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2)
2023(5886)
2022(4915)
2021(4515)
2020(3458)
2019(7331)
2018(7246)
2017(13326)
2016(6906)
2015(7323)
2014(6890)
2013(6585)
2012(5657)
2011(5449)
2010(5608)
2009(5694)
2008(4983)
2007(4543)
2006(4203)
2005(3133)
作者
(18140)
(15390)
(15194)
(14385)
(9403)
(7450)
(6696)
(5675)
(5643)
(5347)
(5258)
(5016)
(4808)
(4748)
(4537)
(4490)
(4455)
(4322)
(4300)
(4231)
(3711)
(3682)
(3590)
(3529)
(3527)
(3492)
(3348)
(3258)
(3125)
(3075)
学科
(26069)
经济(26043)
(22738)
(18190)
农业(15249)
管理(13981)
业经(10209)
(9610)
企业(9610)
方法(8332)
中国(7932)
农业经济(7036)
地方(7015)
(6138)
(6071)
(6052)
数学(5984)
数学方法(5906)
发展(5528)
(5524)
收入(5474)
(4885)
农村(4867)
理论(4793)
建设(4465)
(4441)
(4287)
(4271)
贸易(4268)
工作(4182)
机构
学院(97319)
大学(89214)
管理(35473)
(34200)
经济(33249)
理学(30408)
理学院(30052)
研究(29592)
管理学(29426)
管理学院(29232)
中国(22608)
(19918)
科学(18665)
(17438)
(16175)
师范(16053)
(15771)
(15122)
中心(14647)
农业(14086)
业大(13959)
(13549)
(12639)
师范大学(12456)
财经(12333)
研究所(12221)
(10989)
(10559)
(10542)
(10425)
基金
项目(64958)
科学(51419)
研究(51222)
基金(45801)
(38744)
国家(38324)
社会(33844)
科学基金(33327)
社会科(31713)
社会科学(31710)
(28148)
基金项目(24738)
编号(22756)
教育(22699)
(21721)
自然(19183)
自然科(18700)
自然科学(18697)
自然科学基金(18323)
资助(17816)
成果(17585)
(15963)
课题(15310)
重点(14180)
(13735)
国家社会(13693)
(13411)
(13297)
发展(13172)
(12951)
期刊
(48387)
经济(48387)
(25661)
研究(24127)
中国(18443)
农业(16558)
科学(14115)
业经(13682)
学报(12707)
(10353)
大学(10261)
教育(10173)
学学(9946)
管理(9754)
(8881)
金融(8881)
农业经济(8174)
农村(7372)
(7372)
(7184)
技术(6558)
(6507)
旅游(6507)
(6507)
(6400)
经济研究(6316)
问题(6162)
商业(5527)
社会(5375)
(5335)
共检索到1394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胡静  
人类共同体自从出现了城市,就有了城市与乡村的分化。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农村和农民兄弟的帮助下,城市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农村问题突出,农村人口流失、部分土地荒芜,留守问题、农村空心化等现象严重。面对城市发展的成绩和农村衰落的现实,农村发展受到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向梅  
乡村文化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建筑文化,它是基于地理环境特征以及民俗风情而形成。每个乡村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空间体系以及场所环境,同时又有其比较独特的气质体现。在现代旅游开发与设计中,将乡村文化以及现代审美方式融入到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中,焕发出乡村在地文化的美学以及活力。同时这是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重要的出发点与特色,也是响应乡村振兴,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结合方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乡村性既是乡村宏大叙事的认识论,也是引领乡村发展实践的方法论,旅游要素的注入使得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具有区别于普通乡村的特性。论文基于传统乡村、快速城市化到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历程,从乡村区域功能、政治经济学、乡村整体建构等视角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性相关研究。基于“要素构成—基本属性—重要特征”的概念分析逻辑,对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进行解析,论文提出: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是旅游影响乡村重构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地方意义所在,从需求主体角度体现为旅游者对乡村的认知与情感,从乡村发展角度体现为多元主体在特定乡村地域空间情境下持续开展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结果表征,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及景观等基本属性和空间维度的地域性、时间维度的动态性、价值维度的体验性等主要特征,需置于“我者”与“他者”、城市性与乡村性、现代性与传统性、商业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中加以理解。论文构建了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概念分析框架,从研究内容和方法层面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佳  
目前,在统筹城乡视角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的一个新兴项目诞生出来,它利用乡村原有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乡村特有绿色土特产的生产再加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拉近了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及建设和谐新农村。同时乡村旅游的出现和发展也使得传统乡村功能得以重构,如使乡村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乡村功能由农业向多产业发展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伍乐平  肖美娟  苏颖  
日本的乡村旅游对国内外游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带动了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地方文化认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创造。不过,一些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并使传统文化发生了异化。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春燕  资明贵  罗静  陈天宇  
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的现代化驱动力与旅游业发展表征的流动性力量对林区乡村地域景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天柱山核心景区为案例地,重点研究受旅游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三个村落,通过借鉴国内外地域景观的概念及分类理论框架,构建多维度乡村地域景观分类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质性研究等方法,剖析旅游业驱动下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的演化特征,结论如下:1)天柱山核心景区土地利用类型产生较大变化,2000—2020年间,建设用地由零星点状集聚成片,且片状面积逐年递增。2)人工景观变迁以乡土建筑与聚落形态为主,呈现由分散向集聚变迁的态势,居民点多沿交通廊道呈带状分布,建筑风格承袭传统皖南流派。3)乡土文化、节庆活动、语言政策等非物质景观顺应文旅融合时代要求,经历了从破碎化、边缘化向旅游场域中心迈进的过程,居民身份认同与地方认同也因此得以提升。林区乡村地域景观是“三生”空间、农耕文明与村落文脉的承载,在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研究提出保护乡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加强产业合作,彰显人文魅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路径的林区乡村地域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林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姜海涛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负面影响",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低碳经济的热潮。尤其在我国,由于面对着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乡村旅游向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模式转变将成为必然的选择。本文试图从功能的角度重新解读低碳乡村旅游的内涵,以期在解决传统乡村旅游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出低碳乡村旅游的美学功能、保护功能、教育功能、创新功能和集约功能,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琳  吴文智  冯学钢  
[目的]通过充分发挥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对于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构建的作用,实现价值共创视角下乡村旅游价值链的重构,解决乡村旅游产业中消费者需求和产业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推动乡村旅游高效、有序、协调、综合发展。[方法]基于价值共创理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系统论方法,探索性重构乡村旅游价值链。[结果](1)价值共创引导下的乡村旅游价值链是由基本价值活动、辅助价值活动和价值共创活动共同组成,通过虚拟价值链和传统价值链的互动与融合,实现乡村旅游价值链的新价值创造。(2)价值共创活动是以虚拟价值链为基本特征,以"产消者"创新社区为表现形式,依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技术,创新性赋予旅游者产品生产者和旅游消费者的"产消者"双重属性,通过将消费者从传统价值链的幕后拉向幕前,实现乡村旅游价值链重构和价值增值。[结论]价值共创引导的乡村旅游价值链需要依托平台思维、共享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建设,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形成的价值链的开放和互动对于实现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琳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的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城乡文化互融等,因此,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发展机制滞后,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重构其发展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民坤   宋韵   邓小桂   任莉莉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探讨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让村民有序参与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乡村旅游可以打破乡村封闭性,重构乡村社会,而村民的观念和行为受到其社会网络的深刻塑造,因此,社会网络重构视角下旅游如何驱动村民参与治理值得深入研究。论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通过两个递进的研究探讨“发展乡村旅游—重构乡村社会网络—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是否成立,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发展旅游能够提升乡村亲缘—地缘—业缘网络的规模、异质性及村民的网络位置,增强网络中村民的交流频率、信任强度,促进信息共享,从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重构乡村社会网络,进而,社会网络从信息获取、集体监督、榜样引导、共同体意识4个渠道影响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2)参与旅游经营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受业缘网络和地缘网络的促进效应较强,未参与旅游经营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受地缘网络和亲缘网络的影响较强;(3)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活动的类型呈现出“文化建设参与>环境保护参与>政治建设参与>经济建设参与>社会服务参与”的特点。
[期刊] 技术经济 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瑗  
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的兴起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城市推进统筹城乡战略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实践产物。旅游经济顺应大城市休闲消费经济发展,以一种新兴的姿态切入乡村,打破了传统乡村的封闭格局,并形成一条充满活力的经济线索将乡村土地、产业、社会和自然文化景观等要素串联成一部拉动地区发展的巨大机器,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更被主动地运用成为统筹城乡的战略手段。本文选择成都统筹城乡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三圣花乡作为研究案例,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前后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玲玲  郭英之  申军波  
在体验经济转向和旅游消费升级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乡村旅游体验方式、拓增体验维度、优化体验流程、提升体验效果成为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乡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感官维度为视角,结合典型案例,重构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感官体验价值体系,构建乡村旅游体验的多感官路径模型。结果表明,乡村旅游体验的多感官路径为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建筑风格和乡土人文等视觉资源,自然音律和人文音律构成的听觉资源,清新空气和乡村气息的嗅觉资源,绿色食品和多样饮食的味觉资源,自然、农事和工艺体验等触觉资源,遵循市场的乡村休闲、乡村研学、深度体验和健康养生等诉求,开发旅游六要素多感官体验产品支撑体系和载体,鼓励利益相关者的体验价值共创行为,推动乡村旅游体验情境创新设计,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品质化和深度化消费体验需求。因此,提出乡村旅游多感官体验的游览、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和交通等产品开发,以及管理者、开发者和体验者三方利益相关者体验价值共创等相关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卫才  
本文在乡村旅游视域下,以传统乡村文化为切入点,阐述了中原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势态,聚焦于乡村旅游中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与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推动传统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规范重构,促进传统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碧星  周晓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新时期乡村繁荣提供了坚实保障,乡村振兴始于产业兴旺,乡村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国家政策的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为乡村旅游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发展动力。但具体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选择还受到依托产业、稀缺资源、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经历"S"型曲线,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还需了解产业成长起步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做好乡村旅游产业成长与培育。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烨  
[目的]国内研究乡村旅游业发展现有文献一般大多数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偏少,文章采用实证法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法,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在构建模型时主要考虑上述四大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及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产业政策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不断上升,2015年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高达35%,同时,产业政策、乡村的交通条件、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结论]研究发现乡村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经济有显著正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0.64,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