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42)
- 2023(17136)
- 2022(14125)
- 2021(12830)
- 2020(10425)
- 2019(23162)
- 2018(22860)
- 2017(43038)
- 2016(23623)
- 2015(25947)
- 2014(25222)
- 2013(24435)
- 2012(22153)
- 2011(20020)
- 2010(20024)
- 2009(18983)
- 2008(18373)
- 2007(16371)
- 2006(14777)
- 2005(12906)
- 学科
- 济(89328)
- 经济(89193)
- 管理(64940)
- 业(63434)
- 企(47696)
- 企业(47696)
- 农(36948)
- 方法(32819)
- 数学(27294)
- 数学方法(26971)
- 中国(26420)
- 业经(24931)
- 财(24771)
- 农业(24740)
- 制(22481)
- 地方(21369)
- 学(18920)
- 贸(16008)
- 贸易(16000)
- 体(15559)
- 易(15461)
- 环境(15062)
- 银(14926)
- 银行(14876)
- 融(14373)
- 金融(14366)
- 行(14177)
- 务(13989)
- 理论(13958)
- 财务(13954)
- 机构
- 学院(329641)
- 大学(325888)
- 济(126989)
- 经济(124094)
- 管理(120341)
- 研究(112942)
- 理学(103649)
- 理学院(102305)
- 管理学(100314)
- 管理学院(99703)
- 中国(84647)
- 科学(71767)
- 京(68983)
- 农(64814)
- 财(60977)
- 所(56744)
- 业大(52534)
- 中心(52264)
- 江(51836)
- 研究所(51692)
- 农业(49993)
- 财经(47737)
- 范(46796)
- 师范(46260)
- 经(43130)
- 州(42614)
- 北京(42373)
- 院(40918)
- 经济学(38935)
- 省(37476)
- 基金
- 项目(225942)
- 科学(177477)
- 基金(163158)
- 研究(162990)
- 家(144157)
- 国家(142918)
- 科学基金(121725)
- 社会(105571)
- 社会科(99745)
- 社会科学(99721)
- 省(90259)
- 基金项目(87587)
- 自然(78046)
- 自然科(76191)
- 自然科学(76162)
- 划(75693)
- 自然科学基金(74773)
- 教育(74082)
- 编号(65759)
- 资助(64169)
- 成果(52980)
- 重点(51239)
- 发(49922)
- 部(48201)
- 创(47315)
- 课题(46155)
- 制(44309)
- 创新(44261)
- 国家社会(44151)
- 科研(43042)
共检索到490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斯琪 史春云 钱月祥 李帆
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绅士化作为乡村空间价值重塑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受到极大关注。论文从乡村旅游绅士化影响效应这一视角切入,依据实地调研数据及空间解译结果,剖析徐州市汉王村在旅游绅士化发展不同时期空间所呈现出的重构特征,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数据,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空间重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依据旅游建设和发展历程,可将汉王村旅游绅士化进程划分为传统农业转型、观光农业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转向4个阶段,不同阶段空间重构呈现出不同特征;(2)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绅士化过程改变了汉王村的用地分布、产业结构、人口构成和文化氛围,缓解了乡村空心化的部分问题,并对空间产生深远影响;(3)各级政府、村民、游客、投资商、艺术从业者、旅游资源等异质行动者利益目标的转变以及彼此间的联结与合作对汉王村空间重构产生作用。研究可为理解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引发乡村绅士化效应与破解空心村难题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史春云 范爽 岳梦凡 李帆 郭斯琪
季节性困境严重制约乡村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以徐州市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依托2011-2023年百度指数,采用高峰指数、年际变动指数、季节集中指数及HP滤波分析,综合分析其季节性特征及节假日特征,探究气候及假日因素的影响程度,结合季节性机制分析提出缓解季节性问题的管理建议。研究发现:(1)徐州市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总量与季节集中指数呈负相关;(2)乡村旅游季节分布模式以双峰型为主,冬季是乡村旅游的淡季;(3)近几年,“五一”黄金周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十一”,人们出行欲望更加强烈。针对徐州市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提出管理建议,以期推动徐州市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文力 朱喜钢
乡村绅士化是传统村落实现复兴的重要方式和过程,而游客、新村民等绅士群体的介入常导致地方主体趋于式微。选取成都竹艺村为实证案例,聚焦乡村旅游社区中的原住居民这一脆弱群体,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微观视角探讨绅士化对居民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并延伸对其地方认同及地方身份建构的讨论。研究发现:绅士化重构了乡村空间形态和功能意义,原住居民为获取更高的旅游收益,选择接纳绅士群体对于地方空间的价值认知,而对旅游资源的争夺使邻里关系由亲密转为竞争;乡村空间功能的居游交织要求原住居民进行身份转换,其日常生活围绕旅游业而展开,生计行为具有明显的服务业特征;绅士介入和地景变迁拆解了社区关系,造成地方记忆的集体失忆和原住居民的失所体验;原住居民的地方认同及地方身份建构与其日常生活互为反馈,共同实践缺失、经济收入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社区认同消解,而个体尺度的收入增长和对于地方的价值认知有利于其积极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居民地方身份认同、打造多元共治的乡村旅游社区的相关建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萍嘉 苗晏凯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面临诸多困境,村民参与是新时代乡村物质空间持续改善的有效路径。因此,本文基于村民参与视角,以徐州市吴邵传统村落为例,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基础上,针对乡村建设缺乏村民的有效参与等问题,提出"外部刺激,内外协同"的影响机制策略,并且强调要根据村庄现实制度土壤,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村民参与,实现从乡村规划单项编制到多元主体共同建设的转变。
关键词:
村民参与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内外协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瑛 雷博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大都市远郊区的乡村绅士化现象兴起,研究该现象能够拓展乡村绅士化的内涵和外延,也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本文以北京市北沟村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的阶层主体和景观变迁表征,探索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绅士化进程中,中产阶层不断壮大,暂未发生置换现象,参与主体包括外来绅士群体(创业移民群体、舒适移民群体)和内部绅士群体(自我绅士群体、绅士代理人)两大类。乡村绅士化带来闲置资产的盘活、个体建筑杂糅化和公共空间旅游化等方面的乡村景观变迁。全球化时代,人员、资本和文化等要素的流动,多元群体基于乡愁与租差的互动是解释乡村绅士化的重要运行机制。研究表明,大都市远郊区乡村绅士化是旅游驱动下,政府支持和引导,外来绅士群体自发参与,村委会和村民能动参与的过程。因此,提出建立政府、村委会、外来绅士和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制度与优化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资本下乡准入与监管制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宣勇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选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取最小值法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区的乡村聚落总面积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乡村聚落面积分别占10.94%,42.35%,21.52%,18.13%,7.06%,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聚落适宜性总体上较高。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与其密度分布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适宜性的乡村聚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
乡村聚落 适宜性 GIS 徐州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玉宗 顾朝林 李东和 黄明丽
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愈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手段。在许多城市出现了投资较高、规模巨大的旅游休闲娱乐项目,这些大型旅游项目往往都与城市更新与改造紧密相关,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逐渐形成一种旅游绅士化倾向,即通过大型旅游和娱乐项目开发而引起的城市中某些地域的重新建设,从而使其周边邻里地区发展成为富裕、独立区域的社会现象。本文依据依托物的不同,提出了3种旅游绅士化类型,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旅游绅士化发展的4个阶段,并且分析了在全球与地方互动环境下,地方政府、
关键词:
全球化 城市旅游 旅游绅士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玉宗 寇敏 卢松 李东和
城市旅游绅士化是绅士化发展模式的一种特殊类型,强调了旅游发展在城市绅士化形成中的独特作用。南京"总统府"周边区域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旅游绅士化现象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居住与商业转变过程,日益具有国际化特征,不仅展现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作用,也反映了文化战略的全球趋势与地方城市发展的融合。在全球与地方互动环境下,"企业化"的地方政府和寻求利润的房地产开发商在推动旅游绅士化发展中具有主导角色,而特定的地方城市社会文化特质和居民的需求偏好则重塑其发展背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昌耀 殷婷婷 厉新建 顾嘉倩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基于企业数据构建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前3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测算并分析乡村产业振兴水平,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异,总结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模式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2010—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产业振兴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产业振兴水平较高的乡村集中分布在都市圈周边及旅游资源富集型城市。(2)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产业振兴水平的影响因素存在尺度效应和空间异质性。交通区位、治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呈现全域影响,地理区位、旅游经济水平具有局部效应。(3)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产业振兴类型分为资源主导型、区位辐射型和综合治理型,产业内生发展机制、区位主导的辐射带动机制、治理主导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丰富乡村产业振兴理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华云 许春晓
舒适移民成为乡村社会空间变迁的新动力。使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巴马盘阳河流域长寿乡村被建构为舒适移民健康美好生活空间的过程,揭示舒适移民驱动的绅士化发展特征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乡村人口结构、住宅结构、景观设施、经济产业、生活空间、文化空间及社区治理的转变,共同表征绅士化发展,也引发了"癌症村"现象、生活环境隐忧和主客冲突等负面影响。乡村绅士化并非均质发展,出现了无序绅士化、有序绅士化和新建绅士化。舒适移民驱动的乡村绅士化发展是多元力量共同构建、交换和互动的结果:长寿乡村为舒适移民提供生活场域,地方政府和商业资本主导乡村绅士化发展;舒适移民消费需求与生活空间实践形塑乡村绅士化发展特征。
[期刊] 征信
[作者]
倪海鹭 袁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形势下,根植于"三农"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突出"一县一品"创建思路,初步形成了徐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从徐州市实践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框架机制仍不适应、推进合力尚未形成、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应建立新时代农村信用体系总框架、新机制,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合力保障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制度性供给,促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玉玉 马晓冬 赵彤
以徐州市114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产业结构分析,划分了该市的乡村发展类型,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各乡镇的乡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徐州市的农业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乡镇所占区域比重分别是15.80%、16.70%、14.00%,而综合型乡镇所占比重达53.50%。农业型地区乡村性较强(RI>0.55)和居中(0.40
关键词:
乡村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性指数 徐州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程哲 蔡建明 崔莉 刘彦随
乡村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辽宁盘锦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二种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识别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英之
以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市为例 ,从旅游动机、消费结构、信息渠道与产品评价等方面 ,分析了徐州市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从目标市场定位原则出发 ,研究了徐州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定位方略 ;提出了徐州市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营销策略 ,如旅游形象营销策略、区域整合营销规划、公众营销宣传形式以及旅游重点促销方案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孔森 芮旸 陈佳 张丽琼 杨新军 张佰刚
基于多要素综合视角,论文从土地与生计2个维度构建微观尺度的乡村地域系统概念模型;融合遥感影像数据、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等多源数据,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探究"城郊村"在旅游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和农户生计转型,并对其与"景边村"的转型发展进行案例较析。结果表明:①伴随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上王村的土地利用日益多样化、复合化、旅游化,农户生计方式组合渐进更替,家庭就业、收入、消费与旅游的相关性不断提高,由传统农业村转型为乡村旅游目的地。②上王村的转型发展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其前提和基础,政府的适时调控是"稳定器"和"方向盘",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壮大和农户的理性选择是外源拉动力和内在驱动力。③"城郊村"和"景边村"因区位不同而在地形条件、依托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存在差异,引致两者乡村旅游开发的分化,同时深刻影响了各自的转型发展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