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
2023(555)
2022(514)
2021(512)
2020(435)
2019(896)
2018(899)
2017(1229)
2016(1086)
2015(1145)
2014(1019)
2013(1065)
2012(1055)
2011(1018)
2010(1064)
2009(948)
2008(891)
2007(893)
2006(691)
2005(602)
作者
(5967)
(5136)
(4934)
(4571)
(3317)
(2612)
(2247)
(2023)
(1936)
(1852)
(1845)
(1826)
(1703)
(1687)
(1668)
(1596)
(1532)
(1498)
(1478)
(1470)
(1421)
(1396)
(1341)
(1220)
(1194)
(1178)
(1162)
(1155)
(1151)
(1140)
学科
(2986)
(1874)
(1734)
生物(1661)
虫害(1546)
病虫(1436)
病虫害(1436)
(1155)
防治(1126)
(1125)
水产(1093)
(1008)
微生(1006)
微生物(1006)
及其(1003)
生物学(1003)
动物(834)
(812)
病害(795)
微生物学(783)
(745)
土壤(743)
(743)
经济(743)
动物学(655)
(643)
(624)
(601)
植物(594)
各种(586)
机构
学院(15910)
大学(15814)
(12410)
农业(10226)
科学(9666)
研究(9025)
业大(7897)
农业大学(6727)
(6601)
研究所(6387)
(6314)
实验(6232)
实验室(6068)
重点(5707)
(5706)
(5205)
中国(4786)
技术(4211)
生物(4151)
科学院(4067)
(3590)
中心(3517)
(3174)
(3070)
工程(3061)
(2846)
(2839)
科技(2815)
农业科学(2694)
(2647)
基金
项目(14168)
(10411)
国家(10341)
基金(9095)
科学(8970)
科学基金(7221)
(7167)
自然(7062)
自然科(6896)
自然科学(6884)
自然科学基金(6754)
科技(6323)
(6016)
计划(5691)
基金项目(4806)
(4728)
专项(4400)
研究(4233)
资助(4013)
(3909)
重点(3883)
农业(3880)
技术(3443)
科研(3290)
(3138)
(3057)
创新(2976)
(2095)
(2033)
教育(2012)
期刊
学报(12264)
(11809)
农业(8006)
大学(7808)
学学(7797)
科学(7487)
业大(4718)
农业大学(4172)
(4162)
中国(3801)
自然(2897)
(2884)
自然科(2780)
自然科学(2780)
中国农业(2608)
林业(2230)
农林(2220)
(2220)
科技(1964)
农业科学(1810)
科技大(1787)
科技大学(1787)
西南(1676)
水产(1588)
(1556)
农学(1522)
华北(1522)
西北(1433)
研究(1399)
华中(1202)
共检索到21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丁海新  李广泽  冯俊涛  张兴  
 以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和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DC)为活性跟踪菌种,从旋覆花(InulabritanicaL.)花中分离得到3种杀菌活性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并与标准图谱比较,鉴定化合物 为倍半萜类化合物1-O-Acetylbritannilactone,化合物 和 分别为三萜类化合物Taraxasterylpalmitate和Taraxasterolacetate。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秦小萍  王振中  林壁润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万隆霉素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抗枯草芽孢杆菌为活性跟踪指标,通过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万隆霉素产生菌GAAS 2507发酵物中分离得到抗菌主要活性成分,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谱(1HNMR、13CNMR、DEPT、DQFCOSY、HSQC、HMBC、NOESY)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波谱结构解析表明抗菌活性成分为Quinomycin C,其对细菌性条斑病菌(MIC值为1.563μg·ml-1)、黄瓜疫病菌(EC50值为1.256μg·ml-1)和节瓜枯萎病菌(EC50值为20.570μg·ml-1)具有明显的抗菌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怡君  杨梅  王懿璞  胡薇  
[目的]分离和鉴定梅花鹿鹿角盘活性肽,并研究其抑菌活性,为其制备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酸提醇沉法从梅花鹿鹿角盘粉末中提取总蛋白,过0.45μm滤器后,用凝胶过滤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方法,从鹿角盘总蛋白中分离、纯化天然活性肽,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方法对其进行鉴定,通过二倍稀释法分析天然活性肽对大肠杆菌(Esch erich 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 concentration,MIC);在此基础上,以不添加活性肽的菌悬液为对照,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天然活性肽处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菌液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和电导率,分析天然活性肽对病原菌菌体生长曲线以及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从梅花鹿鹿角盘总蛋白中成功分离出纯度为93.70%的天然活性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 543.14,序列与抗菌肽(UNIPORT:A8QJ91)相似,并将其命名为梅花鹿鹿角盘活性肽(sika antler plate bioactive peptide,SAPBP)。SAPBP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5和1 mg/mL,对以上2种病原菌的生长曲线有明显影响。与对照相比,不同质量浓度SAPBP作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菌液电导率均明显上升,可知SAPBP对病原菌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2 MIC SAPBP对病原菌的破坏作用最为明显。[结论]从梅花鹿鹿角盘总蛋白中分离纯化出了天然活性肽,该活性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照辉  黄军  魏小武  罗容珺  伍善东  刘清术  
从烟–稻–(油)多年轮作的耕地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广谱拮抗菌HMI–23,对水稻立枯丝核菌、油菜核盘菌、青枯雷尔氏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经过16S rDNA的序列比对,初步认为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对温度、紫外线和蛋白酶K不敏感,基因组中含有多个已知脂肽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脂肽粗提物亦对立枯丝核菌、核盘菌、雷尔氏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该粗提取物中可能含有多种已知的脂肽,如伊枯草菌素A、抗霉枯草菌素B、杆菌霉素D、丰原素B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计红芳  宋瑞清  杨谦  
为寻找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绒白乳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粗分离得到5个组分,其中组分4显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组分4经TLC得到样品A和样品B,其中样品B能够完全抑制叶枯病菌生长;薄层检测和GC分析判定样品B为单一化合物,纯度为98.805%;综合UV、IR、EI-MS和NMR的检测结果,推断样品B的分子式是C8H9NO,分子量135,化学名为1-(2-吡啶)-2-丙酮,在绒白乳菇发酵液中首次发现该化合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玲  雷毅  阴耀邦  王高学  
【目的】从温泉的底泥中分离、鉴定能产生免疫增强活性胞外代谢产物的嗜高温菌,并对其胞外代谢产物的免疫增强活性和抗病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菌株个体形态、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排除从陕西西安东大温泉的底泥分离菌株中的重复菌株;以白细胞吞噬活性、白细胞杀菌活性、血清溶菌酶和血清SOD活性为指标进一步筛选获得目的菌株,采用个体形态、群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目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浓缩活性成分,硅胶柱层析,以白细胞吞噬活性、白细胞杀菌活性、血清溶菌酶和血清SOD活性、免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和免疫保护率为参考指标,活性追踪分离获得该菌株的主要活性物质。【结果】筛选到1株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华燕青  李广泽  陈安良  高锦明  冯俊涛  张兴  
以粘虫和菜青虫为试虫,采用活性追踪法从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根茎中分离得到4种化合物,经熔点测定、质谱(MS)及核磁共搌(1H NMR、13C NMR)光谱数据分析,分别被鉴定为细辛醚、佛手柑内酯、阿魏酸、异香草醛,其中异香草醛为首次从藁本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佛手柑内酯对粘虫和菜青虫有较强的拒食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阮柳  马占鸿  刘振宇  秦丰  王海光  
为了解河北苜蓿根腐病病原种类,以便有目的地加以防治,对从河北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室内毒力测定。根据形态学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4和ITS5、延伸因子EF-1H和EF-2T序列作为引物鉴定,分离出的71株致病菌株均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木贼镰孢(F.EquISETI)55株,尖孢镰孢(F.oxySporum)7株,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6株,变红镰孢(F.IncarnaTum)2株,茄镰孢(F.SolanI)1株。尖孢镰孢菌株D19-2、层出镰孢菌株S45和茄镰孢菌株q1的致病性最强。通过含毒介质法测定,结果表明,40%腈菌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玉平  龚宁  江志利  张兴  
 大花金挖耳(CarpesiummacrocephalumFranch.etSav)是菊科中杀菌活性较强的一种植物。研究进行了该植物全株及其根、茎、叶和花等5个部位6种溶剂的18种提取物对5种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大花金挖耳的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花中;大花金挖耳花的丙酮提取物对供试的小麦赤霉、苹果炭疽、玉米大斑、番茄灰霉和辣椒疫霉等5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3280.34,3932.28,100.97,5259.20和1278.49μg/mL;在系统提取中发现,大花金挖耳花的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乙酸乙酯和乙醇相中;温度对大花金挖耳活性成分的提取影响不大。大花金挖耳全株的丙酮提取物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荷琴  冯自力  李志芳  师勇强  赵丽红  李彩红  刘义杰  王玲飞  
【目的】已知引起植物萎蔫病的轮枝菌有5个"种",本研究旨在澄清在中国引起棉花黄萎病的轮枝菌的"种"类。【方法】从中国12个省84个县分离获得310个轮枝菌菌株,采用生物学性状观察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种"的鉴定。【结果】298株均产生黑色微菌核和轮枝状分生孢子梗,为典型的大丽轮枝菌,另有12个菌株培养性状较为特殊(不产生微菌核,出现黑色菌丝或厚壁孢子),经温度敏感试验、PCR特异扩增及ITS序列进一步鉴定,2株被确定为变黑轮枝菌,其它10株被确定为大丽轮枝菌,没有出现黑白轮枝菌。【结论】在中国三大棉区,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但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均分离到1株变黑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芸  李茜茜  蔡皓  张红星  李林  
从发生冻害的植物组织中分离到1株冰核细菌MB03,该菌株在-3℃时在2min内的冻结率达到96.5%,而产生1个冰核所需要的细胞数约为2.9×103个,其冰核活性明显高于冰核细菌标准菌株和其它分离菌株。进一步对MB03进行了鉴定,经个体形态与培养特征观测、部分生理生化反应、G+C摩尔分数测定、16SrDNA序列对比分析、菌落原位杂交探测特异性基因和PCR扩增冰核基因等鉴定,确定该菌为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姬志勤  吴文君  王明安  顾爱国  
采用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13C核磁共振谱技术,对苦皮藤韧皮中分离出的1L内生真菌代谢物1L-3,1L-6及1L-8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L-3为enniatinB,化合物1L-6为enniatinB1,化合物1L-8为enniatinA1。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保坤  余俊红  李筠  纪伟尚  徐怀恕  
1999年 4~ 5月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海区网箱养鱼场花鲈 (Lateolabraxjaponicus)幼鱼发生暴发性传染病 ,死亡率达 5 0 %。从具有明显症状的病鱼的病灶组织分离到 1株优势菌SF 1,经人工感染和从人工感染发病的花鲈再分离的SF 3菌株的再感染试验结果表明 ,所分离的菌株为此次花鲈烂尾病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 64项特征指标鉴定 ,SF 1和SF 3均为哈维氏弧菌 (Vibrio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头孢噻肟、头孢三嗪、头孢孟多、呋喃妥因、氯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磺胺类、复方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多粘菌素E等 10种药物对该菌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春芳  李枝林  方飞  杨根华  陈思思  洪群艳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名位  郭宝江  张瑞芬  池建伟  魏振承  徐志宏  张雁  
目的分离、纯化和鉴定黑米抗氧化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体外总抗氧化能力为活性跟踪指标,对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部后得到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部分,再用SephadexLH-20分离得到抗氧化主活性成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ESI-MS质谱和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波谱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黑米抗氧化提取物的5种溶剂萃取物以水部和正丁醇部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383和392ku·g-1,其中,从水部可得到4种抗氧化主活性成分,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976、878、1134和1087ku·g-1。波谱结构解析表明,4种成分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