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65)
- 2023(11171)
- 2022(9655)
- 2021(8908)
- 2020(7447)
- 2019(16811)
- 2018(16611)
- 2017(32045)
- 2016(17431)
- 2015(19224)
- 2014(19214)
- 2013(19040)
- 2012(17584)
- 2011(16172)
- 2010(16394)
- 2009(15684)
- 2008(15412)
- 2007(14150)
- 2006(12229)
- 2005(10600)
- 学科
- 济(71292)
- 经济(71223)
- 业(46934)
- 管理(43710)
- 企(33917)
- 企业(33917)
- 方法(33085)
- 农(31291)
- 数学(28300)
- 数学方法(28007)
- 农业(20603)
- 财(18723)
- 中国(18552)
- 业经(17615)
- 学(15445)
- 地方(14865)
- 制(14287)
- 贸(13056)
- 贸易(13053)
- 易(12667)
- 理论(11614)
- 银(11259)
- 银行(11235)
- 务(10924)
- 财务(10898)
- 财务管理(10868)
- 行(10709)
- 融(10638)
- 金融(10636)
- 企业财务(10269)
- 机构
- 学院(253488)
- 大学(248956)
- 济(98721)
- 经济(96395)
- 管理(93617)
- 研究(83860)
- 理学(80643)
- 理学院(79659)
- 管理学(78096)
- 管理学院(77605)
- 中国(62795)
- 科学(53645)
- 京(51445)
- 农(50156)
- 财(46009)
- 所(42774)
- 中心(39701)
- 业大(39637)
- 江(38942)
- 研究所(38932)
- 农业(38535)
- 财经(36670)
- 范(36044)
- 师范(35683)
- 经(33084)
- 北京(31829)
- 州(31354)
- 经济学(30412)
- 院(29406)
- 师范大学(28284)
- 基金
- 项目(167734)
- 科学(131094)
- 研究(122394)
- 基金(120428)
- 家(105030)
- 国家(104097)
- 科学基金(88283)
- 社会(77700)
- 社会科(73340)
- 社会科学(73320)
- 省(67705)
- 基金项目(64140)
- 教育(56445)
- 自然(56258)
- 划(56030)
- 自然科(54918)
- 自然科学(54899)
- 自然科学基金(53913)
- 编号(51090)
- 资助(49256)
- 成果(41316)
- 重点(37931)
- 发(37375)
- 部(36557)
- 课题(35062)
- 创(34432)
- 科研(32521)
- 性(32300)
- 创新(32104)
- 国家社会(31744)
- 期刊
- 济(113570)
- 经济(113570)
- 研究(68613)
- 农(50840)
- 中国(47026)
- 学报(41876)
- 科学(38652)
- 财(35628)
- 农业(33489)
- 大学(31292)
- 学学(29724)
- 管理(29466)
- 教育(25882)
- 融(22974)
- 金融(22974)
- 业经(22933)
- 技术(19701)
- 财经(17448)
- 经济研究(17407)
- 业(15408)
- 问题(15395)
- 经(14998)
- 版(14620)
- 商业(12496)
- 技术经济(11584)
- 统计(11523)
- 刊(11339)
- 理论(10999)
- 资源(10972)
- 科技(10914)
共检索到365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乡村性既是乡村宏大叙事的认识论,也是引领乡村发展实践的方法论,旅游要素的注入使得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具有区别于普通乡村的特性。论文基于传统乡村、快速城市化到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历程,从乡村区域功能、政治经济学、乡村整体建构等视角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性相关研究。基于“要素构成—基本属性—重要特征”的概念分析逻辑,对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进行解析,论文提出: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是旅游影响乡村重构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地方意义所在,从需求主体角度体现为旅游者对乡村的认知与情感,从乡村发展角度体现为多元主体在特定乡村地域空间情境下持续开展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结果表征,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及景观等基本属性和空间维度的地域性、时间维度的动态性、价值维度的体验性等主要特征,需置于“我者”与“他者”、城市性与乡村性、现代性与传统性、商业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中加以理解。论文构建了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概念分析框架,从研究内容和方法层面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性 概念解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胡静
人类共同体自从出现了城市,就有了城市与乡村的分化。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农村和农民兄弟的帮助下,城市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农村问题突出,农村人口流失、部分土地荒芜,留守问题、农村空心化等现象严重。面对城市发展的成绩和农村衰落的现实,农村发展受到
关键词:
旅游型乡村 乡村重构 乡土文化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向梅
乡村文化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建筑文化,它是基于地理环境特征以及民俗风情而形成。每个乡村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空间体系以及场所环境,同时又有其比较独特的气质体现。在现代旅游开发与设计中,将乡村文化以及现代审美方式融入到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中,焕发出乡村在地文化的美学以及活力。同时这是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重要的出发点与特色,也是响应乡村振兴,艺术赋能乡村发展的重要结合方式。
关键词:
旅游景区规划 审美语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龙茂兴 张河清
文章在分析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关联性,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为思想认识、利益分配、生产过程以及产品与效益4个方面。并提出依据问题的关联性和发生脉络,抓住根本与核心问题,按4个步骤逐一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关键词:
乡村旅游 问题 解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勇 黄鑫
<正>随着数字化不断加速、数字社会的到来,公民数字胜任力不仅是国家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也是加强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2021年10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对提升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做出部署,着力促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与之同时,数字化对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海鹰 李鹏 李向明
水利旅游是水利与旅游两大系统融合发展的一种旅游类型,也是一个具有丰富而独特内涵的概念范畴。从水利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旅游是水利的功能延伸,水利是旅游的特色吸引。从水利旅游的吸引物属性来看,水工程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界面,水环境是人类"三生"的结合体,水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分析水工程、水环境、水文化等水利旅游主要吸引物的属性特征并探讨水利与旅游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水利旅游的概念内涵进行解析。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水利旅游概念内涵的基本要点包括:水资源是水利旅游开发利用的核心对象;水环境是水利旅游客体与载体的叠加;水文化是水利旅游可持续挖掘的源泉;亲水性是水利旅游活动的基本特性。基于吸引物属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任宁 廖月兰 叶茜倩
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大众旅游以其固定的价格、标准化的服务以及大批量的销售形式成为逐渐兴起的旅游热点。大众旅游在兴起的同时,却给接待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代名词,受到诸多批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旅游形式来替代大众旅游,选择性旅游随即产生。文章通过分析大众旅游与选择性旅游的各自涵义、影响及在现实条件下的可行性,辨证地探讨两者的利弊及在开发中对其应持的态度。
关键词:
大众旅游 选择性旅游 类生态旅游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性 乡村意象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武红霞
伴随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前往世界各地旅游成为人们假期出行的时尚选择。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古已有之。严格来说,我国的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于二十一世纪,形成了农家乐、田园农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洋家乐等主要发展模式。国家支持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党和国家的又一重要举措,为全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是乡村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金华 章锦河 陆佩雯 胡欢 李克强
后现代旅游理念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观。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采用实地研究与问卷调查方法,以长沙县开慧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的继承性发展,后现代旅游需求是多样、复杂、甚至矛盾的,目前很难统一界定;(2)总体来看,后现代旅游产品开发应该秉持绿色自然、情感体验、个性本我、健康公平等理念;(3)开慧镇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现有产品开发存在游客参与度不高,消费水平偏低,产品认知程度不一,新媒体营销收效甚微等问题;(4)探索性地设立了由13个影响因子组成的指标体系,依据对游客的重要性程度将权重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并以此作为产品开发的参照;(5)提出了加强"大地艺术类""儿童旅游类""农家体验类""户外休闲类"4类后现代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今后,有必要加强对"后现代"或"跨现代"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研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志军 何建民
旅游活动在传统乡村聚落的开展,推动形成一种新型独特聚落形态——乡村旅游聚落。本文选择婺源五个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构建“乡村旅游聚落”的概念模型,探索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乡村旅游聚落是基于原有乡村聚落,在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开展旅游活动,使聚落主体和要素等发生变化,形成既能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等传统需要,又能满足游客、从业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多重需要的一种新型聚落类型。它在空间上表现为全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空间组织形态,其形成与发展经历内外因素蓄力、开发建设投入、功能产业转化、聚落空间再生产、反馈循环演化五个阶段。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树立“乡村旅游聚落”系统观,编制聚落系统发展规划、建立聚落共生发展机制、加强聚落功能空间优化、注重聚落文化保护传承、重视聚落开发管理提升。
关键词:
乡村旅游聚落 概念模型 形成机理 婺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帆
乡村旅游现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但随着个性化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旺盛,游客的出行体验日趋多样化,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无法契合消费者的自主化需求,加之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旅游景点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间跨度,因而乡村旅游向智慧化方向转变势在必行。本文对构建乡村智慧旅游平台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当前乡村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盈洲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都将乡村旅游视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当前,很多学者提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在本文中,笔者从国外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乡村旅游模式入手,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而构建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运行模式的有效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