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82)
- 2023(12545)
- 2022(10620)
- 2021(9860)
- 2020(8021)
- 2019(17794)
- 2018(17407)
- 2017(32669)
- 2016(17615)
- 2015(19540)
- 2014(19159)
- 2013(18387)
- 2012(16719)
- 2011(15006)
- 2010(14880)
- 2009(13650)
- 2008(12802)
- 2007(11069)
- 2006(9757)
- 2005(8339)
- 学科
- 济(68075)
- 经济(67981)
- 管理(43916)
- 业(39482)
- 企(31297)
- 企业(31297)
- 方法(25237)
- 农(23332)
- 地方(21857)
- 数学(19961)
- 数学方法(19682)
- 中国(18482)
- 业经(17955)
- 农业(15970)
- 财(15270)
- 学(13967)
- 制(12809)
- 理论(12544)
- 贸(11494)
- 贸易(11486)
- 环境(11432)
- 地方经济(11127)
- 易(11031)
- 和(10818)
- 发(9513)
- 融(9459)
- 金融(9456)
- 银(9197)
- 银行(9173)
- 划(8947)
- 机构
- 学院(237600)
- 大学(231374)
- 济(87403)
- 管理(87362)
- 经济(85357)
- 研究(78500)
- 理学(75320)
- 理学院(74279)
- 管理学(72809)
- 管理学院(72338)
- 中国(58195)
- 科学(50850)
- 京(48016)
- 财(40660)
- 农(39508)
- 所(38070)
- 中心(37299)
- 范(36759)
- 江(36562)
- 师范(36459)
- 业大(35191)
- 研究所(34843)
- 财经(32032)
- 州(31906)
- 农业(30579)
- 北京(29239)
- 师范大学(29217)
- 院(29203)
- 经(28755)
- 经济学(26303)
- 基金
- 项目(167100)
- 科学(131766)
- 研究(125019)
- 基金(118532)
- 家(103510)
- 国家(102575)
- 科学基金(87833)
- 社会(79602)
- 社会科(75180)
- 社会科学(75163)
- 省(68440)
- 基金项目(63804)
- 教育(56965)
- 划(56875)
- 自然(55183)
- 自然科(53779)
- 自然科学(53766)
- 自然科学基金(52756)
- 编号(52405)
- 资助(45874)
- 成果(41930)
- 发(38276)
- 重点(38129)
- 课题(36606)
- 创(35126)
- 部(34820)
- 创新(32561)
- 国家社会(32560)
- 科研(31408)
- 制(31281)
共检索到345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新歌 虞虎 陈田
地方"失忆、错忆、残忆、断忆"危机背景下,探究"留得住乡愁"的发展模式、传承和保护城乡记忆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旅游发展被认为是"留住乡愁"的一种有效途径,凝结着本地居民集体记忆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有较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此,本文以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为案例,结合蚂蜂窝、携程网平台发布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相关游记文本,采用ROST CM6软件的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分析方法,对旅游视角下的地域乡愁文化元素进行了识别,并构建其维度。研究发现:地域乡愁文化元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游客视角下乡愁文化元素可归结为自然景观映像、建筑风貌格局、社区生活氛围、劳作场景遗存、乡土故事人物、传承技艺表达、地方节庆展演7个维度,不同维度相应地包含了多个范畴;游客对乡愁文化元素持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自然景观、劳作场景、传承技艺类元素表现出普遍的欣赏和赞叹,而对于建筑风貌、社区生活、乡土故事、地方节庆,则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丰富了旅游地理学领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有利于推动旅游地"留住乡愁"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丽丽 朱定秀 齐先文
学术界从文化认同和地方依恋的视角探讨旅游者忠诚的研究还不多见。文章梳理了相关概念的关系脉络,以地方依恋为中介,构建了文化认同与旅游者忠诚之间的关系模型,选择徽州文化旅游区为案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文化认同在地方依恋和旅游者忠诚的形成路径中有着显著的作用;地方依恋对旅游者忠诚两个维度均有影响;旅游者忠诚的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的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徽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脉贤
徽州文化价值与旅游张脉贤中共安徽黄山市委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文物局携手合作,安排在1994年联合推出"'94中国文物古迹游",并将其作为中国旅游业1993-1997的系列促销战略的一环,这对中国旅游产品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无疑是一个大大的推力。对于安徽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陆一帆 曲颖
以乌镇为例,运用Python和扎根理论对网络游记进行分析,识别江南古镇旅游者地方依恋元素并构建相关维度。研究发现:乌镇受到短途游偏好者的追捧,且以朋友结伴出行方式居多;乌镇的地方依恋元素多样化,主要涵盖地方特质、文化吸引物、民俗表演、品牌载体;乌镇的地方依恋元素可被提炼为目的地氛围信号、目的地品牌、目的地自我一致性、目的地人际互动4个维度。提出了古镇地方依恋和一般目的地依恋研究领域的各自理论价值及未来地方依恋水平提升的建议。
关键词:
江南古镇 地方依恋 爬虫 维度构建 乌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志丹 李海娥
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愁"的驱动使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而游客满意又是乡村旅游赢得市场的关键。在构建乡村旅游者乡愁感知与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以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数据、借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设计出乡愁感知的测量量表,比较得出乡愁感知中"乡景观赏"、"乡味体验"与满意度显著正相关、"乡情寄托"与满意度不显著相关的结论,并借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得出不同性别、年龄、来源地的游客在"乡景观赏"或"乡味体验"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最后总结提出乡村旅游地要营造"乡愁"氛围、重视游客差异化需求、适时地转型升级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愁 满意度 石榴红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生东 章锦河 杨效忠
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和旅游审美的规律,提出文化旅游整体开发的概念与模式,并以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为例进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实证分析。认为物质文化开发重在景观展示,制度文化开发重在深度体验,精神文化开发重在氛围营造,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文化结构 开发模式 徽州文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丁雨莲 陆林 黄亮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平稳下降,中国家庭与休闲相关的消费在不断攀升。文章从丽江大研古城沿街店铺经营业务入手,搜索大研古城的文化休闲旅游符号,分析其形成机制外在动力机制有休闲时代的即将到来、市场需求的拉动;内在动力机制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政府决策因素。对比丽江大研古城和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探讨不同文化背景的遗产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特征文化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文章认为,在休闲时代到来之际,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文化型遗产地应冷静对待,避免盲动,做出适合自身文化本底的正确选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昕 葛惠芳
乡村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与后劲,立足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因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民旅游需求的变化,从供给与需求两侧,以身份认同为切入点,将游客需求从个人、地方与民族三个层次,阐述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研究以卖花渔村为典型案例,从文旅产业融合方式的角度,对乡村振兴下卖花渔村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乡村文旅融合要从供需两侧“齐头发力”,掌握目标游客需求,塑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形象,引导文旅消费,从而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交换,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强 王爱 储金龙 黄超伟 余浩然 Chan EME
[目的]全面评估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基础及阶段性特征,是有效引导农旅融合、农民创收和农居焕新的重要路径。[方法]以古徽州四批次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五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EVM法对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可视化模拟,全面探讨不同视角、不同方向下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结果]基于非参数空间统计方法,既能较好地刻画旅游竞争力整体分布的规律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又能优化样点数据的评估误差。[结论]总体上看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旅游市场环境、相关配套设施、文化物质环境较好;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呈现出圈层化的分布格局,北部以徽州区为主、南部以婺源东部地区为主的两大核心区已然形成;各侧视图的空间形态以及典型方向的剖切线,均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边缘”的空间梯度分布态势,同时也表现出空间上的跳跃和突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尚磊 刘聪 韩斯羽
旅游地区特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物,节日庆典等元素是旅游纪念品所承载的内涵,在纪念品设计中运用地域文化为元素,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传播文化。地域文化在旅游产品中“去”与“留”核心关键在于,将优秀的文化内涵中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部分提取用于激发提高市场价值,实现地域文化与旅游商品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地域文化 旅游产品 文化创意 产品设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凯 孙天宇
主题旅游景区是近年我国发展较快的一种旅游景点共生模式。文章选择西安曲江唐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内共生存在的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园,以共生理论为指导,通过游客认知评价分析了该景区内共生景点旅游形象和景区主体形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同类主题共生旅游景点形象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利共存关系;历史遗存类景点对主题景区旅游形象生成的影响较大,而新建文化主题类景点对景区旅游形象影响较弱。
关键词:
主题景区 形象共生 游客认知 西安曲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宗友 王邦虎
首先界定了软体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即以“非物化”的形式承载并惠及子孙,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含量,以适当的方式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的文化存在。接着,探讨了软体文化旅游资源在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元价值地位,指出软体文化资源是徽州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因而也是其生命周期之长短的决定性因素。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基于徽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论述了徽州当前原生性软体文化资源存续的四大困境:生存环境逼仄、文化认同危机、研究与发掘滞后、制度制定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软体文化资源开发的有关对策:梯度开发、建章立制、去商业化、培养社区情感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柯健 华哲铭 许鑫
“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的吸引力和旅游品质,有必要对城市旅游文化元素深入解构,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本文以上海为例,基于携程网站的上海游记文本,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三级编码过程生成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分类体系,并结合上海旅游文化元素关键词表,分析城市旅游文化元素各维度的作用和具体内容。研究发现:(1)城市旅游文化元素是一个由“资源—体验—获得”建构的完整体系,具体包含文化地标、居民生活、文娱活动、文化印记、文化感知5个主范畴。(2)文化地标奠定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基础,是吸引游客的旅游“第一空间”;居民生活加强游客地方性认知,文娱活动丰富游客多层次旅游体验,延伸文旅产业链,文化印记丰富文化叙事体系,提升文旅资源吸引力,这3个维度综合反映城市文化旅游“体验”的内容和过程;文化感知反映游客对文化识别、认知、感受、内化后的“获得”感。本文丰富了旅游地理学科中的旅游文化理论,有助于厘清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布局方向和着力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夏春华 钟育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崛起,为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的生态、人文与园林景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从南山地域特色出发,探索生态、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关系,提出主题旅游景区的规划思路。
关键词:
生态 园林景观 南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乡村遗产廊道地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徽州古道为例
旅游地市行政地名命名的思考——以徽州—黄山市为例
历史城市的生态保护初步研究——以徽州文化区绩溪为例
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界定研究——以八达岭长城旅游区为例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演艺受众感知维度研究——以《宋城千古情》为例
基于“景区-城市”二维视角的省域旅游空间差异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游客对生态旅游区导游环境解说的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石燕湖生态旅游区为例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区管理体系的构建——以丽江古城旅游区为例
基于游客调查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以贵州省桃花江旅游区为例
基于区域旅游整合的旅游线路设计——以皖江一线旅游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