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01)
- 2023(14081)
- 2022(12416)
- 2021(11619)
- 2020(9753)
- 2019(21993)
- 2018(21893)
- 2017(42213)
- 2016(22843)
- 2015(25455)
- 2014(25092)
- 2013(24443)
- 2012(21995)
- 2011(19786)
- 2010(19650)
- 2009(18525)
- 2008(17740)
- 2007(15358)
- 2006(13606)
- 2005(11903)
- 学科
- 济(84172)
- 经济(84041)
- 管理(69933)
- 业(63436)
- 企(54446)
- 企业(54446)
- 方法(38297)
- 数学(31858)
- 数学方法(31477)
- 财(24910)
- 农(23015)
- 中国(21694)
- 业经(20812)
- 制(19839)
- 学(18316)
- 地方(16168)
- 理论(16050)
- 务(16026)
- 财务(15955)
- 财务管理(15924)
- 农业(15196)
- 贸(15143)
- 贸易(15135)
- 企业财务(15085)
- 易(14710)
- 环境(14424)
- 和(14261)
- 技术(13879)
- 体(13732)
- 银(13525)
- 机构
- 学院(317858)
- 大学(317825)
- 管理(126881)
- 济(121029)
- 经济(118235)
- 理学(110060)
- 理学院(108815)
- 管理学(106940)
- 管理学院(106347)
- 研究(102167)
- 中国(75056)
- 京(67027)
- 科学(63460)
- 财(59154)
- 所(49946)
- 财经(47178)
- 农(46591)
- 中心(46050)
- 江(45964)
- 业大(45629)
- 研究所(45393)
- 范(43446)
- 师范(43067)
- 经(42756)
- 北京(42169)
- 院(37437)
- 州(37414)
- 农业(36302)
- 经济学(35842)
- 财经大学(35118)
- 基金
- 项目(219263)
- 科学(172957)
- 研究(163122)
- 基金(159015)
- 家(137405)
- 国家(136255)
- 科学基金(117944)
- 社会(102521)
- 社会科(97034)
- 社会科学(97013)
- 省(85826)
- 基金项目(85049)
- 自然(76275)
- 教育(75021)
- 自然科(74445)
- 自然科学(74431)
- 自然科学基金(73095)
- 划(71855)
- 编号(67578)
- 资助(64875)
- 成果(54605)
- 重点(48558)
- 部(48022)
- 发(46170)
- 课题(45894)
- 创(45855)
- 制(43266)
- 创新(42709)
- 项目编号(42063)
- 科研(41692)
共检索到456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扬乐 李佳霏
生命意义感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的最深层次含义。文章以人们踏上旅途寻求生活的意义这一现实现象为切入点,将积极心理学中的生命意义感范畴引入旅游研究视野,以相关网络游记与社区问答文本为材料,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最终提炼出“旅游世界中的‘顿悟时刻’”这一核心范畴,对旅游者获取生命意义感的具体过程与一般路径作出理论解释。研究发现:1)旅游者以具身实践的方式主动地构建生命意义,具身实践是旅游者生命意义感的来源;2)旅游者由审美体验中的自我超越激发生命活力,自发地觉察生命意义;3)旅游者通过自我反思这一内省过程形成对世界与真实自我的深刻理解,不断地追寻生命意义;4)旅游者通过自我认同的强化实现自我价值的确认,进而真正地肯定生命价值;5)回归生活世界时,人们通过回忆与回味重新赋予旅游体验以新的意义,个体生命状态的转变是旅游积极人生意义的一种体现。文章创新地构建出“旅游世界中的生命意义感生成模型”,对人们在旅游世界中获取生命意义感的“顿悟时刻”进行了深入解读,丰富了旅游体验的研究内容,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旅游积极效应的认识,为深入理解“旅游的意义”提供了新思考。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亚楠 李元华 张舒 刘璐怡 刘慧瀛
目的:通过三个研究考察权力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调查了165名大学生的个体权力感、生命意义感及自尊水平,研究二和研究三分别采用情景回忆法及角色扮演法操纵权力高低,检验生命意义体验的变化。结果:研究一发现,个人的权力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显著正相关,并且自尊完全中介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和研究三结果显示,无论是通过情景回忆,还是角色扮演法,高权力显著增加了生命意义体验。结论:权力是提升生命意义体验的有效手段,在咨询和治疗实践中可以尝试通过提升权力使个体获得更强的生命意义感。
关键词:
权力 生命意义感 自尊 积极情绪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关少化
大学课堂教学"无生命"现象值得关注。产生"无生命"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教学艺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相互之间隔离。从课程实施的本质来看,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创造、"再设计"的过程,是师生对生命成长的一种追求,大学课堂教学本应具有生命的意义。生命意义下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其实际的运行模式应该是由学生、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三因素组成的循环式结构。
关键词:
大学课堂 课程实施 教学 生命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嵇炜 王华 赵会军 黄治东
本文对6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多种分析方法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倾向属于中间层次;2.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差异;3.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中的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对生命意义感的回归方程显著,即大学生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感对生命意义感具有一定预测、解释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意义感 时间管理倾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姝玥 林艳
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生命意义来源资料,对资料进行登录、编码,采用类属分析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归类,发现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意义来源有一定的相似性,被学生们提到较多的生命意义来源有:社会关注、亲情、目标追求、成就、友情、自主性、满意充实和兴趣休闲。最后通过卡方检验对三个不同阶段学生的生命意义来源进行对比,探索三个群体在各生命意义来源上的差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钟乃良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调查广西普通高中新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1)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整体状况较好,有"存在的空虚"倾向。(2)有重病史的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更低。(3)患重病时,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对学生的高度关爱以及良好经济状况等三个因素都能够分别发挥积极的作用。(4)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能有效减轻患重病对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损害。(5)父母给予学生中度以上的关爱与民主型教养方式交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水平。(6)良好经济状况与在校有知心朋友交互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产生更强的生命自主感。
关键词:
高中生 生命意义感 现状 影响因素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吕绍卫
建构主义教学观点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而且应该发挥地更为高效,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得体,用一种关切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教师无须给学生安排好要教的一切,要放心让学生主动发挥求知,因为学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源"。这就要求教师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命意义课堂,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姝玥 许燕
研究旨在了解事件认知对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的预测作用。选择某高中一个班级的60名学生,采用生命意义问卷先对其总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进行测量。一星期之后,利用修改后的生命意义问卷及自编的事件认知题目进行为期一周的日记研究,即连续7天测量被试当天的生命意义寻求和体验以及积极和消极事件认知。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发现日记阶段起始的生命意义寻求只受前测总体寻求水平的影响,日记阶段起始的生命意义体验也只受前测总体体验水平的影响;积极事件认知促进生命意义体验,消极事件认知削弱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寻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娟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生命意义量表》(PIL)、《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江苏省南通市某所高职院校257名学生的生命意义与自我和谐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和谐是影响高职生生命意义状况的因素之一。为此研究者提出:(1)高职教育应该首先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创造学生展现生命的舞台;(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生自我和谐的辅导与教育;(3)高职院校可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加强学生生命意义的教育与辅导。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生命意义 自我和谐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孙玉丽 钱炜琼
蕴含生命意义的学校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的人文性、制度文化的人道性和精神文化的生命性三个基本特征。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学校文化进行诊断,主要是诊断学校文化的类型以及生命意义的体现程度。诊断结果可以为学校生命文化重构提供参考。本研究依据自主设计的问卷,在对多所学校进行诊断的基础上,以浙江省两所特点不同的学校为案例,对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学校生命文化,要注意营造人文乐园,重视制度上的情感关怀,在精神文化上加强文化陶冶,丰富生命体验,回归生活世界。
关键词:
学校文化 生命 诊断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石耀慧 麻超
探讨特质焦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及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为特质焦虑中学生有效提升学业成绩制定科学方案。采用特质焦虑、生命意义感、自我控制问卷对141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特质焦虑、生命意义感、自我控制、学业成绩两两之间显著相关;(2)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在特质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生命意义感和自我控制在特质焦虑与学业成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特质焦虑负面影响学业成绩的作用机制,要提升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应注重生命意义感的培育和自我控制的加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葛缨 邓林园 纪灵超
本研究拟探索网络成瘾城市留守儿童人格特质、网络效能感及生命意义感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作用路径,并考查网络效能感在其人格特质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作用。首先使用《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量表》(APIUS)从3369名中国城市留守儿童中筛选出网络成瘾城市留守儿童310名,然后分别进行《儿童中文版艾森克人格问卷》、《网络自我效能量表》和《青少年生命意义量表》的测试。结果显示:(1)网络成瘾城市留守儿童与非成瘾留守儿童相比,人格特质各维度偏高,网络效能感与生命意义感均较低。其中,男生的总体网络效能感与网络能力感高于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占宏 赵梦娇 肖紫瑶 刘亚楠
目的:探索利他行为提升生命意义的机制。方法:使用利他行为、生命意义、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自尊量表对513名网络被试进行调查。结果:(1)复合多重中介模型拟合良好;(2)利他行为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提升个体生命意义的路径显著;(3)利他行为通过提升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进而提升自尊,最后提升生命意义的路径显著;(4)利他行为影响生命意义的直接路径不显著;(5)自尊在利他与生命意义关系间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通过复合中介模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自尊在利他行为提升生命意义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映华
以53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大学生社会认同、问题网络使用对其生命意义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普遍较长,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及社会认同感居于中等水平,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网络使用;社会认同积极影响生命意义感,问题网络使用消极影响生命意义感;问题网络使用是社会认同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变量。高校应该重视提升大学生积极生命意义;重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防止网络沉溺;实施适合不同大学生群体的"三观"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认同 问题网络使用 生命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