制管理层来影响或干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以及企业内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影  王满  马勇  于浩洋  
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高,大股东之间可能存在合谋掏空或监督制衡的关系,为此,以2008~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多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只有单一大股东的公司而言,具有多个大股东的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更高;大股东数量越多、非控股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大股东之间股权偏离度越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外国投资者和国有法人大股东能够显著提升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多个大股东的治理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公司所处地区的法律及市场环境越好,多个大股东监督效应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作用越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